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準建築人 FAM
Viewing all 510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

昭和名建築也是代謝派建築代表作 黑川紀章設計之中銀膠囊塔到底會不會被拆?

$
0
0

素有日本建築教父之稱的黑川紀章,其所設計的「中銀膠囊塔」於1972年(昭和47年)完工,位在日本東京最繁榮擁擠的區塊之一──銀座,外觀就像是許多立方體堆疊而成,由140個 「膠囊住宅」所組成,每個膠囊裡都配有居家的基本配備,包括床鋪、衛浴、電視、電話及書桌等,滿足人類基本住居需求,由膠囊住宅形成一棟小型建築物,被認 為是日本代謝派建築的代表作之一。

代謝派建築的特點之一是「採取預鑄方式建造」,將建築分成許多「單元」在工廠製造完成後,再運到工地組 裝,可達到大量製造、標準化與快速組裝建造的目的,另一特點是「巨型建築」,在本體上持續增生,如同電影駭客任務裡的母體那樣,以龐大量體容納諸多生活、 工作等空間;「中銀膠囊塔」的居住膠囊就是在工廠預鑄的單元體,概念上是可以隨著時間演變與需求而增加或更換其單元體。

早在2005年時就已經傳出要拆除「中銀膠囊塔」,經過多次討論與爭議,仍未真正拆除,48歲的上班族前田達之決定在網路發起保留活動,3周已經募集了75萬日圓(約新台幣25萬),目標金額是 1,500,000日圓,出書做為宣揚建物保留的重生計畫。

中銀膠囊塔由2棟建物組成,分別有11層與13層樓,由140間膠囊組成,每個膠囊長4.1公尺、寬2.6公尺、高2.5公尺,以最小空間方式容納人類的居 住行為,因此建築師黑川紀章甚至被戲稱為「劏房之父」(劏房是香港出租房的一種,業主或二房東將一個普通住宅單位分間成不少於兩個較細小的獨立單位,作出 售或出租之用),中銀膠囊塔甚至讓電影「教父」的導演法蘭西斯柯波拉(Francis Ford Coppola)慕名而來,他拜訪日本時,曾指定要參觀中銀膠囊塔;許多人在網路上為中銀膠囊塔請命,希望活化重新使用而不要拆除;中銀膠囊塔是否能夠撐 過五十歲生日,讓我們拭目以待。

>>相關網站
::中銀カプセルタワービル(中銀膠囊大樓) on FACEBOOK::
::募資保留中銀カプセルタワービル::

>>相關資訊

作品名稱:中銀カプセルタワービル | 中銀膠囊大樓 | Nakagin Capsule Tower
作品位置:東京都中央區銀座8-16-10
設計:黑川紀章 Kisho Kurokawa
用途:集合住宅
構造:SRC造、一部S造、地上11階~13階地下1階
完工:1972年(昭和47年)

