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準建築人 FAM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510

挪威現身,挪威傢俱設計的轉折點

$
0
0

純粹的黑白、極簡的造型、樸實的原料,這些都是北歐設計的經典特質與現代精神體現。在北歐,瑞典的宜家、丹麥的椅子已經為大多數人熟知。當設計團隊將目光轉向挪威,能夠精準地體現挪威設計精髓的莫過於成立於2015年的設計師、創意人組織「挪威現身」(Norwegian Presence)。

在過去,挪威在北歐設計中一直沒沒無名,挪威設計師雖然能為世界知名的品牌打造產品,卻被歸於「北歐設計」的整體之內,無法創造獨樹一格的形象。2015年,「挪威現身」(Norwegian Presence)的誕生為挪威設計帶來了轉折點:挪威設計與建築協會(DOGA)在挪威本土挑選出一批最有潛力和代表性的年輕設計師,將他們的作品呈現在世界設計舞台上。這些作品充滿創新精神和變革思維,既不盲目追隨消費和趨勢的洪流,亦不因追尋抽象概念而曲高和寡。實用,但不忘實驗,這就是挪威設計的初衷。

「挪威現身」入選孟克美術館(Munch Museum,挪威語:Munch-museet)陳設的設計師款椅子

「挪威現身」入選孟克美術館(Munch Museum,挪威語:Munch-museet)陳設的設計師款椅子

 

圖左:波比‧勞曼(Poppy Lawman)的「紙斯坦」椅子(Papirstein) 圖右:托比亞斯‧伯格‧約翰內森(Tobias BergJohannessen)的「克維特」系列傢俱

圖左:波比‧勞曼(Poppy Lawman)的「紙斯坦」椅子(Papirstein) 圖右:托比亞斯‧伯格‧約翰內森(Tobias BergJohannessen)的「克維特」系列傢俱

在2020年的「挪威現身」系列,可以看到來自10位挪威年輕設計師的最新創意,其共同點是讓傳統手藝與前沿可持續性需求之間產生對話。此一議題在氣候危機迫在眉睫的當下,似乎並不陌生,各行各業在致力於尋求可持續性設計提案。因此,欲推出同類型設計品並取得獨創性,則更需要巧思。而挪威設計師們所持的撒手鐧,或許就是挪威本土豐富的自然低碳原料:木、鋁、石、紙……本屆「挪威現身」呈現出的作品,都是選用這些材料製成地讓人腦洞大開的傢俱。  

由壓縮雲杉紙漿製成,並以奧斯陸森林中的玫瑰果汁液上色的「紙斯坦」(Papirstein)椅子就是其中之一。乍看之下,這款設計似乎與可持續性扯不上邊,只感受到其簡約的幾何造型帶來一絲童真,這件作品的設計師波比‧勞曼(Poppy Lawman)來自英國,她所使用的原料是百分百可回收、可降解和再生的紙漿。椅子所使用的壓縮技術也常見於包裝製作,可以說,這款設計完全符合「從搖籃到搖籃」的零廢棄概念。

可無限回收的鋁,也在本屆展覽中的另外兩位設計師手中獲得新的詮釋:經常以行業剩餘材料進行設計的阿里‧加勒弗索斯(Ali Gallefoss)就將鋁和石塊進行結合,製成矮凳「鋁與石」(Aluminium & Stone)。他以石塊為支撐結構,鋁片為座席,抑或反之,成果既像原始文物,又像雕塑,展現出一種拙朴的自然質感。另一件作品來自哥本哈根的設計師安德烈亞斯‧伯格薩克(Andreas Bergsaker),他的作品「語料庫」(Korpus)也採用了相同原料,這是一件以精湛手工鎚打工藝,將單張再生鋁塑造成的壁掛式擱板,製作的過程完全沒有使用任何銲接技術,架子上隨處可見製造過程的手工痕跡,給人以返璞歸真之感。

