Quantcast
Channel: 準建築人 FAM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510

台灣水泥「和平開放生態循環工廠」概念設計競賽 2019年11月29日 16:00 徵件報名截止

$
0
0

活動緣起

古老灰色的岩石與旋窯,
在和平沉思中,
如此永恆和瀟灑。
看著閃爍的星星和月亮的晦朔。
在這山脈接觸大海的地方,
大自然中,
岸邊的綠草和鮮花,
在這個簡單清新的空氣中。
自然的風聲呼喚著,
圓頂和廊帶,
水泥是這神秘文化中的一部分。
走向這萬物的花園,
大海,水鹿,白芨,
亞里士多德的和諧,
隨著天籟在空中,
永遠如此安靜和平。
—– 張安平 2019.08.28 記和平山與海

在工業革命兩百多年後的今天,工廠的定義,正一再的被改寫當中⋯

曰新月異的科技研發改變了生產的方式,企業視野的看法,調整了對工廠的想像,並進一步改變工作與生活空間的關係。

其實工廠可以是傳遞知識的教室,沒有圍牆的學校,可以典藏文物,包羅各種知識,是休閒園區,原生動植物的保育區及博物館。一個大公園/工廠,是現代進步文明的地標圖騰。

工廠,也可以與當地社區緊緊結合在一起。日本的大島造船廠便全力與社區合作,為社區舉辦祭典、市集、與咖啡座,生產有名的大島番茄與番茄汁。不只振興了當地的產業,更與附近居民共享慶典,互助互信,共同打造了屬於當地的特殊社區生態。

工廠,甚至可以創建一種全新、獨特的循環生態系統。丹麥的卡倫堡工業園區,從 1960 年代便發展出產業社區的共生模式。汽電共生產生電力;電廠產生的飛灰,成為水泥廠的原料;再將工業產生的副產品,成為當地農業及養殖業的最佳天然養料來源。如今在卡倫堡產業共生園區內,已有三十種不同能源與資源結合的關係。所依靠的是有效的系統及人們的互信。

同樣跟工廠一樣對社會有重要性的是,人類的垃圾的處理方法。現在任何一個城市治理,都無法迴避城市廢棄物的處理。

1997 年,台泥配合政府產業東移政策,在花蓮和平建立了全台第一個水泥專區,設廠之初即考量到循環經濟的模式,採水泥廠、和平電廠、和平港三合一運營模式,最佳化資源使用效益,也開創此地成為亞洲唯一的循環經濟園區,沒有廢棄物會出這個廠區,都能相互循環再利用。

2019 年,台泥推動水泥窯高溫協同處理垃圾,為社會解決問題,打造無廢家園,成為循環經濟的優良示範。

今年,台泥和平廠即將邁入第 20 個年頭,20 歲,是一個新的里程碑,我們在此刻,也看到了一個屬於和平全新的機會 – 蘇花改即將通車,進入花蓮第一個出口就在和平!我們決定打開工廠大門,打造台泥和平三合一循環園區,成為全台灣第一個「開放生態循環工廠」,將我們努力發展的生態環境資產,結合和平村民保存的太魯閣文化,一起呈現在世人眼前,歡迎所有朋友,與我們一起實踐,社區與工廠的再造計畫,讓和平成為開放工廠與社區共存共榮的新聚落。

>>相關網站
::台灣水泥 和平開放工廠概念設計競賽::

>>相關文件
::台灣水泥 和平開放工廠概念設計競賽 簡章::

開放工廠願景

廢棄物,是人類共同的課題,花蓮縣政府為了解決當地垃圾問題,邀請台泥運用水泥窯高溫協同處理垃圾,台泥除了投入專業的技術,更將這份社會責任擴大,提出「開放生態循環工廠」的願景,致力打造和平村成為全台第一個結合開放工廠與社區共存的新聚落。


蘇花的新出口 和平的新起點

水泥窯的新世界

曾經,水泥產業被視為是一個影響環境的工業,工廠,就是帶著破壞者的罪名存在,這幾年,台泥看到人和環境的關係變了、人在意的事情不同了,所以,台泥這幾年不斷堅持,要成為一個對環境友善、對人類友善的環境工程公司,所有能對人類、對土地友善的事情,台泥都在努力去做。