>>相關圖片

Kisho Kurokawa 黑川紀章 - 中銀膠囊大樓 Nakagin Capsule Tower

Kisho Kurokawa 黑川紀章 - 中銀膠囊大樓 Nakagin Capsule Tower

Kisho Kurokawa 黑川紀章 – 中銀膠囊大樓 Nakagin Capsule Tower – Photo 01

Kisho Kurokawa 黑川紀章 - 中銀膠囊大樓 Nakagin Capsule Tower

Kisho Kurokawa 黑川紀章 – 中銀膠囊大樓 Nakagin Capsule Tower – Photo 02

Kisho Kurokawa 黑川紀章 - 中銀膠囊大樓 Nakagin Capsule Tower

Kisho Kurokawa 黑川紀章 – 中銀膠囊大樓 Nakagin Capsule Tower – Photo 03

Kisho Kurokawa 黑川紀章 - 中銀膠囊大樓 Nakagin Capsule Tower

Kisho Kurokawa 黑川紀章 – 中銀膠囊大樓 Nakagin Capsule Tower – Photo 04

Kisho Kurokawa 黑川紀章 - 中銀膠囊大樓 Nakagin Capsule Tower

Kisho Kurokawa 黑川紀章 – 中銀膠囊大樓 Nakagin Capsule Tower – Photo 05

Kisho Kurokawa 黑川紀章 - 中銀膠囊大樓 Nakagin Capsule Tower

Kisho Kurokawa 黑川紀章 – 中銀膠囊大樓 Nakagin Capsule Tower – Photo 06

Kisho Kurokawa 黑川紀章 - 中銀膠囊大樓 Nakagin Capsule Tower

Kisho Kurokawa 黑川紀章 – 中銀膠囊大樓 Nakagin Capsule Tower – Photo 07

Kisho Kurokawa 黑川紀章 - 中銀膠囊大樓 Nakagin Capsule Tower

Kisho Kurokawa 黑川紀章 – 中銀膠囊大樓 Nakagin Capsule Tower – Photo 08 住宿膠囊內部

Kisho Kurokawa 黑川紀章 - 中銀膠囊大樓 Nakagin Capsule Tower

Kisho Kurokawa 黑川紀章 – 中銀膠囊大樓 Nakagin Capsule Tower – Photo 09 住宿膠囊內部

Kisho Kurokawa 黑川紀章 - 中銀膠囊大樓 Nakagin Capsule Tower

Kisho Kurokawa 黑川紀章 – 中銀膠囊大樓 Nakagin Capsule Tower – Photo 10 住宿膠囊內部

Kisho Kurokawa 黑川紀章 - 中銀膠囊大樓 Nakagin Capsule Tower

Kisho Kurokawa 黑川紀章 – 中銀膠囊大樓 Nakagin Capsule Tower – Photo 11 住宿膠囊內部

Kisho Kurokawa 黑川紀章 - 中銀膠囊大樓 Nakagin Capsule Tower

Kisho Kurokawa 黑川紀章 – 中銀膠囊大樓 Nakagin Capsule Tower – Photo 12 住宿膠囊內部

Kisho Kurokawa 黑川紀章 - 中銀膠囊大樓 Nakagin Capsule Tower

Kisho Kurokawa 黑川紀章 – 中銀膠囊大樓 Nakagin Capsule Tower – Photo 13 住宿膠囊內部

Kisho Kurokawa 黑川紀章 - 中銀膠囊大樓 Nakagin Capsule Tower

Kisho Kurokawa 黑川紀章 – 中銀膠囊大樓 Nakagin Capsule Tower – Photo 14 住宿膠囊內部

Kisho Kurokawa 黑川紀章 - 中銀膠囊大樓 Nakagin Capsule Tower

Kisho Kurokawa 黑川紀章 – 中銀膠囊大樓 Nakagin Capsule Tower – Photo 15 住宿膠囊內部

Kisho Kurokawa 黑川紀章 - 中銀膠囊大樓 Nakagin Capsule Tower

Kisho Kurokawa 黑川紀章 – 中銀膠囊大樓 Nakagin Capsule Tower – Photo 16 施工過程

Kisho Kurokawa 黑川紀章 - 中銀膠囊大樓 Nakagin Capsule Tower

Kisho Kurokawa 黑川紀章 – 中銀膠囊大樓 Nakagin Capsule Tower – Photo 17 施工過程

Kisho Kurokawa 黑川紀章 - 中銀膠囊大樓 Nakagin Capsule Tower

Kisho Kurokawa 黑川紀章 – 中銀膠囊大樓 Nakagin Capsule Tower – Photo 18 施工過程

德國廢棄飛船機庫改造為熱帶度假村 Tropical Islands

$
0
0

如果能在寒冷的冬日,不用長途跋涉就可以享受溫暖的熱帶海灘,這似乎應該是一件很令人感到愉快的事情,全天24小時保持在攝氏26度、濕度 64 %,這座名為 Tropical Islands 的建築物位在德國克勞斯尼克(Krausnick) Brand-Briesen 機場,前身是機庫,後來改建成室內水上樂園,2004年開幕迄今。

Brand-Briesen 機場是一座位在柏林南邊約莫 60 公里處的前納粹空軍基地,幾經轉手,一家名為 CargoLifter 製造飛船的公司買入了Brand-Briesen 機場,該公司於2000年時在此建造了一座長360米、寬 220米、高106米的機庫,約等同於八個足球場的面積,高度可容納一棟三十層樓高的建築。

由於資金周轉問題,Cargo Lifter 兩年後倒閉,閒置的Brand-Briesen 機場被某馬來西亞企業買下,他們將此處改造成全球最大的室內熱帶島嶼度假村:Tropical Islands。

佔地面積廣闊的 Tropical Islands 一共360米長;210米寬,最多一天可以容納6000位遊客。場內各式設備,例如人造海灘、沙灘、酒吧、按摩室、購物街等,應有盡有。

德國的冬天讓人難熬,而這個水上樂園由於一年12個月都是陽光普照的好天氣,便成為德國人冬天避寒的好去處。有許多人甚至會直接在樂園內的客房或帳篷住上一兩個星期,不用出國也能享受到海島度假的樂趣。

酒店號稱擁有世界上最大的室內泳池,以及由超過5萬株植物所營造的熱帶雨林景觀,巨大的內部空間甚至可以讓遊客搭乘飛艇在其中觀光,儘管這樣一個溫暖的「熱 帶」度假天堂擁有如此巨大的內部空間,但還是免不了人滿為患的窘境,溫室由一個經過特殊改裝能夠快速開閉的屋頂所覆蓋,面積超過7萬平方米玻璃屋頂保證了 室內擁有充足的陽光,使室內溫度常年保持在攝氏26度。

德國廢棄飛船機庫改造為熱帶度假村 Tropical Islands

Tropical Islands 01

德國廢棄飛船機庫改造為熱帶度假村 Tropical Islands

Tropical Islands 02

德國廢棄飛船機庫改造為熱帶度假村 Tropical Islands

Tropical Islands 03

德國廢棄飛船機庫改造為熱帶度假村 Tropical Islands

Tropical Islands 04

德國廢棄飛船機庫改造為熱帶度假村 Tropical Islands

Tropical Islands 05

德國廢棄飛船機庫改造為熱帶度假村 Tropical Islands

Tropical Islands 06

德國廢棄飛船機庫改造為熱帶度假村 Tropical Islands

Tropical Islands 07

德國廢棄飛船機庫改造為熱帶度假村 Tropical Islands

Tropical Islands 08

德國廢棄飛船機庫改造為熱帶度假村 Tropical Islands

Tropical Islands 09

德國廢棄飛船機庫改造為熱帶度假村 Tropical Islands

Tropical Islands 10

德國廢棄飛船機庫改造為熱帶度假村 Tropical Islands

Tropical Islands 11

杜拜將建711米全球最高住商大樓 Dubai One 以及1.2公里室內滑雪道

$
0
0

阿拉伯聯合大公國的 Meydan City Corporation 日前宣佈,計劃興建全球最高的住宅大樓「Dubai One」(杜拜一號),該摩天大樓可提供近900戶住宅,並擁有全球最高的觀景台及最大型的室內滑雪場,高度直逼2332英呎(711公尺),估計耗資高 達43億英鎊(約新台幣2086億元),計劃趕在舉辦2020年萬國博覽會前完工。

「Dubai One」摩天住宅大樓屬綜合建築群「Meydan One」發展計畫的一部分,斥資逾2千多億台幣億打造,預計在未來5年竣工,趕及2020年的杜拜世界博覽會,「Dubai One」不單僅是提供住宅,內部還設有25,000平方公尺的室內體育設施,此外還將設有世界最大音樂噴泉和沙灘、一個可容納多達60,000人的購物中 心,以及可容納100個船隻泊位的碼頭。

雖然當地政府宣佈要蓋全球最高住宅「Dubai One」,不過商住兩用大廈哈里發塔(Khalifa tower)仍然是世界第一高樓,該大樓高達828米,總共169樓層,更是人類歷史上第一座高度超過800公尺的摩天大樓。

