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見未來,開啟家的定義
2025年,十年後的我們,將過著什麼樣的生活?站在世界的何處?
而台灣的政治經濟、地理環境、社會結構又將如何變化?
面對嚴峻的少子高齡化、生態環境異常變遷等議題,建築師又該如何回應此劇烈變化的未來?
開啟「家」的定義
今日臺灣的人口、社會政經結構正面臨劇烈改變,而這股改變的力量,更不斷擾動著「家」的定義;獨居、混居、多元成家的「家的需求」陸續被提出;獨立在家工作者與不定點工作者所渴求的「家的機能」也不再同日而語;家不再是「被炒作的商品」,家也不再只是一棟「房子」,家是心靈歸屬與情感聚合之處、是生命反思沉澱之所,更是我們多元且具生命力的創意發想來源。唯有讓家回到它「生活的必需/生活的場所」的本質,我們才能感受到生存的品質、生活的美學與生命的幸福感。讓我們自腳下的這塊揉合豐富歷史、擁有多重文化紋理的土壤出發,一同開始「想家」。
連結「家」的集思廣益
忠泰美術館邀集阮慶岳、詹偉雄、謝宗哲三位專家共組策展團隊,自2015年5月起持續媒合29組建築/設計專家及20家台灣中堅企業,針對臺灣所面對的社會、經濟、環境議題發想,探索未來的居住型態,透過建築/設計師創意構想與當今產業研發技術的合作,跨界激盪出前瞻革新火花。歷經長達近一年半的研究籌備,忠泰美術館與所有參與者,共同勾勒出30件2025年「家的生活樣貌提案。」而這一段「想家」的過程,並不只是歡欣造夢的「想像」(Imaging)歷程,更是紮實築夢的「思考」(Thinking)進程。
《HOME2025:想家計畫》共從六大主題切入──「島嶼居,家的在地性」、「天地棲,家的永續經營」、「共生寓,家的互動」、「變形宿,家的新質感」、「智慧家,家的智能創建」、「感知域,家的冥想空間」;透過「家與個人」、「家與社會」及「家與環境」三大生活關係,探討家豐富且多層次的面向。
展覽內容共將30個提案實踐成為影像、具體模型及大型1:1建築裝置,集聚眾力共同完成一幅「可見的居住未來想像圖」,邀請您一同探索未來,開啟「家」的定義!
參展團隊介紹
策展團隊
阮慶岳:策展人、建築與藝術評論家
詹偉雄:出版人、生活美學家
謝宗哲:建築學者、文化推廣工作者
參展建築師
方尹萍,方瑋,王喆,平原英樹,辻真悟,吳聲明,邱文傑,邵唯晏,林建華,林聖峰,
翁廷楷,陳宣誠,許棕宣,彭文苑,曾志偉,曾柏庭,廖偉立,趙元鴻,劉國滄,
王家祥+蕭光廷,劉冠宏+王治國,李啟誠+蔡東和,陳右昇+邱郁晨,
郭旭原+黃惠美,陸希傑+何炯德,楊秀川+高雅楓,戴嘉惠+林欣蘋,
田中央工作群+劉崇聖+王士芳,
曾瑋+林昭勳+許洺睿,
參展企業
3M Taiwan,O plus Design,WoodTek 台灣森科,中保無限+,台灣大哥大,
利永環球科技,初鹿牧場,秀傳醫療體系,長虹建設,長傑營造,佳龍科技,
春池玻璃,通用福祉,常民鋼構,強安威勝+構建築,國產建材實業,
新光保全,新光紡織,新能光電,樹德企業
>>相關資訊
展覽名稱:HOME 2025:想家計畫
展覽日期:2016年10月22日(六) – 2017年1月15日(日)、週一休館 (遇國定假日照常開館)
展覽時間:10:00-18:00
展覽地點:忠泰美術館及周邊公園戶外區域
展覽地址:臺北市大安區市民大道三段178號
建議交通方式:台北捷運忠孝新生站(4號出口)或忠孝復興站(1號出口)步行約10分鐘
展覽論述
繽紛的家:設計與產業的多樣基因庫
作者:策展人阮慶岳
建築是一個產值龐大、也極度耗損資源的產業,當然該積極與「拯救生態環境的科技力」結合,一起回答生態多樣性這個攸關地球命運的問題。現代建築的發展,在最初理念的設定與資本市場的掌控下,基本上是往著產品單一化的方向趨靠,也正逐步走向摧毀生態環境的自我衰亡之路,與多方合作以思考如何回應撞擊,已經是不可迴避的挑戰。
設計界如何善用台灣既有的產業優勢,回到自身的主體位置,清楚認知自身優勢與面對的挑戰,敢從微小的在地現實出發,再逐步與龐大的全球系統尋求對話與,是此刻當深思與面對的挑戰。
這次展覽的都市/建築理念,也回應戰後都市人口增加的居住問題,同時對工業/數位社會興起後,所顯現人必須逐水草而居的新遊牧生活模式,究竟應當如何破解的挑戰,做出積極回應。