台泥與任何團體都是一樣的,我們都把「人要怎樣與大自然和諧相處」作為追求的目標,只是我們使用的方法不同、出發點不同,台泥用經營和更整體的眼光來思考、來運作,我們用這麼多年來累積的經驗,要去打開更多想像。

我們今天在這裡,不只是單純要去談台泥這幾年已經在進行的計畫,更想跟大家報告,下一個二十年台泥在這裡的規劃。

這些年,我們不斷研究著水泥窯的下一步發展,想著,要如何讓水泥產業走向零廢棄、零污染、零排放。

我們也把生產水泥過程裡,排放出來的二氧化搜集起來,發展「碳捕獲技術」,再將二氧化碳轉成藻類的養份,藻類讓我們萃取出抗氧化聖品的蝦紅素⋯⋯

於是製作水泥的一千三百度高溫的水泥窯,可以用來處理「人」生產出來的廢棄物。一千三百度的溫度有多高?那就像是地底熔漿一樣,它讓廢棄物幾近於熔解,存留的底渣又將能轉為製作水泥的部分原料,完全不會產生污染氣體和污染物的廢棄處理,這在國外已有許多城市已有許多實際案例。

這一連串的「循環運用」產生的「循環經濟」,是台泥致力要回頭照顧環境的使命和重要任務。

和平的一份子

台泥和平廠從民國 89 年在和平這裡正式落腳,這裡員工 266 名,有 60 位是在這裡的居民,將近兩成三都是和平在地人,和平廠早已經是台泥大家庭其中的一個家。

幾次夜晚,從蘇花公路往南,沿路的黑暗,遠遠,工廠的燈光亮著,在山裡開車,上山、下山轉了好幾個彎,可以見到亮光,那成為一種安心的符號,蘇花公路上的和平燈光,似乎已成為許多用路人的一個指標,20 年下來,我們與和平早已經息息相關、緊密相扣。

台泥和平廠已成為和平的另一種資產。

我們思考著台泥和平廠的各階段任務,也不斷去觀望著整個和平聚落的發展。

台泥看見

和平這裡有 1500 多人,台泥人在這裡生活、有人成家、落腳。

我們在廠裡聽著老員工聊起這一路的改變,在街上與在地人閒話家常聽著和平土地上的故事。我們發現,和平,有好多值得被探討、被分享給更多人的美好事物。

和平有什麼

有人說,哈娜的牛肉麵務必要去吃;許多遊客找不到的刈包家族,不能錯過。街上的和平國小已經從日據時代就成立了,一個一百年的小學校就落在我們和平這個山中聚落裡。

每年部落的慶典,傳統太魯閣族服總深深吸引著我們,那是美好文化的傳承象徵。老人家說的占卜鳥神話、GAYA 祖靈的規範,聽著他們像是水鹿一樣充滿沈穩和智慧的語言⋯⋯

除了這些之外,這裡的礦山上發現了很棒的蘭花白芨,他是很好的中藥材,這是礦山復育後的成績。這幾年夏天,廠裡還出現螢火蟲,這是環境生態保育的最好指標,只有無污染乾淨的地方,才能見到螢火蟲的出現。

今年,和平港還通過歐盟生態港第一階段認可,這裡有一個美麗的珊瑚礁,肉眼可以看到喜歡在乾淨水域活動的魔鬼海膽、火箭魚,廠裡的人驕傲的跟我說,這裡是和平的秘境,是和平大堡礁。

這些都在和平這裡,它們已存在,可能被忽略。

我們很榮幸,可以在這裡,與和平人一起享有這些值得保存和經營的資產。

和平的不一樣

今年,和平廠也即將邁入第 20 個年頭,20 歲,是一個新的里程碑,孩子成年了,和平廠也應該有一些不一樣。

明年初,蘇花改通車,和平是蘇花改的出口,一段行程後,和平將成為大家第一個停留的地方。台泥看見通車後,這一條台九線將有新的轉變,大家都可以想見,停留的人次增加、交通流量增加,各大眾交通系統的車次都為即將通車的蘇花改做準備。和平,準備好了嗎?

台泥,準備好了!