「Meydan One」發展計畫不僅能容納7.8萬住民,還有超大購物商場、可噴射至420米高的跳舞噴泉、佔地2.5萬平方米 (7562坪)的室內運動中心、300公尺長的海灘、一座碼頭、300間餐廳,還有350間客房的豪華飯店、300間餐廳與咖啡廳,可謂應有盡有,相當豪 華。

除了打造全球最高的住商混合大樓外,還會建造一條長達1.2公里的滑雪道,長度足以擊敗阿聯酋購物中心(Mall of the Emirates)內400公尺的滑雪道,登上《金氏世界紀錄》寶座。

Meydan City Corporation 的首席執行官 Saeed Al Tayer 表示,「在一個不斷創新的城市裡,這項工程對杜拜和阿拉伯聯合大公國的未來都相當重要」,也計畫於2020年萬國博覽會前完工。

杜拜將建711米全球最高住商大樓 Dubai One

Meydan One 01

杜拜將建711米全球最高住商大樓 Dubai One

Meydan One 02

杜拜將建711米全球最高住商大樓 Dubai One

Meydan One 03

杜拜將建711米全球最高住商大樓 Dubai One

Meydan One 04

設計:為了愛犬 Architecture for Dogs 上海喜瑪拉雅美術館展出 2015年8月8日~10月11日

$
0
0

由日本平面設計大師原研哉於2011年發起策劃,邀請Atelier Bow-Wow、伊東豐雄、MVRDV、馬岩松、隈研吾、Konstantin Grcic、妹島和世、TORAFU ARCHITECTS Inc.、內藤廣、阪茂、藤本壯介、Reiser+Umemoto、原設計研究所及原研哉本人共14組國際明星建築師、產品設計師、交互設計師,根據不同 品種的狗狗為其設計居所的項目「設計:為了愛犬」展(Architecture for Dogs)於2015年8月8日-10月11日登入上海喜瑪拉雅美術館。

「設計:為了愛犬」展在過去的幾年時間裡吸引了大量犬迷及建築人 事的關注,策展人原研哉表示,「狗的建築」所包含的意義不僅僅是單純地為「寵物」而設計的建築。事實上,「狗」是一個普遍而涉及面非常廣泛的主題。「我們 大部分人都對狗非常熟悉,並且喜歡狗。」這一創意項目在為寵物狗建造一個新家的同時,亦是希望啟發生活在一切以「人」為本來規劃的世界裡我們的思考—— 「倘若週遭是根據狗的尺寸而形成的,那人的體會將是什麼樣的?」此次展覽,通過十多組作品的展示,試圖在人和狗的尺寸之間建立連接的通道。

本 次在上海喜瑪拉雅美術館的展覽除增加來自中國建築師馬岩松的作品之外,另有兩個特別之處:其一,本次展覽將放大原研哉本人設計的作品D-Tunnel,觀 眾可以進入該空間,借由狗的視角重新觀察、審視世界;其二,一個特別為寵物狗設計的狗狗樂園將設置在展場之外,當主人在觀展之時,寵物狗將能在其樂園之中 實實在在體驗展品的巧妙設計。

2011年,原研哉得到美國一家投資公司的贊助和十幾位世界各地優秀建築師的支持,2012年12月率先建 立展覽的官網,此後展覽分別舉行於邁阿密的藝術巴塞爾周、洛杉磯的長灘美術館、東京TOTO Gallery-MA 間畫廊、成都新津知•美術館和金沢21世紀現代美術館,上海是「設計——為了愛犬「的第六站。

在上海的展覽將繼續展出此前13組建築師、產品設計師和交互設計師為狗狗設計的作品,並首次展出了中國建築師馬岩松為展覽設計的一款名為「肉墊」的設計。觀眾可以攜帶自家寵物狗入場,(注意:一定得是小型犬!)「親身」試驗一下展品。

一些作品試圖從狗的習性和體驗出發,讓小狗「一見如故」。另一些作品則更進一步,將「狗窩」和居室中的其他元素相結合,比如雜物架、座椅、燈罩等等。也許一開始奇異的形狀讓寵物狗有些膽怯,但經過訓練,小狗很快就能適應,在房子中的不同空間自由穿梭。
8月8日,觀眾在參觀中國建築師馬岩松設計的作品。

原研哉表示,該活動與其說是為了愛犬,不如說是為了那些愛犬的人士,除了在各大美術館展出由建築師們帶頭設計的狗房子外,更重要的是「Architecture for Dogs 設計—為了愛犬」的網站,在「Architecture for Dogs 設計—為了愛犬」網站上,愛犬人士可以挑選自己喜歡的設計師作品將圖紙印出來,自己動手為狗建造一款個性小窩。甚至可以更進一步,自己為家中的寵物狗設計居所,將想法上傳至這個網站,說不定「Architecture for Dogs 設計—為了愛犬」的下一站展覽,就會有你的作品。

>>相關資訊
展覽名稱:設計:為了愛犬 Architecture for Dogs
展覽日期:2015年8月8日-10月11日
主辦:上海喜瑪拉雅美術館 Shanghai Himalayas Museum
策展人:原研哉
學術顧問:王純傑參展: Atelier Bow-Wow/伊東豐雄/MVRDV/馬岩松/隈研吾/Konstantin Grcic /妹島和世/TORAFU ARCHITECTS Inc./內藤廣/阪茂/藤本壯介/ Reiser+Umemoto/原設計研究所
執行總監:黃玥霖
共同企畫:Imprint Venture Lab

門票
原價:100元人民幣/人, 學生:50元人民幣/人, 團體(8人及以上):80元人民幣/人
免票人群:軍人、殘障人士、70歲以上人士(憑證)

* 展覽開放時間 10:00-18:00 (每天)
* 可攜帶小型犬,攜犬者限流入場

寵物入館須知
1.獒犬、猛犬或有攻擊性的犬種禁止入場
2.僅允許肩高35釐米以下的小型犬入場
3.發情期及未經免疫的寵物禁止入場
4.展廳內愛犬四肢不得著地,請為愛犬準備好籃子等載寵物品,也可借用館方提供的背帶(需支付15元清理費)
5.為保證觀展效果,同一時間展廳內僅允許5只愛犬入場,請未進場的攜犬觀眾有秩序地排隊等候
6.展廳內請及時制止愛犬吠叫,或佩戴嘴罩進入參觀
7.請及時帶愛犬至指定區域方便,如未能及時趕到,請自覺清理愛犬遺留的髒污,保持場館整潔
8.請照管好自己的愛犬,以防走失、受傷或傷到他人及損壞展品,如造成他人傷害或作品損壞,責任由主人自行承擔
9.入場犬隻需攜帶養犬許可證或犬類免疫證明