同時,結合台灣年輕建築世代與在地科技與製造業的強處,一起思考未來居家的挑戰,來形塑一個以台灣為本、卻能積極回饋全球環境的觀點。恰如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教授陳信行所說:「『適當科技』運動所希望達成的目的,不僅僅是做出一些好的產品,而是希望能解決精細分工社會之下的民主問題。在這個運動成功的案例中,科技產品會永遠是為使用者服務的工具,而不是讓人類追趕不上的目標。」
這只是一個單次的展覽行動,卻承載著所有參與者深遠寬廣的未來期待。
在相互效力與激盪下,探索各種屬於「家」的未來
作者:策展人謝宗哲
台灣住宅建築市場長期以來在狹隘的房產思維下,對於家/住宅的理解早已被可憐地侷限到以純粹經濟模型的狹隘價值觀的死胡同裡,對於住宅/家之生活樣式的提案與經營可以說極端貧乏。因此,策劃「Home 2025:想家計畫」展的首要訴求,便在於提供大眾一套另類的、觀看「家/住宅」的方式。
此外,本展的抱負在於提出屬於近未來的住宅建築=家的願景(Vision)。基於萬事互相效力的概念,我們召聚了中堅世代及新生代建築家,並促成他們與生活息息相關的各類產業直接進行交流/碰撞/激盪。除了促進各產業參與「家」的這個生活產業外,更期待建築師扮演智庫的角色,透過設計思考來進行產業資源及技術的整合,一舉解放舊思維下的住宅房產邏輯,進而開創住宅=家之詩意性構築的契機,成就當代處境中得以支持家之多元建構與閱讀的可能。
我們以為,「家」不該再只是作為地位象徵的符號,而該化身為居住的媒體,隨著生活知能及感受力(Literacy of Life)的成長而進化成能夠地與多樣化生活對話的場所(place)。唯有徹底從惰性的慣習中覺醒,對生活有重新的凝視、講究與經營,長久以來所憧憬的文明開化與摩登(modern)方能到來。
期許「HOME2025:想家計畫」帶領人們分開既定成見的「紅海」穿越曠野,直達上帝所應許的新天新地。
Home, House & Places-推敲2025家之系譜
作者:策展人詹偉雄
「房子」對於上一代,是各種向上流動社會標籤的化身,但對於這一代,那牢牢固著在某個地上的頑固之物,限制了擁有者飄洋過海、移動自如的可能性,而要取得「房子」所需要的大量金錢,似乎也提早宣告人生自由之不可能;但,生活在城市,現代⼈確實仍然需要一個舒適的舒眠之所,如果從資源與心力配比來說,「家」與「房子」的概念和象徵都太沈重,那麼比較液態(liquid)、只須「進用」(access)不必「擁有」(own)的「住處」(Place),或許是一個更好的選項。
從「住處」的觀點看,人生不是為家而勞動,反而是家為人生而服務。當一個全新的敘事開始,住處就變了,它輕盈、彈性、抒情、開放、適才適所,正因如此,「住處」也可以不只一處,人們用低廉的租金,選擇世界各個角落「詩意地棲居」(poetic dwelling),重點是人生產生精神性詩意的可能性,而不在棲居處的經濟與文化資本價值。「住處」既然時時位於新奇經驗的邊界前緣,「住處」便不像「家」之於上一代那樣,瀰漫著回歸召喚的鄉愁,「住處」也可以不是堅固剛硬的「房子」,它們有時是帳篷,而有時可能只是掩體(shelter)而已。
可以想見的是:他們的「住處」,正衝擊著我們的「家」,也在華人文化史裡第一次褻瀆起「房子」的神聖性,這是正在發生的結構性變化,未來,其實就是現在。
>>相關連結
::《HOME2025:想家計畫》在忠泰美術館展出 2016年10月22日~2017年1月15日::
::《HOME2025:想家計畫》展覽作品簡介 Part 1. 島嶼居,家的在地性::
::《HOME2025:想家計畫》展覽作品簡介 Part 2. 天地棲,家的永續經營::
::《HOME2025:想家計畫》展覽作品簡介 Part 3. 共生寓,家的互動::
::《HOME2025:想家計畫》展覽作品簡介 Part 4. 變形宿,家的新質感::
::《HOME2025:想家計畫》展覽作品簡介 Part 5. 智慧家,家的智能創建::
::《HOME2025:想家計畫》展覽作品簡介 Part 6. 感知域,家的冥想空間::
>>相關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