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8月28日,在英國公司登記局一份終止服務文件顯示,Richard Rogers 從他所創立的建築師事務所Rogers Stirk Harbor + Partners 退休,Richard Rogers出生於 1933年7月23日,也就是說他剛過了87歲生日,而他創立的事務所從1977年到2020年已經有43年的時間,然而根據事務所創立時設下的規定,Richard Rogers的名字將在2年之內,也就是最晚在2022年從事務所的名稱中移除。
Rogers Stirk Harbor + Partners 事務所表示,2007年時當事務所的名字由「Richard Rogers Partnership」改成「Rogers Stirk Harbour & Partners(簡稱RSHP)」,Richard Rogers就開始為退出事務所的董事會訂定計畫,合夥人之一 Ivan Harbor說,Richard Rogers 對RSHP以及全球的建築從業者,都帶來巨大的啟發,他的人性化、正直和慷慨藉由RSHP呈現出來,RSHP 將繼續遵循他的原則前行。」
Richard Rogers簡介
Richard Rogers 是生於義大利的英國人,1933年7月23日出生於佛羅倫斯,1939年隨家人搬回英國。
1951年至1953年間,他在倫敦建築學院學習,隨後到耶魯大學建築學院攻讀碩士,在耶魯學習期間,Richard Rogers 認識了 Norman Foster和後來他的妻子Su Brumwell,在耶魯大學時,Richard Rogers對Frank Lloyd Wright的作品產生了興趣。他曾說過,Frank Lloyd Wright是他建築生涯的第一位啟發者,後來他多次在美國旅行,參觀了 Frank Lloyd Wright、Mies 和 Louis I. Kahn 的許多作品,畢業後,他前往SOM建築師事務所的紐約辦公室工作。
1963年,Richard Rogers 回到英國,與 Norman Foster、Brumwell、Wendy以及Cheeseman一起建立了Team 4,這個建築披頭四於1967年解散,之後Richard Rogers和Norman Foster分別開設事務所。雖然他們的合作只有4年,但這對於英國建築是決定性的成型階段,二者後來都成為了高科技建築的代表人物。
1971年,Richard Rogers與Renzo Piano(Renzo Piano)共同建立了Piano & Rogers建築師事務所。同年,他們在龐碧度國家藝術文化中心競圖中獲勝,並取得設計資格。
1977年開幕的龐碧度國家藝術文化中心,樹立了Richard Rogers 極具辨識度的「Bowellism」風格,將大部分建築的機能裸露,內部空間通透,完全開放給參觀者;同年,Piano & Rogers事務所解散,Richard Rogers創立了Richard Rogers及合夥人事務所(Richard Rogers Partnership)。
今天的龐碧度藝術中心已經是一個廣受讚譽的巴黎地標,但在「Bowellism」風格還未被世人接受的年代,就像貝聿銘在羅浮宮設計的玻璃金字塔,龐碧度中心飽受爭議,後來Richard Rogers 思考,重新整合了這種由內向外的設計語彙,在1986年完成了倫敦Lloyd’s Building 大樓的設計,也成為了倫敦的地標。
除了建築以外,Richard Rogers後期職業生涯的大部分時間投入於更廣泛的城市問題,如城市化、永續發展發展以及城市使用方式等。Richard Rogers認為未來的城市會是智能的、永續發展的,同時擁有實體與虛擬的形態,被工作、玩耍、文化等各種重疊的活動所填滿。
他與事務所的夥伴曾為倫敦國王十字區域和上海浦東新區做過城市區域設計,雖然未能付諸實現,但依然能夠看出Richard Rogers在都市設計的堅決態度。與不斷吞噬鄉村的蔓生型城市(Sprawling City)發展模式相比,他更支持強調城市中心、規整街區鄰里、明確城市邊界、保護鄉村地帶不被吞噬的緊湊型城市(Compact City)發展策略。
Richard Rogers 獲得無數獎項的讚譽,1985年獲得 RIBA 英國皇家建築師協會金獎、1991年被封為爵士、1996年被封為終身貴族、2006年被威尼斯雙年展授予「終身榮譽金獅獎」、2007年則獲頒普利茲克建築獎。
代表性作品
龐碧度國家藝術文化中心, 巴黎
Le Centre National d’art et de culture Georges-Pompidou, Paris
1977
龐碧度國家藝術文化中心位於巴黎塞納河右岸的博堡大街,設計從來自49個國家681個方案中脫穎而出。建築於1972年動工,1977年竣工,以紀念法國總統喬治‧龐碧度而得名。
藝術中心分為工業創造中心、大眾知識圖書館、現代藝術館、音樂音響協調與研究中心四大部分。整座建築佔地7500平方公尺,建築面積共10萬平方公尺,地上6層,主體建築南北長168公尺,寬60公尺,高42公尺。