設計:為了愛犬 Architecture for Dogs
喜瑪拉雅美術館 設計 為了愛犬 建築展海報
 

設計:為了愛犬 Architecture for Dogs

Architecture for Dogs 01(Photography by Hiroshi Yoda)
 

設計:為了愛犬 Architecture for Dogs

Architecture for Dogs 02 Designed by Sou Fujimoto 藤本壯介(Photography by Hiroshi Yoda)

 
設計:為了愛犬 Architecture for Dogs

Architecture for Dogs 03 Designed by Sou Fujimoto 藤本壯介(Photography by Hiroshi Yoda)

 
藤本壯介 NO DOG, NO LIFE 波士頓梗

日本新生代的建築師藤本壯介所設計的裝置可說是「一屋三用」:既是寵物狗的棲居之處、又可以當做家中的雜物架、還可以作為居所中的景觀,網狀方格挖空的內側是狗的居住空間,在透明棚上方收納頸圈、碟子、書、植物等屬於人和狗的各種物品。

設計:為了愛犬 Architecture for Dogs

Architecture for Dogs 04 Designed by Torafu Architects(Photography by Hiroshi Yoda)
 
TORAFU 建築設計事務所 WANMOCK 傑克羅素梗

設計者抓住了傑克羅素梗喜愛主人衣服氣味的特點設計這款簡易的裝置,利用布料的伸縮性,掛在木結構外框上的主人舊衣服就像一座吊床。這是第一款成套出售的「狗屋」,不過似乎銷量並不理想。

設計:為了愛犬 Architecture for Dogs
 

Architecture for Dogs 05 Designed by Hiroshi Naito 內藤廣(Photography by Hiroshi Yoda)
 

設計:為了愛犬 Architecture for Dogs

Architecture for Dogs 06 Designed by Hiroshi Naito 內藤廣(Photography by Hiroshi Yoda)

 
Hiroshi Naito 內藤廣 DOG COOLER 狐狸犬

內藤廣的設計背後帶著很深的私人感情,曾經養過一條名叫佩佩的狐狸犬,由於毛髮濃密在炎熱的夏天往往十分痛苦,內藤廣總希望可以幫幫它,於是有了這一款 「為狗降溫的建築」。這個裝置採用鋁管和木條間隔排列,用塑膠管連接,在鋁管內插入裝有冰塊的塑料袋,可根據室內情況自由調節溫度。

設計:為了愛犬 Architecture for Dogs

Architecture for Dogs 07 Designed by Toyo Ito 伊東豊雄(Photography by Hiroshi Yoda)
 

設計:為了愛犬 Architecture for Dogs

Architecture for Dogs 08 Designed by Toyo Ito 伊東豊雄(Photography by Hiroshi Yoda)

 
伊東豐雄 MOBILE HOME FOR SHIBA 柴犬

就如同嬰兒車一般,伊東豐雄給柴犬設計了一款可以四處移動的「家園」,採用通風效果良好的木質材料做成箱體,下面裝上車輪,車體內鋪上軟軟的襯墊,同時裝設 可以遮陽擋雨的開閉式遮陽罩,於是就構成了一處具有自然樹蔭般舒適的場所。試想遛狗的時候不是「牽著」而是「推著」,對柴犬來說倒是十分愜意的享受。

設計:為了愛犬 Architecture for Dogs
 

Architecture for Dogs 09 Designed by Konstantin Grcic(Photography by Hiroshi Yoda)

 
Konstantin Grcic 康斯坦丁·格齊克 PARAMOUNT 貴賓犬

Konstantin Grcic 說自己曾經讀到一篇報導,一個名為「鏡子試驗」的研究稱,只有人類、海豚、大象和老鼠這幾種動物被確認可以認出鏡子中的自己,而主要利用視覺以外的其他感 覺系統實現認知的狗卻不行。沒想到這一結論引起了網路上無數貴賓犬主人的激烈討論,他們認為自己家的狗狗會對鏡子做出明確反應。於是設計師設計了一面大鏡 子,如果網路上的討論觀點屬實,那麼貴賓犬則毫無疑問是犬中的自戀狂,而且智商非常高。

設計:為了愛犬 Architecture for Dogs

Architecture for Dogs 10 Designed by Kazuyo Sejima 妹島和世(Photography by Hiroshi Yoda)

 
妹島和世 Architecture for Bichon Frise 比熊犬

妹島和世沒有為比熊犬做一個建築,而是做了另一隻「比熊犬」!比熊犬的毛潔白蓬鬆,就像棉花糖一樣,妹島用毛線作為裝置的面,編織方式力求呈現蓬鬆效果,只是在後部打開一個小洞,可供比熊犬自由出入。

設計:為了愛犬 Architecture for Dogs

Architecture for Dogs 11 Designed by Shigebu Ban 阪茂(Photography by Hiroshi Yoda)

 
Shigebu Ban 阪茂 Papier Papillon 蝴蝶犬

因紙管建築而出名的2014年普利茲克建築獎得主阪茂,運用他擅長的紙管給蝴蝶犬造了一個小型迷宮,採用幾乎在世界各地都可以買到的透明保鮮膜芯部,用兩根鋼絲將紙管彼此相連,可以隨意改變形狀的活動空間就此完成。

設計:為了愛犬 Architecture for Dogs

Architecture for Dogs 12 Designed by Kengo Kuma 隈研吾(Photography by Hiroshi Yoda)
 

設計:為了愛犬 Architecture for Dogs

Architecture for Dogs 13 Designed by Kengo Kuma 隈研吾(Photography by Hiroshi Yoda)