圖左:安德烈亞斯‧恩格斯維克(AndreasEngesvik)設計的椅子 圖右:尼爾斯‧斯滕德魯德(Nils Stensrud)的「斯卡拉」(Skala)邊桌和「露爾」(Lulle)日光床

圖左:安德烈亞斯‧恩格斯維克(AndreasEngesvik)設計的椅子 圖右:尼爾斯‧斯滕德魯德(Nils Stensrud)的「斯卡拉」(Skala)邊桌和「露爾」(Lulle)日光床

設計師哈瓦德‧戴布瓦德(Håvard Dybwad)和歐文‧威勒(Øyvind Wylle) 合作完成的茶几作品「木條」(Stick)亦是簡單經典的造型,以四隻纖細的木條做支架,凸顯桌面所使用的原料:拉維石(larvikite)。這些由有著百年歷史的倫茲公司(Lundhs)提供的石料,會隨著時間的流逝而慢慢變成古銅色,記錄歲月的痕跡。   挪威設計師們似乎一直對木材情有獨鍾,業界也出現了質疑的聲音:木料真的可持續嗎?深究設計師們作品之後的理念,便會瞭解此一切都是有所考量的 :比如挪威本地最常見的樺木,在許多人眼中也許並無可圈可點之處,在尼爾斯‧斯滕德魯德(Nils Stensrud)的眼中,是構成榫卯的完美原料。他打造出的「斯卡拉」(Skala)邊桌和「露爾」(Lulle)日光床,僅以膠和木塞銜接,無需額外的螺絲釘,輕盈自然。此外,安德烈亞斯還發掘了在過去被設計界忽略的挪威松木,進而以其打造出「深鎖」(Furublokk)多機能邊桌。由於松木在過去總是給人以「廉價」的印象,設計師便以亞麻籽油為之染色處理,打造更高級的質感和視覺體驗。 在永續發展的大前提下,設計師們也在不斷思考如何讓產品具備「易於修復」的靈活性。奧斯陸設計工作室「索菲和天閣」(Sofie&Tiange)的兩件設計就是最佳案例:模組化的櫥櫃 「海拉」(Hylla)以及「葉子」(Leaf)的LED燈具都使用了再生鋁作為原材料,產品的部件都非常易於更換,確保使用壽命。當產品零件損壞時,傢俱店將以折扣價格回收組件,隨後即可將其修理,並以二手低價出售,或送回原料廠做回收,實現一個良性循環。托比亞斯‧伯格‧約翰內森(Tobias Berg Johannessen)設計的「克維特」(Kvitre)簡約扶手椅也有異曲同工之妙。除了可在室內室外使用,在其出現磨損或用戶想為居家更換風格時,也可輕鬆修理、更換組件。  

圖左:托比 亞 斯‧伯格‧約翰內森(Tobias Berg Johannessen)的「克維特」系列傢俱 圖右:設計師哈瓦德‧戴布瓦德和歐文‧威勒合作完成的茶几作品「木條」(Stick)

圖左:托比亞斯‧伯格‧約翰內森(Tobias Berg Johannessen)的「克維特」系列傢俱 圖右:設計師哈瓦德‧戴布瓦德和歐文‧威勒合作完成的茶几作品「木條」(Stick)

近來,正在建設中的《吶喊》之父愛德華‧蒙克(Edvard Munch)的孟克美術館(Munch Museum,挪威語:Munch-museet),讓挪威頻頻登上新聞頭條。

本屆「挪威現身」也非常應景地入駐到蒙克位於埃克里(Ekely)的工作室取景拍攝。更巧的是,曾經入選往期「挪威現身」的設計師安德烈亞斯‧恩格斯維克(Andreas Engesvik)和喬納斯‧斯托克(Jonas Stokke)也憑藉他們的鋼網長凳和椅子贏得了全國性的比賽,他們將為孟克美術館製作新的傢俱。

正當全世界正在經歷著經濟和社會的巨變之時,挪威設計則在「可持續傢俱的商業可行性」上迅速發展。而「挪威現身」作為其源頭,也值得該像孟克的傑作般,令全球設計界為其「吶喊」。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510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