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HP(Rogers Stirk Harbour + Partners)在上海的首次展覽「RSHP:技‧藝—從城市到住宅」在RSHP設計的豪宅中興路一號(Oriental One)展出,從公共建築、辦公及住宅三個類別,展示了該事務所近年來的十餘件代表作的手作模型、手稿及建築照片,期冀借這的小型展覽,呈現他們對於社會、技術、效率、生態、城市等諸多問題的關注,為當下上海的城市發展提供有意義的參考。
北外灘最高建築白玉蘭廣場與來福士的雙子塔相距不過約1.5公里,和上海的黃金地標外灘和陸家嘴區域跨越黃浦江形成了一個商業三角;而經濟發展的產物、現實中的童話世界迪士尼樂園和這個正三角形成的延長線上,RSHP設計的豪宅中興路一號(Oriental One)正破土而出。
理查德‧羅傑斯(Richard Rogers)的作品「表現了當代建築歷史的片斷」,而本次展覽呈現Rogers Stirk Harbour + Partners(RSHP)工作歷程中的一些碎片,以點的形式串聯起一條從城市尺度到家庭基本單位住宅的設計形態;從中興路一號(Oriental One)作品,也可窺見上海千禧年後發展進程中的一個切片。
如今知名建築事務所如候鳥般在全球範圍內留下足跡,重視地區文化、歷史環境和生態平衡等品質在當今行業環境下是一種美德。於RSHP而言,有什麼比呈現一處舒適的居所更能展示機械美學的人性關懷的呢? 「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當城市不得已放棄獨立小住宅的進程中,以家庭為單位的空間場所——住宅成為標準化產品,假設引用的句子成立,那麼是否說明為」幸福「家庭預製的住宅有標準化的成功範本;而全球化的發展促成生活方式、文化的趨同,是否在全球的範圍內該「範本」普遍適用?
本次展覽呈現的住宅作品以RSHP在上海的中興路一號(Oriental One)、倫敦海德公園一號(One Hyde Park)和新河畔公寓(Neo Bankside)形成橫切面;從RSHP為世人所知的千禧穹頂(Millennium Dome)、世貿中心3號大樓(3 World Trade Center)、到倫敦新地標也是其辦公所在地列登豪大廈(The Leadenhall Building)等等辦公建築豐滿的時間軸為縱切面,展現RSHP在發展進程中從城市公共空間到住宅單元的空間探索。 「堅固、實用、美觀」仍作為評價建築作品的基本標準,如果對美有一種定義,其一就是忠於內在並順應發展。按照新技術本身的特性去創造、發展新的建築藝術——有什麼比結構在完成功能使命的同時展現美感更誠實的呢?>>相關資訊
展覽名稱:RSHP:技‧藝——從城市到住宅 THE ART OF THE TECH FROM THE CITY TO THE RESIDENCE
展覽期間:2019年11月5日—2020年1月19日 每天上午9點-下午5點
展覽地址:上海市寶昌路272號3樓
主辦:萬科集團、融信集團
策劃:MUSEu&m
感謝:Rogers Stirk Harbour+Partners(RSHP)
觀展:本次展覽為預約制,觀展上限為每次5人 具體活動內容及活動規則以現場工作人員指導為準
關於RSHP