 
隈研吾 MOUNT PUG 巴哥犬

喜好木結構的隈研吾用長度為600mm的細長「樹枝」為巴哥犬堆起一座「小山」,「樹枝」間凹凸的部分相吻合構成六邊形與三角形的集合,彷彿生物細胞般的相互支撐,不使用釘子和膠水但具有高強度。

設計:為了愛犬 Architecture for Dogs
 

Architecture for Dogs 14 Designed by Hara Design Institute(Photography by Hiroshi Yoda)

 
Hara Design Institute 原設計事務研究所 三澤遙 POINTED T 日本梗

從一張寬幅的厚紙上剪裁出若干部分,把它們組合到一起,再從屋頂懸吊下來,於是,房間中就出現了一處屬於狗的領地。這個懸浮在半空中的房子構成了一個模糊意義上屬於狗的空間,試想一下家中的小獵犬躲在其中,就如同戴著一頂過分大的尖頂帽子。

設計:為了愛犬 Architecture for Dogs

Architecture for Dogs 15 Designed by MVRDV(Photography by Hiroshi Yoda)
 

設計:為了愛犬 Architecture for Dogs

Architecture for Dogs 16 Designed by MVRDV(Photography by Hiroshi Yoda)

 
MVRDV 建築師事務所 BEAGLE HOUSE 小獵兔犬

MVRDV 的這個設計看似普通,事實上卻十分貼心。設計師採用現代樣式來改造古典式的狗屋,用曲線形做成一個搖擺的裝置,內部則營造一個可以盡情嬉耍的安靜空間,每當狗進出,這個「家」都會回應一個微妙的振顫。底部安設的繩線也方便移動和攜帶。

設計:為了愛犬 Architecture for Dogs

Architecture for Dogs 17 Designed by Atelier Bow-Wow(Photography by Hiroshi Yoda)
 

設計:為了愛犬 Architecture for Dogs

Architecture for Dogs 18 Designed by Atelier Bow-Wow(Photography by Hiroshi Yoda)

 
Atelier Bow-Wow 犬吠工作室 ARCHITECTURE FOR LONG-BODIED-SHORT-LEGGED DOG 達克斯獵犬

能不能找到一種方式讓短腿身長的臘腸犬輕鬆和主人對視呢?不如爬台階吧。可是身子太長的臘腸犬爬台階容易扭傷腰,怎麼辦?不如做個摺疊的裝置吧。 Atelier Bow-Wow工作室設計的這款房子可以構成任何形狀,如果在天井處把幾個房子堆起來,還可以形成一個供臘腸犬使用的通往上層的斜坡。

設計:為了愛犬 Architecture for Dogs

Architecture for Dogs 19 Designed by Reiser + Umemoto(Photography by Hiroshi Yoda)
 

設計:為了愛犬 Architecture for Dogs

Architecture for Dogs 20 Designed by Reiser + Umemoto(Photography by Hiroshi Yoda)
 

設計:為了愛犬 Architecture for Dogs

Architecture for Dogs 22 Designed by Reiser + Umemoto(Photography by Hiroshi Yoda)

 
Reiser+Umemoto 建築師事務所 CHIHUAHUA CLOUD 吉娃娃

取名「吉娃娃雲」的這個設計與其說是給狗建屋,不如說是賦予吉娃娃第二層皮膚。設計師借助量身定製的鬆軟皮膚將吉娃娃的動作、速度及個性轉換成起伏的紋路。 據說這層皮膚還可以禦寒,同時承擔著狗骨架中較薄弱部分(包括頭部的柔軟部位和眼睛周圍易受損傷的區域)的保護神的作用。不過現場的觀者有些擔心,套著這 樣一件衣服,吉娃娃真的還能好好玩耍嗎?

設計:為了愛犬 Architecture for Dogs

Architecture for Dogs 21 Kenya Hara 原研哉(Photography by Hiroshi Yoda)

 
原研哉 D-Tunnel 茶杯貴賓犬

原研哉認為,通常情況下狗都是以仰視的視角來觀察人類,那麼可否提供一個平視的台階,讓狗看到人所能看到的風景呢。於是就有了這樣一個微型隧道,恰與人類最 適合的高度相對。在展覽的另一邊還展出了原研哉工作室關於D-Tunnel的種種變形和材料替換,展示關於提供一個「人狗平視」的多種可能性。