新的起點:和平開放生態工廠

這幾年,台泥的相關企業 —— 雲朗觀光集團,在台灣、義大利投入觀光產業,我們習慣用著發掘的眼光,去探尋出更多的可能。

蘇花改通車,車流量多了、人來了,停下來了,但,我們更想讓他們停久一點,和平,不要只是一個「休息站」,和平,擁有許多可以讓人停留甚至過夜慢慢探索的眾多資產,他們保存下的文化資產、台泥努力發展的生態環境資產,都足以讓和平成為蘇花公路上的一個新的遊憩區。

圖檔
圖檔

從「開放」出發

和平廠是全世界首創水泥廠、火力發電廠及港口三合一的「循環經濟」運作模式,沒有任何一個廢棄物會出這個廠區,廢棄物只進不出,這是全亞洲最獨特的一個廠區,這樣的運作模式,我們希望它可以開放成為一個「循環經濟廠區」,一個屬於全台灣第一個對外開放的工廠。

開放工廠是什麼?開放工廠不是台泥憑空想像的,在德國、在日本,都已經有成功的例子。

「透明工廠」德國福斯汽車 德勒斯登工廠

在市中心,佇立一棟舉世知名的透明建築,這是德國福斯 Volkswagen 汽車工廠,建物的主材料卻選擇玻璃,不是水泥,他們向客戶和參觀者開放,讓他們可以進入工廠,看著最高科技與精緻的工業完成車輛裝配過程。

開放的工廠不僅拉近了工廠與使用者的距離,建築的規劃與設計,讓工廠除了傳統的工廠記憶,也同時可以成為當地具有藝術與美學的建築。

光之都 日本川崎工廠

日本曾經工業區林立,2011 年也開始推動的「新觀光模式」,「工廠夜景」吸引更多觀光客前去,間接直接讓更多人認識了日本重工業的發展。

川崎重工業區,利用靠港的地理位置,工廠 24 小時不熄燈的夜景,發展獨特的屋形船夜,他們利用導覽、解說、悠閒體驗,把工廠多歷史發展、教育、觀光結合一起,成為另一種不同的旅遊形式。

橫向擴大 日本大島造船

日本大島造船也由工廠橫向發展,跟周邊住戶一起發展特色農業、酒廠,定期在造船廠內舉辦居民運動會、燒烤會,之後舉辦的三鐵比賽,甚至變成重要的觀光活動。它充分把工廠與周遭社區完整結合,開放工廠將不再只是工廠。


圖檔

和平開放生態工廠(循環經濟廠區)

20 歲的和平廠,也計畫著打開工廠讓更多人進來,我們把它定位為一個開放式的「生態循環」廠園。

創新工業美學 綠能生態建築

和平有著山與海結合的美好環境,長期以來,台泥和平廠的灰色建築成為大眾對工廠的記憶,在即將打開的工廠計畫裡,我們試著改變大眾對水泥廠的既定印象,規劃與環境融合的綠能生態建築,融入山海元素,將自然環境視為設計的一部分,它將會是和平的新地標、也是生態教育環境聚落的新地景。

生態教育 知識探索場域

這個園區,它更是一個「生態教育」場域。

我們有和平大堡礁秘境、我們有每年夏季來報到的螢火蟲。我們也將在這裡設立「希望種子植物館」,將台泥旗下的《辜嚴倬雲植物保種中心》,復育超越3萬種瀕危植物,在和平成立保種第二個家。

環境省思 活的博物館

這個園區,它應該是一個「活的博物館」,我們將公開廠電港排放的數據;讓水泥窯處理廢棄物的流程透明,這裡可以看見影響人類文明發展的水泥產業的轉變。

它是一個人與自然和平相處的環境教育場所。和平廠是現代人為環境永續、為這個土地努力的成果,廠電港三合一的循環經濟運作,水泥窯二氧化碳排放捕獲,蝦紅素的萃取與相關產品的開發⋯⋯都是現代人對環境的覺醒,我們致力把被視為影響環境的工業,積極努力轉換為對人類、對環境有益的發展,和平廠是最佳的示範。

互動探索 五感六覺體驗

這個園區,它也是一個五感六覺的「體驗」教室。

透過手的觸覺、嗅覺的記憶、視覺的感動、聽覺的沈澱、甚至加入味覺的體驗,讓這個生態聚落更具互動性,在各種實際操作過程的體驗下,這裡,將成為一個最好的生態學習教室。

我們希望能融入設計水泥手作教室、提供廢棄物再生創作課程、蝦紅素美食製作,甚至規劃原住民文化體驗等活動,讓參觀者可以用五感體驗去感受六覺,「親自參與」將會是這個「園區」的特色。