Rogers Stirk Harbour+Partners (RSHP)的前身RRP(Richard Rogers Partnership)由高技派建築的代表建築師理查德‧羅傑斯(Richard Rogers)於1977年創立,過去四十年間,該事務所的實踐涉及公共建築、辦公大樓、住宅、市政及醫療建築,在世界各地屢獲殊榮。 圖為RSHP合夥人在蘇格蘭斯佩塞產區的麥卡倫釀酒廠和遊客中心參與施工。後排從左到右依次是:伊萬‧哈伯(Ivan Harbour),西蒙‧史密森(Simon Smithson),萊納特‧格魯特(Lennart Grut),伊恩‧比特爾斯(Ian Birtles),理查德‧羅傑斯(Richard Rogers)和斯蒂芬‧萊特(Stephen Light)。前排從左至右依次是:安德魯‧泰利(Andrew Tyley),特雷西‧梅勒(Tracy Meller),理查德‧保羅(Richard Paul),安德魯‧莫里斯(Andrew Morris),約翰‧麥克爾根(John McElgunn),斯蒂芬‧巴雷特(Stephen Barrett)和格雷厄姆‧斯特克(Graham Stirk)。圖片及註釋由RSHP提供。展 覽 現 場 以上圖片來自展覽現場
部分作品預覽
Oriental One 中興路一號
建築規劃上採用「摺扇形」的建築格局,十棟建築自西向東高低錯落排列,形成一道區隔於傳統住宅的獨特天際線,中興路一號Oriental One更融合上海在地建築「武康大樓、淮海大樓、西湖公寓」的連廊設計靈感,讓外部城市視野和內部浪漫景觀和諧共生。 吸引目光的紅黃漸變色彩的建築立面,運用了和海德公園一號相同的陶板立面,以及大型公建、航天技術選用的高技鋁板,十棟建築呈現出顯眼漸變的外觀,告別千篇一律,讓每一棟建築都有屬於自身的辨認標識。雙線十字型的塔樓建築骨架,從巴黎龐碧度中心的誇張建築節點營造上汲取靈感,釋放承重牆的轉角結構,讓居者享受更自由的室內空間、更廣闊的城市天際線全景視野。 圖片來自展覽現場 示意圖,僅供參考。圖片由RSHP提供
One Park Taipei 元利信義聯勤
RSHP事務所在台北大安公園附近設計了兩座高層住宅樓,具體坐落於建國路,大安公園東側。這兩座塔形樓房是台北最高的住宅。在選址、觀景視野、外觀、空間質量、景觀設計和公共空間層面,該設計都為台灣的高層住宅樓樹立了新的標竿。 建築外部的一層區域包含私人景觀空間及供兩棟樓居民共用的游泳池。兩座塔樓分別高35層和31層,容納了從300平米到600平米不等的公寓。塔樓每層樓配置兩個小戶型公寓,高層區域則是每層配置一個大戶型公寓。每間公寓都設有寬敞的外部露台,安達公園的全景可一覽無餘。大戶型公寓則配置了兩層高的大型露台。雖然只能在外部露台才能看到安達公園,公寓南面和北面也設有觀景窗和外置窗門結構。在東面則可以欣賞到台北中央商務區和台北101大廈的獨特都市景觀。纖長的彩色樓道結構也是建築東立面的又一亮點。
圖片由RSHP提供
Riverlight 河光公寓
河光公寓由一個五英畝的三角形工業區改造而成,坐落於泰晤士河南岸的巴特西發電站附近,是一個以住宅為主的多功能地產作品,在龐大的巴特西發電站區和東面的小型住宅樓區之間,創造出一個獨特的過渡地帶。 建築的表現靈感取自泰晤士河兩岸的前工業倉庫建築。簡單有力的結構將凸顯了建築本身的存在。每幢樓包括頂部、中部和底部三個區域。頂部由輕型兩層結構和一個鷗翼型屋頂構成。在中部,每兩層樓都會採用一層混凝土地板;在兩層中間的樓層,則設有輕型的鋼結構陽台。 該作品的每個區域,都可謂呈現了互不相同的景觀風貌。新建的河道區是一條18米寬的林蔭大道,由之前閒置的濱水區改造而成,在這裡可以越過河壩的視線遮擋,俯瞰泰晤士河。臨街樓層的商業區和社區功能區包含餐廳、酒吧和咖啡館,還有食品商店、托兒所和商務套房,都圍繞在碼頭入口周以吸引遊客,為該作品的公共區域增添活力。
圖片來自展覽現場 圖片由RSHP提供 圖片由RSHP提供
National Assembly for Wales 威爾士國民議會大樓
1999年威爾士國民議會大樓的落成,是威爾士歷史上的重要轉折點。大樓坐落於卡迪夫市的老碼頭區,該區既是當地的風景名勝,又是城市復興的精神標誌。威爾士國民議會大樓象徵著開放和民主,大樓建築的不斷完善,也為英國公共建築樹立了新的標準。 威爾士國民議會大樓透明的樓體,體現了開放的社會思潮。公共空間位於石板底柱上方,陽光可以透過底層的行政空間照射進來。屋頂結構輕巧,裡外看上去皆呈現起伏的波紋設計,辯論廳位於整個大樓的中部,是一個大型的圓形空間,與屋頂相銜接。屋頂由管理委員會(FSC)認證的西部紅柏木打造,木質屋頂從頂部穿入主體空間,形成一體化的、極具戲劇感的視覺衝擊。大樓還包括展覽和教育空間、咖啡廳、委員會會議室、新聞發佈會空間、議會主要官員辦公室和議會成員休息室。