設計:為了愛犬 Architecture for Dogs
 

Atelier Bow-Wow – 狗屋 01
 

設計:為了愛犬 Architecture for Dogs
 

Atelier Bow-Wow – 狗屋 02
 

設計:為了愛犬 Architecture for Dogs
 

Atelier Bow-Wow – 狗屋 03
 

設計:為了愛犬 Architecture for Dogs
 

Atelier Bow-Wow – 狗屋 04
 

設計:為了愛犬 Architecture for Dogs
 

Atelier Bow-Wow – 狗屋 05
 

設計:為了愛犬 Architecture for Dogs
 

Atelier Bow-Wow – 狗屋 06
 

設計:為了愛犬 Architecture for Dogs
 

Atelier Bow-Wow – 狗屋 07
 

設計:為了愛犬 Architecture for Dogs
 

Atelier Bow-Wow – 狗屋 08
 

設計:為了愛犬 Architecture for Dogs
 

Atelier Bow-Wow – 狗屋 09
 

設計:為了愛犬 Architecture for Dogs
 

Kazuyo Sejima 妹島和世 – Architecture for the Bichon Frise 01
 

設計:為了愛犬 Architecture for Dogs
 

Kazuyo Sejima 妹島和世 – Architecture for the Bichon Frise 02
 

設計:為了愛犬 Architecture for Dogs
 

Kazuyo Sejima 妹島和世 – Architecture for the Bichon Frise 03
 

設計:為了愛犬 Architecture for Dogs
 

Kazuyo Sejima 妹島和世 – Architecture for the Bichon Frise 04
 

設計:為了愛犬 Architecture for Dogs
 

Kazuyo Sejima 妹島和世 – Architecture for the Bichon Frise 05
 

設計:為了愛犬 Architecture for Dogs
 

Kazuyo Sejima 妹島和世 – Architecture for the Bichon Frise 06
 

設計:為了愛犬 Architecture for Dogs
 

Kazuyo Sejima 妹島和世 – Architecture for the Bichon Frise 07
 

設計:為了愛犬 Architecture for Dogs
 

Kazuyo Sejima 妹島和世 – Architecture for the Bichon Frise 08
 

設計:為了愛犬 Architecture for Dogs
 

Kengo Kuma 隈研吾 – Mount Pug 狗屋 01
 

設計:為了愛犬 Architecture for Dogs
 

Kengo Kuma 隈研吾 – Mount Pug 狗屋 02
 

設計:為了愛犬 Architecture for Dogs
 

Kengo Kuma 隈研吾 – Mount Pug 狗屋 03
 

設計:為了愛犬 Architecture for Dogs
 

Kengo Kuma 隈研吾 – Mount Pug 狗屋 04
 

設計:為了愛犬 Architecture for Dogs
 

Kengo Kuma 隈研吾 – Mount Pug 狗屋 05
 

設計:為了愛犬 Architecture for Dogs
 

Kengo Kuma 隈研吾 – Mount Pug 狗屋 06
 

設計:為了愛犬 Architecture for Dogs
 

Kengo Kuma 隈研吾 – Mount Pug 狗屋 07

Timberize TAIWAN 2015 都市高層木構建築臺日聯展 2015年8月1日至16日在台中文化創意園區

$
0
0

由臺中市建築師公會主辦,臺中市不動產開發公會、臺灣建築發展協會、臺中縣、彰化縣、南投縣建築師公會協辦,台灣森科、德豐木業、木匠兄妹贊助,木之家的 種子研究會策劃的「Timberize TAIWAN 2015」都市高層木構建築臺日聯展,從2015年8月1日至16日於台中文化創意園區雅堂館C館舉行。

1980年代以奧地利與瑞士及德國南部為中心,在考量地球環境負荷與尋找永續再生能源提下,開始著眼高層木構之技術開發與法規修正。在將近30年的努力後,克服了木構的結構限制與防蟲、耐蝕、防火的性能問題,呈現了高層木構建築的多樣性。

由於日本和台灣一樣位於颱風及地震頻繁的環太平洋地震帶上,先天上的劣勢限制了木造建築的有利發展。然而,透過新技術的開發及研究,日本已經在木造抗震防火等技術上漸趨成熟,近年來,更因法規的大幅修改,對於中高層建築而言,木造已經成為可能的選項之一。

日 本產官學界於2000年以後,著手推廣高層木構建築,其中NPO法人team Timberize經過10餘年努力,串聯多位建築師,先於2009年中舉辦「Timberize TOKYO」木造展,並在2010年至2012年間巡迴日本各地展出。2104年9月以呈現2020年時東京可能的木造都市新風貌及搭配東京奧運的主場館 提案,再次在日本捲起一股木造建築風潮。

此次高層木構建築台日聯展,以短期目標而言,將於日本專業學者及技術家的對談當中,並透過觀摩提案設計模型以及舉辦學校工作營的方式,來探討台灣本土性木造建築在法規及技術上的限制,以及如何突破的重點。

台灣和日本一樣同為林業大國,如何在大規模及高層木造建築發展初期,利用本身的地理環境優勢,深入並持續地進行應用研究,並期待成為東南亞木造建築技術輸出大國,則為台日交流的長期目標。

活動期間,預定舉辦學生工作營,透過工作營的方式,讓參與學生有機會體驗並嘗試木構造從設計階段一直到構築完成的過程。藉此瞭解木構造的優點及其趣味性,深植木構造的種子。

活動期間與規劃

台中場
地點:文化創意產業園區雅堂館C館
日期:2015年8月1日(六)~ 2015年年8月16日(日)

台南場
地點:國立成功大學數位設計教學大樓C-Hub (建築系館旁)
日期:2015年9月12日(六)~ 2015年9月30日(三)

台北場
地點:國立台北科技大學建築系
日期:2015年10月3日(六)~2015年10月18日(日)

邀請之日方專業人員

腰原 幹雄
NPO法人 teamTimberize理事長
東京大學生產技術研究所 教授
東京大學大學院工學系研究科修了
構造設計集団<SDG>
專長: 木構造設計

小杉 栄次郎
NPO法人 teamTimberize副理事長
KUS一級建築士事務所 / 秋田公立美術大學 准教授
東京大學工學部建築學科卒
磯崎新事務所、2002年KUS設立
專長:木造建築規劃設計

安井 昇
NPO法人 teamTimberize副理事長
桜設計集団
早稲田大學大學大學院博士課程終了、博士(工學)
早稲田大學理工學研究所客員研究員
專長:木構造防火

內海 彩
NPO法人 teamTimberize理事
KUS一級建築士事務所
東京大學工學部建築學科卒
山本理顕設計工場、2002年KUS設立
東京理科大學非常勤講師
專長:木造建築規劃設計

展出作品/模型

主要以都市木造為主題,共約有8個設計提案模型。除了日方提供之參展模型之外,本展覽也預計邀集各專業設計團隊及大學進行木造建築提案,為台灣木造都市的未來進行想像及設計創作。

聯絡資訊

台中場聯絡人: 王銘顯 建築師 04-23266265 scylewang@gmail.com
主辦單位:臺中市建築師公會
協辦單位:「木之家的種子」研究會
策展單位:「木之家的種子」研究會

台南場聯絡人: 陳冠帆 成大建築系講師 as.studio001@gmail.com
主辦單位: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系
協辦單位:「木之家的種子」研究會
策展單位: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系 /「木之家的種子」研究會

台北場聯絡人: 蔡孟廷 北科大建築系助理教授 timtsai1005@hotmail.com
主辦單位:國立台北科技大學建築系
協辦單位:「木之家的種子」研究會
策展單位:國立台北科技大學建築系/「木之家的種子」研究會

Timberize TAIWAN 2015 演講與座談時間表

日期: 2015年8月8日(六)
活動時間: 11:00~12:20
專題演講:Timberize-都市木造的可能性
演講者: team Timberize理事長、東京大學教授:腰原 幹雄
對象: 開放學校及社會人士參與