我們希望融入山海聆聽區,帶領參觀者聆聽太平洋的海浪聲、海上的鯨豚的聲、勇士山裡的蟲鳴鳥叫和山羌,設計互動裝置科技,感受山林和海洋的存在。

我們希望融入植物觸摸區,讓人認識更多大自然的成員,讓平常鮮少沈澱下來的心,在這裡可以重新喚醒。

廠區延伸至外的聚落經營與社區營造

「和平開放生態工廠」計畫,不僅思考著廠內的規劃,我們認為,更應該向外各聚落發展,整個和平區都將因為工廠的開放,成為一個命運相扣的聚落。

和平車站可以規劃成為進出整個和平的重要出入口;部落的生活體驗,太魯閣族的文化故事、傳統原住民的美食小吃坊,或是前往礦山體驗開礦人的世界,找尋長相如同青龍盤繞的平地野生蘭,甚至爭取澳花邊界遊憩港開發等等,都將會是未來「聚落」發展的一環。

台泥有豐富的資源,我們不僅打造廠區,也將以社區在地服務的形式帶著和平人一起投入聚落發展。

部落文化與創意美食

我們可以找來星級廚師為社區規劃,讓傳統原住民美食添加創新;我們也能釋出蝦紅素授權社區使用,一起開發蝦紅素食品,讓這裡成為台灣獨特的「蝦紅素美食圈」;我們可以規劃太魯閣文化展覽館、假日生態市集攤區,讓聚落形成一個彼此互相流動的新社區。

我們要讓和平成為全台第一個結合開放工廠與社區共存的新聚落。

未來 我們一起

這不僅僅只是一個開放工廠計畫,而是一個打造觀光生態聚落的計畫。

「和平開放生態工廠」會讓許多人停留在這裡,我們知道,更多人將從一個小時的休息,到兩天一夜的小旅行。更多特色民宿需求、更多餐飲需求,都將在未來一一浮出,台泥和平廠的開放只是一個引子,它將從一個點(工廠)連結每一個和平人,產生許多條線,再鋪成整個和平聚落面。

台泥,慎重在這裡,邀請所有的社會大眾,一起打造全台唯一的生態教育環境聚落,讓我們從這個新起點開始,一起為和平努力。

廠區現況及基地說明

台泥「和平開放生態循環工廠」,位於花蓮秀林鄉和平村,依山傍海的景致,成為花蓮與宜蘭交界的地標之一。

未來規畫之參訪路線,可搭乘專車前往礦區觀景台,俯瞰太平洋畔、亞洲首創「和平港電廠三合一」循環經濟園區全景,涵蓋和平港、和平電廠以及水泥廠。和平港為歐盟認證之生態港,海底海洋生物豐富:熱帶魚類、海藻、魔鬼海膽、火箭魚以及珍貴軟珊瑚等,被稱為「和平大堡礁」;以原住民彩繪圖騰為標誌之和平電廠,則是世界唯一無設置灰塘之環保發電廠;水泥廠為台泥循環經濟重點區域,「垃圾資源化館」為全台第一個水泥窯協同處理生活廢棄物之科技廠館,每日可協助花蓮處理一般廢棄物 (生活垃圾),水泥窯平均 1300 度高溫,可分解戴奧辛與多種人類製造之廢棄物,廢棄物處理流程,採開放、透明模式,提供實際參觀與導覽「城市淨化器」運作,了解資源循環再生之過程。緊鄰垃圾資源化館,為全世界最大規模的鈣迴路二氧化碳捕獲試驗廠,戶外微星藻養殖區,室內蝦紅素雨生紅球藻實驗室等,是二氧化碳循環應用之活教材。

在循環經濟廠區旁,台泥預計將「辜嚴倬雲植物保種中心」-世界級熱帶與亞熱帶瀕危植物保育基地,以溫室、花鳥園或融合於新設建築方式,在這裡打造第二個家,包括台灣本土白芨、長葉繡球等,展現當地、礦區特有生態與復育成果。為了加強互動性與溝通管道,擬設置多功能場館,提供環境及生態相關之常態性展覽、主題式特展、視聽展演空間及手作教室等可多元運用之場地,期以硬、軟體規劃,實踐產業永續與環境生態之和諧共存。

