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樹木的生命循環, 到人的住棲
孕育一個在都市中 與木共居的永續未來
From Timber Life Circulation to Habitation
⸺Expecting a Sustainable Future Cohabitation with Wood in the City
在高度工業化啃噬地球資源導致嚴重失衡的今日,環境永續與能源再生乃至於人類的生存,都成為新的時代課題。特別在建築領域中,木造建築帶來的溫潤與生命力, 已經慢慢成為一種必要的當代生活態度與哲學。
以「都市」為範疇,Timberize TAIWAN 2020—2021試圖在充滿水泥造物的城市裏頭,尋找與木共居的可能性以「>50M」為軸線:一方面挑戰超過50公尺的高層木構造建築在耐震與防火機制上的表現,另一方面,設想超過50 公尺寬的街廓尺度中,如何融入木構造建築聚落,創造出能夠帶來永續生活的街道環境與風景。
Timberize TAIWAN系列展覽,是近年來由臺灣推廣新式木構造的學者╱建築設計人與日本非營利組織 team Timberize 合作策畫的木構造展覽。2020年特別以「>50M」為主題,探討迎合都市需求的高層木造建築之挑戰。
策展人蔡孟廷與方尹萍,想像這場展覽就像是一棵樹的生命,每一個分區都象徵著樹的一部分,以樹的生命循環連結五大分區,透過實驗提案與完工案例,探索從都市中孵育木造城市的可能未來。
根系│木的精神
一種促進永續生活的建築精神該從何處著手?
樹之幹│森之資源
從森林資源到木造工業:木的生命到人的生活
主枝│提案實驗
邀請五組台灣建築師為既有城市街廓置入木構造設計的提案實驗
枝│海外示範
六組海外的木構造高層設計呈現當今新式木構造潮流
葉與實│在地構築
六組臺灣近期的木構造建築設計作品展現在地與木共築的能量
>>相關資訊
展覽日期:2020年10月31日~2020年12月18日
展覽地點:陸府植深館/陸府生活美學教育基金會
展覽地址:台中市南屯區公益路二段789號
策展人:
蔡孟廷(臺灣科技大學建築系副教授)
方尹萍(Adamas Architect Atelier 方尹萍建築設計)
展覽內容:
枝│海外示範
六組海外的木構造高層設計呈現當今新式木構造潮流
本區包含日本與美國的木構造建築案例發表、由臺灣科技大學協助 製作模型,展現目前世界木構造技術與發展。
A1 國分寺+FLAVERLIFE總部大樓
八木敦司+久原裕(Studio Kuhara Yagi)+ team Timberize
位於東京國分寺站旁,為日本國內首棟7層樓高、鋼骨內藏型鋼木合成構件的木質混構造建築。使用鋼構進行接合,減少木構件接合部的預製加工成本;透過改良既有材料、規格化細部構造與工法,達至造價合理並提升普及性,讓本案成為都市環境中木造建築的里程碑案例。
A2 Timberize 200
東京大學腰原實驗室+team Timberize
《Timberize 200》是以木構造重現1968年建成、日本首棟摩天大樓「霞關大樓」的設計提案。將原來鋼結構的摩天大樓以新式木構造重新打造,並將高度從原建築的147公尺提高到200公尺,展現了木構造技術的當下進化與未來可能性。
A3 Ascent 密爾瓦基
Korb+ Associates Architects╳Thornton Tomasetti╳Swinerton Mass Timber
Ascent密爾瓦基是總高86.56公尺、25層樓高的複合式集合住宅大樓,是目前世界最高的木構造大樓。底部6層為鋼筋混凝土結構,上部19層為木構造。由於木構造重量僅混凝土的五分之一,能大幅縮減施工成本、運輸、人力與工期,為都市木造帶來新穎可能性。
