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準建築人 FAM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510

泡泡也可以是建築?

$
0
0

Thomas Randall-Page、Benedetta Rogers《AirDraft》,2018年
隨著科技發展,各式建築層出不窮。從棱角分明到線條流暢,但無一不堅固牢靠。反觀泡泡,晶瑩剔透,但也彈指可破。乍看之下相距甚遠的兩件事物,卻被建築師結合了起來。那麼,泡泡究竟為什麼能成為建築呢?
 不受拘束 
Plastique Fantastique為Oerol節設計的臨時空間
在荷蘭的泰爾斯海靈島,每年六月都會舉行長達十天的文化慶典Oerol節。在2017年,Oerol節更是受到了國際建築界的廣泛關注。但飽受關注的並非節日本身,而是為這場盛典搭建的臨時空間——兩個泡泡。
Oerol節第一舞台
建築團隊Plastique Fantastique利用充氣式建築的柔軟性,為前來參加慶典的人們構建出了一個完全融於自然的環境。柔軟的材料使泡泡的位置不再受到拘束,於是它們便恣意「生長」到了人們難以預料的地方——第一個泡泡被樹貫穿其中,而第二個則擠在兩棵樹之間。
Oerol節第二舞台
雖然位置特殊,但這兩個泡泡卻為其中的參與者帶來了極為新鮮的體驗。其纖薄透明的外壁為聚集於此的人們提供了密閉的空間和清晰的視野,使他們得以在自然中盡情歌舞。
 旅行泡泡 
Thomas Randall-Page、Benedetta Rogers《AirDraft》,2018年
倫敦攝政運河上的異形泡泡《AirDraft》同樣也是節日慶典的臨時建築。在2018年8月,它開始了為期八天的旅行。在此期間,這個泡泡作為一個移動的舞台輾轉於倫敦各個文化活動的場所之間,為各類藝術活動提供了活動空間。
《AirDraft》的內部
除了柔軟的材質,充氣式建築的另一優勢便是其重構性。人們可以利用充氣、放氣多次構建充氣式建築。這個明黃色的泡泡更是能在五分鐘內完成放氣,這使它可以任意地穿行於倫敦水路的各類橋下,為此次藝術旅途提供了極大便利。
Thomas Randall-Page、Benedetta Rogers《AirDraft》,2018年
除了方便泡泡自己「出行」,重構性也能讓人們更加方便地運輸充氣式建築。位於丹麥的《Skum》由多個泡泡組成。複雜的雲形結構讓製作過程異常艱難,甚至讓製造商一度放棄加工。但好在建築團隊BIG(Bjarke Ingels Group)與製造商在有限時間內完成了《Skum》的加工。
BIG《Skum》,2017年
製作完成後,《Skum》首次亮相於羅斯基勒音樂節,隨後輾轉多地,最終落腳於奧胡斯藝術博物館,其間為多個藝術活動提供了場地。而如果不是便於運輸的充氣式建築,也難以經歷這漫長的旅程。
BIG《Skum》,2017年
 憑實力受寵 

儘管《Skum》的製作過程歷盡周折,但搭建的便捷性其實是充氣式建築廣受歡迎的重要原因之一。來自西班牙的DOSIS建築工作室就利用了這一特性,用泡泡為倫敦的商業科技類短期活動搭建了一個臨時的活動場所《Second Dome》。
DOSIS《Second Dome》,2016年
坐落於東倫敦一公園中的《Second Dome》僅在數分鐘內便能從65平方米延展至超過400平方米。DOSIS表示,其它任何結構的組裝方式都無法如此快捷,且同時兼具良好的延展性。
《Second Dome》的內部
 顏值耐打 

SKNYPL《新韓式園林》,2019年
充氣式建築的外觀也是令不少建築團隊選擇它的原因之一。其柔軟圓潤的外觀與大多數建築硬朗挺拔的線條形成鮮明對比,並且充氣式建築為人們帶來的趣味性和親和感也是其它建築所少有的。SKNYPL工作室便是利用充氣式建築獨特的外形在首爾建造了一所《新韓式園林》(《New Korean Garden》)。
SKNYPL《新韓式園林》,2019年
清透的顏色和縱橫交錯的佈局令《新韓式園林》從沉悶的都市中跳脫出來,為其周圍的環境帶來了一絲生機。SKNYPL工作室表示,在設計之初最先考慮到的就是建築的外觀,他們希望這座花園可以成為首爾的地標性建築。
SKNYPL《新韓式園林》,2019年
 
 會動的泡泡 
北歐國家館《Another Generosity》,2018年
你見過泡泡呼吸嗎?如果泡泡呼吸了,會發生什麼?2018年,威尼斯建築雙年展中的北歐國家館曾在Instagram上風靡一時。而令其備受矚目的,就是館內會呼吸的四個泡泡。由Eero Lundén和Juulia Kauste策劃,該作品旨在令人們探索自然環境與建築環境的關係。
北歐國家館《Another Generosity》,2018年
四個泡泡內裝有水和空氣,外部連接著管道。它們可以根據自身周圍的二氧化碳量、濕度以及溫度進行呼吸。四個會呼吸的泡泡彷彿北歐國家館內四個柔軟的細胞,同時也提示著人們建築並不一定要以人類為中心,也可以與環境共生。
北歐國家館《Another Generosity》,2018年
 
2020年迪拜世博會西班牙館原定方案
相比裝置《Another Generosity》,另一個動態泡泡的境遇則不禁令人惋惜。圖中的黃色建築原定為2020年迪拜世博會西班牙館設計方案,卻在今年年初被更換。原定方案考慮到世博會將在氣溫較低的十月召開,於是設計公司FRPO將其與戶外空間結合進行了設計。
西班牙館原定方案的工作原理圖
這座建築最值得一提的亮點便是屋頂,其屋頂由九個充氣圓柱組成。最前端的兩個圓柱可以根據氣候條件上下浮動,從而打開或關閉展館。此外,這座建築所有充氣部分原本都計畫由回收的ETFE材料製成,意在打造一座對環境友好的綠色展館,只可惜它並未能成為最終方案。
2020年迪拜世博會西班牙館原定方案晚間效果圖
充氣式建築的興起並非乍然驚現,而是建築師順應時代需求所做出的選擇。越來越多的短期活動為其提供了廣闊市場,而低成本、易組裝、便運輸等特性也剛好滿足了市場需求。
 
因此,大批充氣式建築爭相湧現便不足為奇。但真正難能可貴的是充氣式建築用它的「柔軟」逐漸改善了人們對建築固化的印象,為建築的發展增添了更多可能性。

 

註:轉自時尚芭莎藝術(ID: bazaarartchina),本文已獲得授權,感謝小編的細心整理,如需二次轉載,請聯繫原作者

 

 

ArcGIS空間分析課程重磅上線!從基礎開始手把手帶你上王者!

Maxwell物理渲染——圖書館室內案例(含燈光設計)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510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