圖片由RSHP提供 圖片由RSHP提供 圖片由RSHP提供
The Leadenhall Building 列登豪大廈
列登豪大廈是一座50層的塔狀建築,高達224.5米(738英呎),位於倫敦 Lloyd’s Building 勞埃德保險大廈對面。憑藉纖長的建築輪廓,即便是在高樓雲集的倫敦金融城,列登豪大廈都能格外引人注目。大廈的錐形樓體,是為了向艦隊街上的聖保羅大教堂致敬。得益於大廈的塔形設計,在大樓眺望聖保羅大教堂時,教堂的圓頂依舊完整可見。 樓內辦公室採用矩形地板,以達到高質量的辦公空間標準。地板的厚度隨空間層高逐漸減小。與傳統的用於提供樓體穩定性的核心筒結構不同,該建築採用了完整的周邊包裹性管道,管道圍繞辦公空間平面,並實現抗風荷載的穩定性。通風和維修通道區位於獨立的朝北塔樓中,通道區包括按顏色區分的載客和載貨電梯、多種傳輸管道、平面植被和多間衛生間。樓體的圍護結構將眾多其它的結構圍護收納,突出了樓體豐富的層次,也讓建築的主要元素清晰易讀。儘管塔樓佔據了整個區域,但該設計方案實現了前所未有的公共空間分配優化:樓體的交叉支架在下方形成了一個七層高的開放公共空間,空間包含商舖及植被景觀區。
圖片來自展覽現場 圖片由RSHP提供 圖片由RSHP提供 圖片由RSHP提供 圖片由RSHP提供
8 Chifley 奇夫利8號
奇夫利8號位於澳大利亞雪梨,是一幢30層的高級辦公樓,坐落於雪梨的中央商務區,毗鄰李普曼建築事務所。建築的整體概念是在提供功能強大的優質辦公空間的同時,為入駐商務人員創造交流與鏈接的機會。從建築一層進入,即是一個五層樓高的開放空間,該空間既是大樓的氣魄入口,也是一個全新的、重要的公共區域,既與奇夫利8號一體,又銜接了周邊的空間。 最能體現建築連接性和社區性的是位於18層的「社區廣場」,採用三層樓高的鏤空結構。該廣場包含一層多功能景觀空間,成為了最受入駐人員歡迎的區域。 與雪梨中央商業區典型的辦公樓相比,奇夫利8號的碳排放量至少降低了50%。通過有效減少用水量和氟氯化碳排放量,該建築還實現了高度的可持續性。採用追求功能與生態平衡的設計理念,奇夫利8號獲得了6星的「綠星「評級,在全雪梨成為了該領域的最高標準。
圖片來自展覽現場 圖片由RSHP提供 圖片由RSHP提供 圖片由RSHP提供
3 World Trade Center 世貿中心三號大樓
位於紐約曼哈頓的世貿中心由 Daniel Libeskind 建築師事務所總體規劃設計,911紀念碑廣場是該設計的重點,廣場主要由中部的兩個反光水池構成。水池四周環繞著多幢塔形建築,其中最高的是自由塔,其餘的尖塔也皆出於RSHP事務所、BIG和Maki事務所之手。 世貿中心三號大樓建築概念的實現離不開世貿中心的整體規劃,也滿足了紐約港務局以及大樓東家西爾弗斯坦地產公司的各式要求。 世貿中心三號大樓,與911紀念碑廣場水池之間的主要空間,呈正交關係。作為空間關係補充與平衡,隨著樓體增高,中央區域會逐漸縮小,形成階梯狀輪廓效果,以突出樓體的垂直感,並與911紀念碑廣場,及周圍建築的高度和位置相互呼應。無論從所處區域看,還是眺望曼哈頓的天際線,世貿中心三號大樓的天際線部分都增加了建築整體高度,也強化了樓體的纖長感。 世貿中心三號大樓的設計獲得了美國綠色建築委員會頒發的LEED金獎,以表彰其在能源和環保設計領域的領先地位。
圖片由RSHP提供 圖片由RSHP提供 圖片由RSHP提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