日期: 2015年8月8日(六)
活動時間: 13:30~14:50
專題演講:台灣的木建築:與自然共舞的林中居所
演講者: 洪育成建築師
備註: 開放學校及社會人士參與

日期: 2015年8月8日(六)
活動時間: 15:00~ 16:20
專題演講:都市木造的實踐-都市木質化的進程
演講者: team Timberize副理事長、KUS一級建築士事務所:小杉 榮次郎
對象: 開放學校及社會人士參與

日期: 2015年8月8日(六)
活動時間: 4:30~6:00 聯合座談
對象: 全體受邀建築師及開放學校及社會人士參與

日期: 2015年8月9日(日)
活動時間: 11:00~12:20
專題演講:都市木造及防火性能
演講者: team Timberize副理事長、櫻設計集團:安井 昇
對象: 開放學校及社會人士參與

日期: 2015年8月9日(日)
活動時間: 13:30~14:50
專題演講:文化木建築‧科技木建築
演講者: 高雄大學教授:陳啟仁
對象: 開放學校及社會人士參與

日期: 2015年8月9日(日)
活動時間: 15:00~16:20
專題演講:都市木造的實踐-下馬&赤阪集合住宅
演講者: team Timberize理事、KUS一級建築士事務所:內海 彩
對象:開放學校及社會人士參與

日期: 2015年8月9日(日)
活動時間: 16:30~18:00 聯合座談
對象: 全體受邀建築師及開放學校及社會人士參與

日期: 2015年8月15日(六)
活動時間: 11:0012:20
專題演講:台灣木構建築實務及面臨的挑戰
演講者: 王銘顯建築師
對象: 開放學校及社會人士參與

日期: 2015年8月15日(六)
活動時間: 13:30~14:50
專題演講: 微型木構建築的自力營造
演講者: 陳永興建築師
對象: 開放學校及社會人士參與

日期: 2015年8月15日(六)
活動時間: 15:00~16:20
專題演講: 以當代木構造構法淺談木構造源流—以立建築之實踐為例
演講者: 廖偉立建築師
對象: 開放學校及社會人士參與

日期: 2015年8月15日(六)
活動時間: 16:30~18:00
專題: 工作營 木構住宅簡易結構計算:案例操作
演講者: 台北科技大學助理教授:蔡孟廷
對象: 開放學校及社會人士參與

