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準建築人 FAM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510

英國倫敦建築嘉年華,黃聲遠建築師PODCAST訪談以及線上展出臺灣老空間活化經驗

$
0
0

創辦於2004年的倫敦建築嘉年華(London Festival of Architecture,簡稱 LFA )為全世界最大型的年度建築盛會,2020年受疫情影響改以線上方式進行,LFA 與中華民國文化部及中華民國駐英國代表處文化組合作,邀請黃聲遠錄製「家裡的建築名師們」系列 PODCAST 訪談*; LFA 還以老屋活化為主題,規劃「修復與新生:臺灣經驗」影音內容,介紹老空間修復新生的各種面貌,與世界分享臺灣建築文化的底蘊及脈動,臺灣對於老屋或舊址活化的討論熱烈,有不少值得注目的案例,而建築師黃聲遠融入地景自然及在地生活的建築哲學,也令人印象深刻。

黃聲遠在「家裡的建築名師們」系列 PODCAST 訪談

倫敦建築嘉年華副總監Owen Wainhouse 表示,2020年2月間,他的同事也就是在 LFA 擔任 Programme Manager 的 Andre Holmqvist,獲得英國文化協會贊助,到台灣訪談黃聲遠,黃聲遠於 PODCAST 中談到,在台灣、美國兩地求學及執教後,他回到臺灣企圖找尋建築的根本。由於喜愛宜蘭居民與自然更加友善的關係,也想離開都市及建築業既有的思考框架以及競爭,選擇在宜蘭鄉間沈澱,試圖尋找建築的新語彙,投注心力在無人聞問的小型空間、基礎建設以及當地居民的需求。

對於全球面臨疫情肆虐所帶來的省思,他表示臺灣的防疫有成來自於人們重視互相關照,例如主動戴口罩降低彼此傳染風險;建築設計上傾向多元靈活、不過度崇尚大規模的精神,也在需避免群聚的情況下顯現了優勢。無論遇到多少災難,只要自然風土受到妥善地維護,終究能夠回歸人與環境的平衡及寧靜。

要聽到黃聲遠和Andre Holmqvist 聊了些什麼? 請進入「家裡的建築名師們 –第13集 – Sheng-Yuan Huang 黃聲遠」網頁,點選播放;或者進入LFA 的 Spotify:Architecture Masters也能收聽,其他訪談的建築師包括Sofie De Caigny(荷蘭 Flanders Architecture Institute主持人)、Giovanna Borasi(加拿大蒙特婁 Canadian Centre for Architecture 館長)、Roger Hawkins、Ellie Stathaki、Laura King、Yinka Ilori、Maria Louise Long、Nick McKeogh & Peter Murray、Will Hurst、Steven Harding、Tamsie Thomson & Owen Wainhouse,都值得收聽。

除此之外,Andre Holmqvist 寫了一篇文章「Learning from Taiwan: An LFA Visit to Taiwan」記述2020年2月間的訪台心得,造訪了忠泰美術館、華山1914文化創意產業園區、新富町文化市場、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當然走訪了Fieldoffice Architects田中央聯合建築師事務所的幾個作品,還講到謝英俊的Atelier-3 第三建築工作室,也推薦閱讀。

線上收聽黃聲遠PODCAST訪談教學

線上收聽黃聲遠PODCAST訪談教學

LFA 介紹「修復與新生:臺灣經驗」

LFA 線上展覽頁面「Empowered by Restoration/Renovation: The Taiwan Experience(修復與新生:臺灣經驗)」(展期:即日起至2020年9月20日)共選用三部影片,第一部是公視的《藝術很有事》「新銳建築」專輯,展現臺灣年輕建築師對於原有空間及文化意涵的省思及賦予新生的創意手法,介紹三件獲頒「ADA新銳建築獎」肯定的作品。包括高雄「涼涼海之濱」,由「一起設計工作室」的辜達齊與陳佑中創作,尊重社區原有活動及信仰軸線,以深具高雄意象的貨櫃等二手材料融入當地廣場;寬和建築團隊劉崇聖、辜達齊及吳龍傑將騎樓、天光等元素融入的「徑。鹽埕埔」,為透天厝注入了嶄新生命及活力;臺中「繼光工務所」是則由建築師吳建志與賴人碩操刀舊建築再利用,將頹敗的家庭式帆布工廠活化為辦公及社區活動空間,以新的語彙重新想像與實踐建築哲學。

第二部公視的《藝術很有事》「歷史建築」專輯,介紹建築師何黛雯與林雅萍合作修復的歷史建築,包括臺北市迪化街一段129號「郭怡美商行」與桃園八德中正堂(現為桃園市立圖書館大湳分館),希望藉由細緻而體貼的建築手法,呈現疊加於空間中每個時代的共同記憶,突破對於「修復」的想像,進而詮釋「再生」。

第三部是忠泰建築文化藝術基金會製作的《新富町文化市場》,講述臺北市萬華的新富市場重生的故事。從日治時期保留至今,沒落寂靜的閒置空間,經由NGO團隊進駐及林友寒建築師團隊的重新想像,將原本具備買賣、社交功能的空間,進化為飲食教育、在地議題討論的公共場域。

如果想看前述幾支影片,可以直接到 Youtube 收看。

>>相關連結
::家裡的建築名師們 –第13集 – Sheng-Yuan Huang 黃聲遠::
::LFA 線上展覽頁面「Empowered by Restoration/Renovation: The Taiwan Experience(修復與新生:臺灣經驗)」::

附註:文化部釋出的新聞稿裡將該系列稱為「建築大師」系列,但 London Festival of Architecture 的原文是「Architecture Masters at Home」,該系列是對各國的建築師訪談,訪談的建築師目前還不到「建築大師」的境界,如果是的話,「大師」也就過於廉價,黃聲遠建築師或許有一天會獲頒 Pritzker Architecture Prize,在那之前稱黃聲遠為「建築大師」恐怕名過其實,該訪談是放在 architecturemasters.org 網站,而網站名為「Architecture Masters」,「Master」的中文意思很多,像是「主人」、「碩士」、「能人」、「熟手」、「大師」等,在此參考高爾夫球界的四大錦標賽賽事之一「Masters Tournament」,一般翻譯為「美國名人賽」,準建築人將「Architecture Masters at Home」翻譯為「家裡的建築名師們」,盼支持黃聲遠成為「建築大師」的讀者們見諒。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510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