A4 布里特中心 Bullitt Center
Miller Hull╳DCI Engineers
美國西雅圖的布里特中心是以鋼結構與木結構組成的6層樓混構造商辦大樓,亦是全世界第一棟零耗能建築。2012年完工後,2014年布里特中心以太陽能板所生產的能源,已經超過建築本身所需能源的60%;而大樓中所使用的所有水資源都來自雨水回收。
A5 高知學園新學院大樓8號館
艸建築工房╳岸之上工務店
為一木造3層樓高的學院大樓,內含面積超過200平方公尺的三個大型實驗室。全建築皆使用當地生產的CLT與集成材等木材製品,打造耐燃木構牆面與無落柱平面,設計上以考慮防火時效,目標是成為當地木造校舍設計的範例。
A6 適才適所⸺混合構造結構系統
近年來,越來越多木構造建築朝向混合結構系統發展,除本展的示範案例外,北美亦有住宅建築將2-4層樓的輕木結構直接建造在1-2層的鋼筋混凝土樓層上,可達較高防火防潮規格,也適合作為餐廳、商場等空間使用。探討混合構造結構系統的可能性,也是建構都市木造的第一步。
主枝│提案實驗
邀請五組台灣建築師為既有城市街廓置入木構造設計的提案實驗
本區以臺北信義區的城市街廓為基地,邀請五組建築師進行設計提案:四組抽換現有建築、置入木構造設計的實驗提案、一組則是為原來的街廓設計一座串連人行空間的公共空橋提案。透過這五組設計實驗,展現出臺灣木構造設計在都市中實踐的前瞻性視野。
B1 曲木大樓
王喆+方瑋╳德豐木業(原址:遠雄金融中心)
《曲木大樓》為一26層樓高的木構造辦公大樓設計,嘗試將一般大樓常見的傳統管式結構之外管構件,轉化成不同細小的膠合木或膠合層壓木(GLT)構件,創造出外牆的桁架結構;一方面保留管狀系統優點,同時也具有遮陽機能,並在立面上創造出非連續性的韻律感。
B2 雨中台北
王銘顯╳臺灣木彤(原址:臺北市議會)
以CLT、膠合梁及竹材搭配鋼構,《雨中臺北》將原來的臺北市議會改建為3層樓議場+21層樓高的市議會大樓,並拉高、開放地面層供市民使用。設計中以核懸臂出樓板打造無落柱自由平面,並透過竹帷幕束制懸臂樓板以大幅減少震動變形,同時也創造出雨束的意象。
B3 無盡 Endless
陳冠帆╳實式木造(原址:台北大巨蛋)
就像一個巨大的森林結構⸺本提案用不斷連續的波紋傳遞木頭的柔軟韌性,同時創造出空間的流動性。藉由拱形結構交疊,不僅讓弧線形成不同序列,也讓人看見從水平線生成曲線的空間單元持續創生延續中單元、大單元的組合,為「版結構」塑造了一種全新的視角。
B4 雲遊者辦公所
方尹萍╳福彰實業(原址:忠孝揚昇大樓)
在都市中的雲遊者於天際浮遊之間,《雲遊者辦公所》挑戰超越50M之12層樓高的木構辦公大樓。以四方交互交織的壁式RC結構作為垂直服務核,四道RC壁式結構牆連接各空間單元的膠合柱+格子樑,形成木式混構造的辦公空間及懸浮陽台。透過懸浮陽台結構創造自由立面空間,讓辦公的行者們行走猶如雲朵般浮遊在高層之中。
B5 木行橋
擊壤設計╳澤昕木業
《木行橋》以一座鋼構樑+鋼筋混凝土基礎的人行天橋,跨越忠孝東路、連結巨蛋園區及國父紀念館兩個大型開放園區,創造對行人友善的街廓。天橋的屋面採用木構造薄殼系統,相較於拱構造相對輕巧,希望為城市帶來一抹輕盈的綠意。
葉與實│在地構築
六組臺灣近期的木構造建築設計作品展現在地與木共築的能量
邀請臺灣近期完工的木構設計展示設計概念與模型,呈現臺灣在地的木構造設計思維與技術能量。
C1 嘉義市立美術館
黃明威+王銘顯╳陳冠帆╳台灣木彤+台灣森科
