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準建築人 FAM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510

「WHEN 什麼時候」交通大學建築研究所建築展 首度師生聯展 即日起至2020年3月23日在交大藝文中心展出

$
0
0

2020交大建築展以「什麼時候」為命題,濃縮某段時間的事件,什麼時候結婚?什麼時候畢業?什麼時候考建築師?讓這些看似無關卻彼此牽繫的時候一一堆疊在一個人的生命過程,彷彿是圖層,一層又一層地成就了現在的模樣與未來的雛形,是選擇、是牽引、也是結果,每個不同的時間剖面呈現出不同時期的自己。

設計的過程亦然,一個完整的設計,是由一張張圖紙與一件件模型積累而成的模樣,無可避免的,每個精心策畫的布局與浪漫寫意的片刻堆疊在進行的過程,而我們試圖將每件作品在時間的向度上展開,細細翻找那些經意與不經意成為靈光的時刻。

2020交大建築展「什麼時候」,以師生聯展的方式,放大兩個不同卻又連繫的建築圖層,從學生時候短暫密集卻不斷摸索與再定義建築的設計方式,對照老師們所做與社會接觸的建築設計與實作,重新呈現兩個還在裝載的建築時候。

圖檔

>>相關資訊
展覽名稱:什麼時候- 2020交大建築展 |When – 2020 NCTU GIA Project Review
日期:2020年2月24日~3月23日
地點:交通大學藝文空間
時間:週一至週五 10:30 – 18:30(2/28閉館)、3/7週六開放10:30 – 16:30
地址:新竹市大學路1001號 交大藝文空間(浩然圖書館B1)
主辦單位:交通大學藝文中心、交通大學建築研究所
贊助單位:交大校友總會、財團法人交大思源基金會、天使美術館
策展團隊名單:交大建築所 指導老師 曾令理、交大建築所參展學生團隊 劉家宏(學生總召)/鄭羽均(副總召)/ 徐智煬(平面組) / 洪挺凱(展場設計組) /魏飴瑩(活動宣傳組)

>>相關活動
開幕茶會:2020年3月5日(四)12:00
創作者導覽:2020年3月5日(四)14:00
「不期而遇」設計論壇:2020年3月7日(六)13:30-16:30 @ 交大人社三館105演講廳
主持人:侯君昊 _ 交通大學建築研究所 所長
主講人:
俞國珠 _ 安靜的好玩綠建築學校 校長
李鈞華 _ 安靜的好玩綠建築學校 建築師
陳志建 _ 豪華朗機工 共同創辦人
與談人:龔書章 _ 交通大學建築研究所 副教授暨註冊建築師
報名方式:請至活動專頁線上報名

圖檔
圖檔
圖檔
圖檔
圖檔
圖檔
圖檔
圖檔
圖檔
圖檔
圖檔
圖檔
圖檔
圖檔
圖檔

展場規劃

本屆交大建築展試圖呈現建築的不同時間切片,入口處的打卡鐘為參與者的起點,隨後一系列如畫廊展示的圖面是學習建築的各種累積,參與者能藉由畫廊的單一動線感受到時間的疊加,從10天、14天、30天……120天,從中感受到不同時間下所處理的建築尺度、議題向度以及空間複雜度,並於其中夾有本所老師的作品,以此為對照,呈現建築學習與實踐的各種時候。

畫廊的終點為展場二樓的中心,不同以往,今年刻意讓所有模型聚集於此,並模糊個別模型的完成時間,和如同時間軸的畫廊動線區隔,沒有時間標示的模型區卻暗示展品的時間總和。

最後,觀展動線回到入口處的打卡鐘,參與者在此打卡離開,並以自己的觀展時間和展覽的時間觀產生連結,讓觀展經驗成為展場時間設計的一部分,不同於展區呈現創作的各種時候,形成另一種觀看的時候。

展區介紹

10天
期初競圖 HOUSING OF COMMONS 2023
GIA Competition , M.Arch 1, 2 & MS
一個人的理想很單薄,但一群人將理想交織、碰撞,能夠產生從未想過的新現實。然而創意是一瞬間的事,能量的迸發總是在最短的時間內釋放,交錯的思維必須像隨機的分子般游移、接觸、撤回,直到最完美的一霎那出現,才得以停止。

14天
從基地出發的構築設計 / 複合機能空間操作 / 型態工作坊
Core Studio 2 , M.Arch 1
指導老師:何震寰、方俊傑
形式是甚麼?型態又是甚麼?若獨自在腦海裡拉扯難以有結果。而兩個人,是在初期最好的合作模式。透過連續的構思、爭吵、分工,來來回回直到最後一刻,雖在短時間內不知不覺,但雙雙已經共同邁向下一個階段。

30天
小住宅
Core Studio 3 , M.Arch 1
指導老師:張基義、曾令理、吳卓昊
建築的住宅訓練首先解構居住行為,透過異想將建築重組,也同時將生活重建,才能在30天以解構後的居住條件,擴張新的居住想像。這樣的議題是建立建築基礎的重要經驗,也是拿捏現實與理想之間平衡的重要累積。

45天
建築志業 / 態變之家
Core Studio 2 , M.Arch 1 / Core Studio1, M.Arch1
指導老師:何震寰、方俊傑 / 凌天、何欣怡
花在測試與研究的時間能不能讓建築向前移動?一個人的一次、兩次、三次測試及思考,這樣的累積能不能在最終帶來成果?或許自我辯證永遠無法結束,但在逐步引導下,創作者能夠在45天中累積建築不斷變化的端倪。