1. 全區規劃示意圖

圖檔

藍色區塊:參觀入口、生態市集、停車場預計 2020 年 1 月完成,無須設計。

2. 廠區現況

▶ 礦區觀景平台:位於和平礦區山腰,目前現場架設 20 公分小高台,民眾可搭乘礦山專用車上山,車程約 15 分鐘,可規劃礦山車與觀景台之運用。

和平礦區採生態系再生計畫,導入多樣性植物,培育樹種 4 年生以上樹齡白櫸木、光臘樹、赤楊、無患子、青剛櫟等合計約 4,000 株樹苗,礦區原生之台灣白芨蘭,屬特有中藥材,台泥同仁亦於礦區步道種植象徵族群精神的櫻花樹苗,令礦山充滿生命。

直立式豎井採礦與隧道輸送系統:台泥開礦採山頂平台階段式結合三套豎井捷運系統,為全世界最環保、先進的採礦方法,碎石、運送完全地下化、自動化,大幅降低揚塵,與柴油之使用。

▶ 水泥廠區:

1.垃圾資源化館(廠房結構及設備硬體已另委託設計,僅建物外觀造型需設計):此館協助處理花蓮一般廢棄物(主要為生活垃圾),為全台第一個水泥窯協同處理生活垃圾之科技化廠館,期以開放、透明之設計理念,提供環保教育與休憩觀景之功能。

2.二氧化碳捕獲試驗廠(既存,計畫擴大規模):緊鄰垃圾資源化館,台泥與工研院打造全世界最大鈣迴路碳捕獲試驗廠,戶外可參觀微星藻養殖區,及室內雨生紅球藻實驗室,為台泥生質能源、蝦紅素萃取與研發重心,期與垃圾資源化館結合,整合規劃為循環經濟概念區。

3.多功能體驗館(需設計建造):園區含展覽、活動與教育之空間需求。建築理念以循環永續為軸,融合廠區與社區環境特色為佳。

4.台泥植物保種中心和平展示中心(希望種子館)(需設計建造):台泥於屏東設立之辜嚴倬雲植物保種中心,為世界級熱帶與亞熱帶瀕危植物之保育基地,台泥希望於和平為保種中心設立第二個家。設計概念不侷限任何形式,可以開放式溫室,花鳥園等⋯,結合餐飲或教育等需求,象徵循環與再生之永續價值。

備註:3 與 4 可做整體運用與規劃。

活動辦法及時程

2019年9月18日:活動開始
2019年9月30日 18:00:基地探勘報名截止
2019年10月2日、10月3日、10月8日、10月14日:基地探勘
2019年10月14日 18:00:提出問題截止
2019年10月15日 17:00:說明會報名截止
2019年10月16日 14:00-16:00:說明會
2019年11月29日 16:00:徵件報名截止
2019年12月27日:專業組、學生組,初選結果公布
2020年1月初:初選頒獎典禮
2020年1月中旬:專業組入選者之設計簡報
2020年2月27日:決選繳件
2020年3月中上旬:專業組決選簡報
2020年3月31日:決選結果公告

參賽資格

專業組:團隊組成必須包含已取得中華民國政府建築師執照之專業人士,其餘成員可包含建築師(或建築師事務所)、景觀建築師(或景觀建築師事務所)等人員共同參加。

學生組:全國大專院校空間設計相關科系在學學生,單獨或共同參加。

競賽規則與獎勵

專業組(共2階段)
初選-概念提案暨設計提案:初選採書面審查。擇優入選3組,取得晉級決選資格。
決選-細部深化提案:初選入選3組,擬定於1月中旬向評選委員會進行初選提案之設計簡報,並依據評審回覆建議進行第二階段的深化修正與細部規劃提案。
決選評分包含書面審查與設計簡報答詢。
完成決選-細部深化提案之參賽者,每組可獲得獎勵金新台幣100萬元整,水泥獎座一只。
依評選結果取一組優勝者,可取得建案設計議約權利。

學生組(共1階段)
決選-概念提案暨設計提案:採書面審查。
擇優入選3組,每組可獲得獎勵金新台幣10萬元整及獎狀乙式。

主辦單位保留評選委員會審查獎項從缺或增加之權利。

>>相關網站
::台灣水泥 和平開放工廠概念設計競賽::

>>相關文件
::台灣水泥 和平開放工廠概念設計競賽 簡章::

圖檔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510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