嘉義市立美術館是一個與歷史建物共構再利用的設計案:外牆工法採用多層次CLT取代原RC外牆大幅提高隔熱性能;立面採用玻璃帷幕串連三棟建築的外立面,同時使用集成木梁柱新建挑高三層樓的大廳,並將美術館入口轉向景觀中庭。本案將歷史建築融入新築空間,打造出能留駐在市民記憶中的獨特空間。
C2 六龜木屋
洪育成╳富田構造╳美森源木業
在偏鄉六龜,以輕木構造的2×4工法施工取代大木構造工法,屋頂木桁架則採用制式的2×6、2×8工法,希望六龜木屋帶來的木構造建築操作,能以職訓形式作為第一步,為當地帶入發展新木構造產業的可能性。
C3 崙坪文化地景園區
象設計集團╳福樟實業+方尹萍建築設計
崙坪文化地景園區擁有豐富森林綠帶,以永續循環發展理念下,從森林中樹的落葉為概念的發想,讓此落葉歸根的構想,輕輕地座落在崙坪的文化地景園區的一角。透過可永續循環的木構建材成為本案最核心的結構系統與材料,並運用先進營建膠合木構技術的特殊工法,詮釋嶄新開放性的木構棚設施。
C4 池上火車站
大藏設計╳德豐木業
以池上米鄉穀倉意象轉化為車站,運用木拱與輕巧的鋼構件組成桁架系統表現結構美學與工藝精神,局部屋面開設天窗增加室內採光,減少碳排量的同時也讓構件與光影在室內空間中精彩對話。
C5 木構橋
姜樂靜╳澤昕木業
在新整治的台中綠川河道旁,打造15公尺的跨域河道木構書香橋。採用Tube Truss系統,以桁架組成筒狀結構包裹橋面,筒狀桁架將空間與結構結合成一個高效率的結構系統,輕量化的結構有效控制震動,提高行走舒適感,也創造出特殊的空間體驗。
C6 基督長老教會德光教會
廖偉立╳陳冠帆╳德豐木業
德光長老教會以漫遊動線環繞圍合立體中庭空間,配合多層次木格柵遮陽擋雨濾光;並順應南部炎熱的氣候條件,企圖以最簡潔的格柵型式,創造新的半戶外交誼活動空間,試圖將社區活動引入基地內部,成為與社區融合的豐富空間。
特別展區:五金構件
「>50M」的木構造挑戰,為構造系統增加強度的關鍵角色,便是接合部位的五金構件。本次展中亦邀請了目前正引進或研發木構造五金構件的廠商參與,展出構件開發的精湛技術。
展出廠商:台灣國產材/交泰興/BEST WOOD/福彰實業/德豐木業/台灣木彤/台灣森科
工作坊
Project With U⸺與木共作的時光
由木構達人陳建同(與木製研)設計的「Project U」工作坊,以國產材柳杉為主要材料,搭配3種不同類型的重要木構工法與五金構件組裝,跟參與學員們一起搭造有著U型線條、簡單輕巧的木構遊具。過程中,希望一方面讓參與的學員們了解不同構法的組裝邏輯,感受到靠自己的雙手就能搭造量體不小的裝置,並能爬上去親身體驗,另一方面也能進一步了解木構造在不同場合條件的運用方式。
>>展覽現場相片
Timberize TAIWAN 2020-2021 >50M都市木育 展覽空間 01
Timberize TAIWAN 2020-2021 >50M都市木育 展覽空間 02
Timberize TAIWAN 2020-2021 >50M都市木育 展覽空間 04
Timberize TAIWAN 2020-2021 >50M都市木育 展覽空間 07
Timberize TAIWAN 2020-2021 >50M都市木育 展覽空間 09
Timberize TAIWAN 2020-2021 >50M都市木育 展覽空間 19
B5 巨蛋木行橋 擊壤設計╳澤昕木業 05/Timberize TAIWAN 2020-2021 >50M都市木育
B5 巨蛋木行橋 擊壤設計╳澤昕木業 08/Timberize TAIWAN 2020-2021 >50M都市木育
B5 巨蛋木行橋 擊壤設計╳澤昕木業 10/Timberize TAIWAN 2020-2021 >50M都市木育
B5 巨蛋木行橋 擊壤設計╳澤昕木業 04/Timberize TAIWAN 2020-2021 >50M都市木育