60天
自動空間 / 集合住宅
Core Studio 1 , M.Arch 1 / Core Studio3, M.Arch1
指導老師:凌天、何欣怡 / 張基義、曾令理、吳卓昊
複雜性的整理所需時間不貲,試想電腦運算一個簡單幾何跟計算出宇宙的邊界所需要的時間差異就能想見,而建築也是如此。建築訓練要求將必要的物件以理性、感性來組織、整合,這就是建築的根本所在。

90天
新竹總圖書館
Core Studio 4 , M.Arch 1
指導老師:龔書章、方俊凱、周書賢
當建築自身的模樣、存在感大過可見及不可見的涵構,建築設計者就須將它帶往複雜且照顧所有面向的理想道路,畢竟一棟建築物所承載的負重極重,各項單一需求都必須有效整合外,刺激各種想像的極限才能符合時代需求。

120天
第三工業革命後建築師角色之重新定義 / 敘事與創作場景 / 新竹編成 / 城市構竹 / 未來住宅 / ROBOTIC GLASS FABRICATION / A LINE ACROSS THE CITIES / CIRCULARITY DESIGN
Option Studio , M.Arch 1 ,2 & MS
指導老師:李佳潔 / 曾瑋、曾慶豪 / 凌天、陳乃君 / 許倍銜 / 侯君昊、曾聖凱、陳乃君 / 王識源 / 宋鎮邁、Manuel F. Gonzalez / 詹明旎
學校教育的最後,個人在建築不同面向的刺激下,選擇了自己的角度。數位藝術、建築師的面貌、都市的未來、構築的嘗試…當這些論題被有所累積的學生操作,無論怎樣的攝取與累積,都是最長、最考驗自身能力與持續的專注力。


CitiCrafts@Construction 建築作坊的建築構成 / CAB, Creative Action Base 創意行動基地 / From Distribution/Substation To Design/Sustainability
「Taipower D/S ONE 台電電幻1號所」/ From General To General
不只是眷村。不只是圖書館—新竹「將軍村」圖書開放資訊園區 / 義築:從鄉村到城市 / 開放圖資整合工具包-OSMKIT / 兮奈少壯老何幾時_20-40 / 供霧所 / 最短距離:園道集合 / Transient Materialization
Designer:曾成德 / 曾成德、曾聖凱|Team TDIS / 龔書章 / 卡爾吉特、張光民顧問科技|藝術|裝置|多媒體創作團隊 / 龔書章、曾令理 / 新竹市政府文化局、曾泊銘建築師事務所、厚食聚落合作社、梧桐環境整合基金會 / 許倍銜 / 侯君昊、鄭基立 / 何震寰 / 曾令理 / 凌天 / 王識源
是在什麼時候能夠讓曾經的學習,累積成可以教授的專業?那些不間斷的故事與實踐,無數個什麼時候對比出不同的生命厚度,並在建築的圖層中逐漸堆疊出想像的藍圖。相較於學生時期仍在積極獲取各種能量的時候,老師的作品釋放更多積成的所得,兩相比較更能映照出建築的各種時候。

精選作品介紹

Boundary
作者:鄭兆麟
本作品試圖探討「邊界」不僅是身體上的邊界也是時間、潮間帶上的空間關係,同時也重新定義人在空間上的使用,透過水在內部的浮動機制,天花板可以成為地板而地板也可以是牆壁,藉此讓身體的側向性和潮汐的浮動性一起作用於空間之中。

形變
作者:楊以安
隆恩圳尾端相對於前端是比較沒有被設計的,因此透過建築的特殊形變來打亮隆恩圳的尾端,同時也連結兩側商業活動較活絡的區域。
牆面因為機能而彎曲,同時為了使經過的人們駐足,構成了許多具有包覆感並產生有趣的光影變化的小皺折空間。

藝術圖書館
作者:孫煥安
當找書不再只是一種檢索的功能,而是一種閱覽藝術的空間體驗,那圖書館便不只是圖書館;當觀展不再讓作品與民眾疏離,而是提供相關的知識在其周圍,那美術館便不僅是美術館。我想提供一個由文學、音樂、戲劇、電影等四項藝術主軸的文化藝術場域在這塊土地上。

A Developement Line
作者:張晏慈
Harvey Molotch在1976曾將城市描寫作增長機器,在現代城市發展的過程,也曾將密度視作解決問題的方式,但密度和垂直性卻也抹煞了城市的異質性(heterogeneity)。
門禁社區(gate community)造成社區的斷裂與城市的階級關係,低度的混合使用讓新開發的住宅變成一個個孤島(island),如何在找出一種新的開發模式,將增長作為一種機會,修復基礎設施(infrasructure)、開放空間之間的斷裂關係。

新時圈 – 時間觀點下的使用者流動
作者:陳賢
大數據時代的來到,市民的活動被記錄於大數據之中,同時出現新的城市觀察方式,本作品以GoogleMap為資料背景,以不同時間單位對城市數據進行觀察,同時展現城市流動的狀態。

>>展場相片

圖檔

圖檔

圖檔

圖檔

圖檔

圖檔

圖檔

圖檔

圖檔

圖檔

圖檔

圖檔

圖檔

圖檔

圖檔

圖檔

圖檔

圖檔

圖檔

圖檔

圖檔

圖檔

圖檔

圖檔

圖檔

圖檔

圖檔

圖檔

圖檔

圖檔

圖檔

圖檔

圖檔

圖檔

圖檔

圖檔

圖檔

圖檔

圖檔

圖檔

圖檔

圖檔

圖檔

圖檔

圖檔

圖檔

圖檔

圖檔

圖檔

圖檔

圖檔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510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