除了外圍28根用作支撐的柱子外,整個建築內部沒有一根立柱,甚至沒有一面牆。在這個設計裡,那些在傳統建築中被隱藏起來的梁、柱、空間桁架、管線、空調、通風、照明設備,都被漆上不同的顏色,全部毫不掩飾地暴露在大眾面前,藍色的是空調設備,綠色的是給排水管道,黃色的是機電設施和管線,而一條蛇一般的玻璃管道,裝著電梯,塗抹著癲狂的紅色,旁若無人地斜穿過整個主立面。
Lloyd’s Building 大樓, 倫敦
1986
1977年,包括貝聿銘事務所和Norman Foster事務所在內,六所世界著名建築師事務所共同參加角逐的Lloyd’s Building 大樓的競圖,Richard Rogers 以「浪漫的高科技風格」提案一舉獲勝,從而奪得Lloyd’s Building 大樓的設計權。1986年,當勞合社(Lloyd’s of London,又翻譯為「勞埃德保險社」,是英國倫敦市一個保險交易所,不是公司!)新辦公大樓落成之時,由於充滿爭議,立刻引起輿論的關注。 2013年,中國平安從一家德國商業銀行旗下的不動產封閉式基金公司,以24億人民幣代價購得Lloyd’s Building 大樓。
這座英國勞合社的辦公大樓,裡面擁有作為現代化辦公大樓擁有的一切頂級內部設施。但是在建築外部,Richard Rogers像龐碧度國家藝術文化中心一樣毫不留情地將所有的結構、管線、樓梯暴露在外。不同點在於,Richard Rogers捨棄了花俏的配色,主要結構使用厚重的鋼筋混凝土立柱,在外部則大量採用冷峻色調的不鏽鋼和鋁合金等金屬,作為主要建築材料。整座建築冷光閃閃,將高科技建築推崇的技術感和未來感發揮得淋漓盡致。
在內部空間裡,Lloyd’s Building 大樓也比龐碧度國家藝術文化中心更加複雜和人性化。高達72公尺、擁有一個大跨度弧形玻璃屋頂的恢宏中庭,提供了教堂般的內部空間感,並為整個工作區提供了充足的採光;同時,孔武有力的結構混凝土柱和開闊寬敞的辦公區域給整個建築抹上了一層現代工業史詩的味道。
Lloyd’s Building 大樓已然成為當代最偉大的英國建築之一,在技術效率與建築表現取得平衡,產生極為浪漫的效果,是倫敦天際線不可或缺的一塊。
馬德里巴拉哈斯機場Terminal 4, Barajas Airport, Madrid
2005
儘管Lloyd’s Building 大樓以冷峻的色調展現高科技建築的態度並大獲成功,Richard Rogers並沒有捨棄對顏色的追求。在其他作品的設計中,他也會經常使用明亮鮮豔的配色,只是使用範圍和機能更加多樣化了。比如在馬德里機場裡,夢幻般的彩虹配色裝點了輕盈精緻的支撐柱,不僅起到了出色的裝飾作用,也被用作展示空間的過渡和對機場內部不同機能分區的標註。
馬德里巴拉哈斯機場是曲面型屋頂的代表之一。屋頂由眾多巨型「Y」字型鋼柱支撐,鋼柱被刷成了各種明亮的顏色;四周牆面均為巨幅落地玻璃,屋頂則設計了眾多圓型玻璃天窗。大廳內的主色調呈公尺黃色,天花板如波浪般起伏,用經過防火處理的一根根長條竹片裝飾。
設計充分利用了自然光,既起到節約能源的作用,又使廳內的光線柔和,令人賞心悅目,體現出設計者人與自然和諧的設計理念。此作品獲得了2006年的史特林獎(Stirling Prize)。
倫敦千禧巨蛋
The Millennium Dome
1999
在著名的倫敦千禧巨蛋作品中,Richard Rogers將顯眼的黃色用在了12根巨大的鋼桅杆上,與下面優雅而低調的白色玻璃纖維巨蛋形成強烈的對比,展現整個結構強大的張力。不僅如此,千禧巨蛋還展示了當時建築中材料科技的最高水準:膜結構整體設計由專門的結構軟件生成,並在軟件裡進行數據計算和模擬,最後在風洞中進行試驗,確認荷載和強度等方面無誤後才付諸實踐。
歐洲人權法院
European Court of Human Rights
1995
和Richard Rogers過去的建築一樣,歐洲人權法院的建築材料顏色也相當鮮豔,紅色的結構構建外露,在建築中形成了其特有的秩序。
歐洲人權法院位於西歐的中心地帶,法國的斯特拉斯堡。法院遠離市中心,靠近河流,緊臨歐洲議會建築群。建築改採用的材料都考慮到建築的質量要求和環保要求。
歐洲人權法院是Richard Rogers設計生涯中的一個重要建築,也是「新歐洲」(New Europe)的代表作之一。歐洲人權法院的形象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歐盟在人權上的態度。因而建築被處理得更具人文氣息與安全感。
Richard Rogers 自宅 22 Parkside(為父母所建)
Rogers House
1969
Richard Rogers自宅是1967年,Richard Rogers 和他的妻子 Su Rogers 共同為父母設計的住宅,坐落在一個狹長的樹木繁茂的城市基地,毗鄰一條主幹道,與倫敦西南部的溫布敦公園相望。
因為是為家人所建,Richard Rogers住宅的建築氛圍非常溫馨,這也是Richard Rogers非常喜歡、極盡讚美的一件作品。建築採用裝配式鋼結構,有五個基本的房間。外牆被鋪上兩mm厚的塑膠塗層的鋁板,在2015年時,這棟房子捐贈送給哈佛大學 Harvard GS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