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準建築人 FAM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510

科技技術在裡,自然素材在外 與建築大師「藤森照信」暢談建築觀與別具風格的茶室設計

$
0
0

2018年將代表梵諦岡參加威尼斯雙年展、為其打造建築作品的日本建築師「藤森照信」,12月10日來到台灣舉辦新書《建築為何是這樣:藤森照信建築史的解題》發表會,分享他在世界各地的建築見聞,以及對建築的思考。

由研究建築史的學者跨足到建築設計的日本知名建築家「藤森照信」,其設計作品表現出強烈個人特色。2003年起,藤森照信更將重心轉向極小空間的茶室建築,並獲得外界熱烈回響,各國設計邀請接連而至,台灣也榮幸的擁有六座藤森照信茶室作品,而其中「森文茶庵」與「望北茶亭」兩座便是座落在華山文創園區中。

藤森照信1946年出生於日本長野縣,為東京大學工學博士,專攻近代建築、都市計畫史,現為東京大學名譽教授、江戶東京博物館館長。他原是研究建築史的學者,因緣際會接下家鄉「神長官守矢史料館」的設計任務。想不到建築處女作引起多位當代建築家包括安藤忠雄、渡邊豐和、伊東豊雄、隈研吾的關注,並且還予以肯定。就在多數人皆以為他只是一時技癢、玩玩而已,他開始「認真」了起來。先是1995年設計的自宅「蒲公英之家」,其後1997年的作品「韭菜之家」則奪得「日本藝術大獎」。接下來他持續設計建築,2001年以熊本縣立農業大學的學生宿舍贏得「日本建築學會作品獎」殊榮。

多重身分,設計出獨具風格的作品

從建築史家、評論者到設計者,藤森照信自我要求極高,在設計「神長官守矢史料館」的過程中,他就給了自己幾個範圍限制的課題,其中之一是「設計不可與既存的建築相似」。或許正因為如此,藤森從黑暗中摸索試探找到了出口,並創作出極具個人風格的處女作。

自認為是「建築家系譜圖中的孤鳥」的藤森照信,僅設計自己想做的建築,雖然看似沒有跟隨者但其建築思想造成的影響卻不斷擴散中。例如其茶室建築,除了專業人士感到興趣外,一般人也為此而感動,將他暱稱為「療癒系建築家」。在台灣的新竹(入川亭、忘茶舟,皆為私人請託設計)、宜蘭(羅東文化工場的老懂軒,中興文化創意園區的美檜亭,皆為公共藝術作品)、台北(華山文創園區的森文茶庵、望北茶亭),皆有展現其個人魅力設計的茶室作品。

四疊半的茶室是住居的原型與原點

對於設計出世界上稀有的茶室建築,藤森照信在2017年末出版的新書《建築為何是這樣:藤森照信建築史的解題》中表示、無論是從面積大小,或是可以容納人坐臥的事情來看,「這樣一定是住宅的原型無誤」。因此,即使大小僅有四疊半的茶室,也都會設置火(爐)的位置。藤森照信說,有火的四疊半與日本住居起始點的繩紋住居是相通的。繩紋的住居是中央放置爐火,以四根柱子支撐屋頂,它的面積也約略是四疊半。從面積和柱子的位置來看,適合四個人的坐臥,可以供父母和二個小孩生活。「也可以說四疊半的茶室回歸到了住居的原點」。

藤森照信還說,對人類而言火具有特別的意義,人類有聚集在火的周圍的習性。也許是在那裡有食物和溫暖,而且心中會有安全感。「一個空間,只因在那裡有火,就能統整事情;進入那裡的人,就能感受到作為人類的整體性。即便空間很窄小,也能在那裡獲得作為空間的自律性與整體性。」

建築最重要的,是持續觀察與不間斷的創作

「對人類而言建築到底是什麼」,藤森照信說,他所接觸的建築,最初是近代建築。他研究這些建築的形成過程,並將探尋出來的成果寫成給一般讀者能夠閱讀的書籍。但在這個過程中,他所關心的事情改變了,「在四十五歲的時候跨足設計的這件事,確實影響很大。」

於是他在走遍世界建築遺址,路上觀察市街的世相百態,遍訪職人匠師與建築家之後,對於東西方建築的重要歷史議題,藤森照信都能因親自經歷各樣建築創作的經驗,而提出其對於建築設計的獨特視點。此次適逢大師來台演講,對照閱讀其文字作品,不僅可對建築的多項疑問獲得解答,也能感受到如茶室般別具意趣的「藤森流」風格。

《建築為何是這樣:藤森照信建築史的解題》新書講座

《建築為何是這樣:藤森照信建築史的解題》新書講座 ,現場民眾熱情參與

《建築為何是這樣:藤森照信建築史的解題》新書講座

建築為何是這樣:藤森照信建築史的解題》新書講座,王榮文董事長擔任貴賓致詞

《建築為何是這樣:藤森照信建築史的解題》新書講座

藤森照信老師於會後進行簽書

《建築為何是這樣:藤森照信建築史的解題》新書講座

藤森照信老師與中原大學黃俊銘副教授對談

《建築為何是這樣:藤森照信建築史的解題》新書講座

藤森照信與華山王榮文董事長,共同前往探視華山茶屋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510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