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準建築人 FAM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510

設計意圖清晰的克難作品 交通大學南大門候車亭╱邵唯晏 CHU-Studio 竹工凡木設計研究室

$
0
0

位於風城新竹的交通大學,是1949年中華民國政府遷臺後,於1958年由原交大的教職員工和校友重建,多年來,許多優秀學子來自台灣各地到此就讀,如果是住學校宿舍,當中大多數搭乘客運巴士,由其他城市經過高速公路來到校園,在更早之前,交大的學生如果要搭乘客運巴士南來北往,都必須到清華大學旁,在光復路上等候巴士,對每位交大人而言,「候車亭」具有特別的意義,是連結求學之路的重要驛站,也是生命記憶中的獨特風景。

近年來,校園內的候車亭陸續做了新的設計,特別是交大建研所張基義老師,推動強化美感校園與減法美學,交通大學校方不斷地美化校園風貌,本文所介紹的候車亭,基地鄰近交大南門,位處校園的邊陲角落,卻也是連結內外的重要節點,對使用者而言,這座候車亭乘載的,不只有單純的候車功能,更重要的還富含了交大人的情感與對未來生活方式與生活美學的期待,2020年1月啟用之後,作為豪泰客運提供交大師生們往來新竹與台北之間的客運巴士候車亭。

2020年1月啟用之後,作為豪泰客運提供交大師生們往來新竹與台北之間的客運巴士候車亭

2020年1月啟用之後,作為豪泰客運提供交大師生們往來新竹與台北之間的客運巴士候車亭

候車亭基地位處南大門不遠的P3停車場內,緊鄰籃球場、網球場彙集的區域,空曠的停車場與運動設施為後山綠地所環繞,所處位置因地形關係將停車場一分為二,並產生了1.2公尺的高程差,故在規劃之初,邵唯晏所率領的竹工凡木設計研究室便決定透過設計手法,軟化高低落差造成的視覺與活動障礙,延續校園與環境共生的思考,以「地景性」思維作為設計主軸,加之以「減法設計」的手段,以順應地形的方式讓建築形式自然成形,藉由設計串聯起不同的高程。

因地形關係將停車場一分為二,並產生了1.2公尺的高程差

因地形關係將停車場一分為二,並產生了1.2公尺的高程差

由於基地週遭運動場地眾多,亦不定時舉辦活動,設計團隊以「平台」的概念串接起不同的使用機能,地景式的半戶外開放式設計,讓候車亭承載的不再只是候車的功能,而增添了和周圍活動對話的機會,創造了提供不同功能、族群、時段使用的多功能活動方式,草坡朝向著一處停車場,結合草坡的階梯平台,此處有機會成為小型聚會、表演空間。

草坡朝向著一處停車場,結合草坡的階梯平台,此處有機會成為小型聚會、表演空間

草坡朝向著一處停車場,結合草坡的階梯平台,此處有機會成為小型聚會、表演空間

為了強化建築的輕盈感,細長的鋼柱以錯位排序結構,展現一種對比性的輕透與空間張力,並回應週遭榕樹鬚根,形成人造樹林的意象,這樣的手法亦讓整體建築可以全然與週遭環境串聯並隱於其中。

在構造上單純地以一塊大面屋頂板塊與29根細長立柱構成,但可能是礙於有限的經費,設計團隊不得不採用輕型鋼架作為結構,採用乾式施工,外覆塗抹水泥的板材,在斜面鋪設仿真人工草皮,藉由看似混凝土量體承載綠色植栽的意象,營造出與地面連結的厚重質感,從實際場景所見,能夠感受到設計團隊的企圖心與意念,雖然結果不盡理想,像是斜面上與下的立柱沒有對位,材料選擇與施作結果也都不盡理想,甚至會讓人擔心,若沒有善加維護,在兩三年之後就會出現開裂、脫落等問題,但就整體而言,在一所相對保守的大學校園裡,出現這樣一件跳脫傳統空間思維的作品,值得公眾為之讚賞。

交通大學南大門候車亭位置圖

交通大學南大門候車亭位置圖

圖檔
圖檔
圖檔
圖檔
圖檔
圖檔
圖檔
圖檔
圖檔
圖檔
圖檔
圖檔
圖檔
圖檔
圖檔
圖檔
圖檔
圖檔
圖檔

 

 

圖檔

 

 

圖檔

 

 

圖檔

 

 

圖檔

 

 

圖檔

 

 

圖檔

 

 

圖檔

 

 

圖檔

 

 

圖檔

 

 

圖檔

 

 

圖檔

 

 

圖檔

 

 

圖檔

 

 

圖檔

 

 

圖檔

 

 

圖檔

 

 

圖檔

 

 

圖檔

 

 

圖檔

 

 

圖檔

 

 

圖檔

 

 

圖檔

 

 

圖檔

 

 

圖檔

 

 

圖檔

 

 

圖檔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510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