B4 雲遊者辦公所 方尹萍╳福彰實業(原址忠孝揚昇大樓) 07/Timberize TAIWAN 2020-2021 >50M都市木育
B4 雲遊者辦公所 方尹萍╳福彰實業(原址忠孝揚昇大樓) 11/Timberize TAIWAN 2020-2021 >50M都市木育
B4 雲遊者辦公所 方尹萍╳福彰實業(原址忠孝揚昇大樓) 14/Timberize TAIWAN 2020-2021 >50M都市木育
B4 雲遊者辦公所 方尹萍╳福彰實業(原址忠孝揚昇大樓) 05/Timberize TAIWAN 2020-2021 >50M都市木育
B4 雲遊者辦公所 方尹萍╳福彰實業(原址忠孝揚昇大樓) 06/Timberize TAIWAN 2020-2021 >50M都市木育
B3 無盡 Endless 陳冠帆╳實式木造(原址台北大巨蛋) 11/Timberize TAIWAN 2020-2021 >50M都市木育
B3 無盡 Endless 陳冠帆╳實式木造(原址台北大巨蛋) 14/Timberize TAIWAN 2020-2021 >50M都市木育
B3 無盡 Endless 陳冠帆╳實式木造(原址台北大巨蛋) 19/Timberize TAIWAN 2020-2021 >50M都市木育
B3 無盡 Endless 陳冠帆╳實式木造(原址台北大巨蛋) 09/Timberize TAIWAN 2020-2021 >50M都市木育
B2 雨中台北 王銘顯╳臺灣木彤(原址臺北市議會) 11/Timberize TAIWAN 2020-2021 >50M都市木育
B2 雨中台北 王銘顯╳臺灣木彤(原址臺北市議會) 02/Timberize TAIWAN 2020-2021 >50M都市木育
B2 雨中台北 王銘顯╳臺灣木彤(原址臺北市議會) 08/Timberize TAIWAN 2020-2021 >50M都市木育
B2 雨中台北 王銘顯╳臺灣木彤(原址臺北市議會) 09/Timberize TAIWAN 2020-2021 >50M都市木育
B2 雨中台北 王銘顯╳臺灣木彤(原址臺北市議會) 10/Timberize TAIWAN 2020-2021 >50M都市木育
B1 曲木大樓 王喆+方瑋╳德豐木業(原址遠雄金融中心) 11/Timberize TAIWAN 2020-2021 >50M都市木育
B1 曲木大樓 王喆+方瑋╳德豐木業(原址遠雄金融中心) 04/Timberize TAIWAN 2020-2021 >50M都市木育
B1 曲木大樓 王喆+方瑋╳德豐木業(原址遠雄金融中心) 05/Timberize TAIWAN 2020-2021 >50M都市木育
B1 曲木大樓 王喆+方瑋╳德豐木業(原址遠雄金融中心) 03/Timberize TAIWAN 2020-2021 >50M都市木育
Project With U 與木共作的時光 陳建同(與木製研) 15/Timberize TAIWAN 2020-2021 >50M都市木育
Project With U 與木共作的時光 陳建同(與木製研) 11/Timberize TAIWAN 2020-2021 >50M都市木育
Project With U 與木共作的時光 陳建同(與木製研) 06/Timberize TAIWAN 2020-2021 >50M都市木育
Project With U 與木共作的時光 陳建同(與木製研) 02/Timberize TAIWAN 2020-2021 >50M都市木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