>>相關相片

Timberize TAIWAN 2015 都市高層木構建築臺日聯展

Timberize TAIWAN 2015 都市高層木構建築臺日聯展 – 展場相片 0278

Timberize TAIWAN 2015 都市高層木構建築臺日聯展

Timberize TAIWAN 2015 都市高層木構建築臺日聯展 – 展場相片 0279 表參道設計提案

Timberize TAIWAN 2015 都市高層木構建築臺日聯展

Timberize TAIWAN 2015 都市高層木構建築臺日聯展 – 展場相片 0281 表參道設計提案

Timberize TAIWAN 2015 都市高層木構建築臺日聯展

Timberize TAIWAN 2015 都市高層木構建築臺日聯展 – 展場相片 0282 表參道設計提案

Timberize TAIWAN 2015 都市高層木構建築臺日聯展

Timberize TAIWAN 2015 都市高層木構建築臺日聯展 – 展場相片 0283 表參道設計提案

Timberize TAIWAN 2015 都市高層木構建築臺日聯展

Timberize TAIWAN 2015 都市高層木構建築臺日聯展 – 展場相片 0284 表參道設計提案

Timberize TAIWAN 2015 都市高層木構建築臺日聯展

Timberize TAIWAN 2015 都市高層木構建築臺日聯展 – 展場相片 0286 表參道設計提案

Timberize TAIWAN 2015 都市高層木構建築臺日聯展

Timberize TAIWAN 2015 都市高層木構建築臺日聯展 – 展場相片 0287 表參道設計提案

Timberize TAIWAN 2015 都市高層木構建築臺日聯展

Timberize TAIWAN 2015 都市高層木構建築臺日聯展 – 展場相片 0288 表參道設計提案

Timberize TAIWAN 2015 都市高層木構建築臺日聯展

Timberize TAIWAN 2015 都市高層木構建築臺日聯展 – 展場相片 0290 表參道設計提案

Timberize TAIWAN 2015 都市高層木構建築臺日聯展

Timberize TAIWAN 2015 都市高層木構建築臺日聯展 – 展場相片 0292 表參道設計提案

Timberize TAIWAN 2015 都市高層木構建築臺日聯展

Timberize TAIWAN 2015 都市高層木構建築臺日聯展 – 展場相片 0293 表參道設計提案

Timberize TAIWAN 2015 都市高層木構建築臺日聯展

Timberize TAIWAN 2015 都市高層木構建築臺日聯展 – 展場相片 0294 表參道設計提案

Timberize TAIWAN 2015 都市高層木構建築臺日聯展

Timberize TAIWAN 2015 都市高層木構建築臺日聯展 – 展場相片 0295 表參道設計提案

Timberize TAIWAN 2015 都市高層木構建築臺日聯展

Timberize TAIWAN 2015 都市高層木構建築臺日聯展 – 展場相片 0001

Timberize TAIWAN 2015 都市高層木構建築臺日聯展

Timberize TAIWAN 2015 都市高層木構建築臺日聯展 – 展場相片 0002

Timberize TAIWAN 2015 都市高層木構建築臺日聯展

Timberize TAIWAN 2015 都市高層木構建築臺日聯展 – 展場相片 0003

Timberize TAIWAN 2015 都市高層木構建築臺日聯展

Timberize TAIWAN 2015 都市高層木構建築臺日聯展 – 展場相片 0004

Timberize TAIWAN 2015 都市高層木構建築臺日聯展

Timberize TAIWAN 2015 都市高層木構建築臺日聯展 – 展場相片 0005

Timberize TAIWAN 2015 都市高層木構建築臺日聯展

Timberize TAIWAN 2015 都市高層木構建築臺日聯展 – 展場相片 0006

Timberize TAIWAN 2015 都市高層木構建築臺日聯展

Timberize TAIWAN 2015 都市高層木構建築臺日聯展 – 展場相片 0007

Timberize TAIWAN 2015 都市高層木構建築臺日聯展

Timberize TAIWAN 2015 都市高層木構建築臺日聯展 – 展場相片 0008

Timberize TAIWAN 2015 都市高層木構建築臺日聯展

Timberize TAIWAN 2015 都市高層木構建築臺日聯展 – 展場相片 0009

Timberize TAIWAN 2015 都市高層木構建築臺日聯展

Timberize TAIWAN 2015 都市高層木構建築臺日聯展 – 展場相片 0010

Timberize TAIWAN 2015 都市高層木構建築臺日聯展

Timberize TAIWAN 2015 都市高層木構建築臺日聯展 – 展場相片 0011

Timberize TAIWAN 2015 都市高層木構建築臺日聯展

Timberize TAIWAN 2015 都市高層木構建築臺日聯展 – 展場相片 0012

Timberize TAIWAN 2015 都市高層木構建築臺日聯展

Timberize TAIWAN 2015 都市高層木構建築臺日聯展 – 展場相片 0013

Timberize TAIWAN 2015 都市高層木構建築臺日聯展

Timberize TAIWAN 2015 都市高層木構建築臺日聯展 – 展場相片 0013

Timberize TAIWAN 2015 都市高層木構建築臺日聯展

Timberize TAIWAN 2015 都市高層木構建築臺日聯展 – 展場相片 0014

Timberize TAIWAN 2015 都市高層木構建築臺日聯展

Timberize TAIWAN 2015 都市高層木構建築臺日聯展 – 展場相片 0015

Timberize TAIWAN 2015 都市高層木構建築臺日聯展

Timberize TAIWAN 2015 都市高層木構建築臺日聯展 – 展場相片 0016

Timberize TAIWAN 2015 都市高層木構建築臺日聯展

Timberize TAIWAN 2015 都市高層木構建築臺日聯展 – 展場相片 0017

Timberize TAIWAN 2015 都市高層木構建築臺日聯展

Timberize TAIWAN 2015 都市高層木構建築臺日聯展 – 展場相片 0018

Timberize TAIWAN 2015 都市高層木構建築臺日聯展

Timberize TAIWAN 2015 都市高層木構建築臺日聯展 – 展場相片 0019

Timberize TAIWAN 2015 都市高層木構建築臺日聯展

Timberize TAIWAN 2015 都市高層木構建築臺日聯展 – 展場相片 0020

Timberize TAIWAN 2015 都市高層木構建築臺日聯展

Timberize TAIWAN 2015 都市高層木構建築臺日聯展 – 展場相片 0021

Timberize TAIWAN 2015 都市高層木構建築臺日聯展

Timberize TAIWAN 2015 都市高層木構建築臺日聯展 – 展場相片 0022

Timberize TAIWAN 2015 都市高層木構建築臺日聯展

Timberize TAIWAN 2015 都市高層木構建築臺日聯展 – 展場相片 0023

Timberize TAIWAN 2015 都市高層木構建築臺日聯展

Timberize TAIWAN 2015 都市高層木構建築臺日聯展 – 展場相片 0024

Timberize TAIWAN 2015 都市高層木構建築臺日聯展

Timberize TAIWAN 2015 都市高層木構建築臺日聯展 – 展場相片 0025

Timberize TAIWAN 2015 都市高層木構建築臺日聯展

Timberize TAIWAN 2015 都市高層木構建築臺日聯展 – 展場相片 0026

Timberize TAIWAN 2015 都市高層木構建築臺日聯展

Timberize TAIWAN 2015 都市高層木構建築臺日聯展 – 展場相片 0027

Timberize TAIWAN 2015 都市高層木構建築臺日聯展

Timberize TAIWAN 2015 都市高層木構建築臺日聯展 – 展場相片 0028

Timberize TAIWAN 2015 都市高層木構建築臺日聯展

Timberize TAIWAN 2015 都市高層木構建築臺日聯展 – 展場相片 0029

Timberize TAIWAN 2015 都市高層木構建築臺日聯展

Timberize TAIWAN 2015 都市高層木構建築臺日聯展 – 展場相片 0030

Timberize TAIWAN 2015 都市高層木構建築臺日聯展

Timberize TAIWAN 2015 都市高層木構建築臺日聯展 – 展場相片 0031

Timberize TAIWAN 2015 都市高層木構建築臺日聯展

Timberize TAIWAN 2015 都市高層木構建築臺日聯展 – 展場相片 0032

Timberize TAIWAN 2015 都市高層木構建築臺日聯展

Timberize TAIWAN 2015 都市高層木構建築臺日聯展 – 展場相片 0033

Timberize TAIWAN 2015 都市高層木構建築臺日聯展

Timberize TAIWAN 2015 都市高層木構建築臺日聯展 – 展場相片 0034

Timberize TAIWAN 2015 都市高層木構建築臺日聯展

Timberize TAIWAN 2015 都市高層木構建築臺日聯展 – 展場相片 0035

Timberize TAIWAN 2015 都市高層木構建築臺日聯展

Timberize TAIWAN 2015 都市高層木構建築臺日聯展 – 展場相片 0037

Timberize TAIWAN 2015 都市高層木構建築臺日聯展

Timberize TAIWAN 2015 都市高層木構建築臺日聯展 – 展場相片 0038

Timberize TAIWAN 2015 都市高層木構建築臺日聯展

Timberize TAIWAN 2015 都市高層木構建築臺日聯展 – 展場相片 0040

Timberize TAIWAN 2015 都市高層木構建築臺日聯展

Timberize TAIWAN 2015 都市高層木構建築臺日聯展 – 展場相片 0043

Timberize TAIWAN 2015 都市高層木構建築臺日聯展

Timberize TAIWAN 2015 都市高層木構建築臺日聯展 – 展場相片 0044

Timberize TAIWAN 2015 都市高層木構建築臺日聯展

Timberize TAIWAN 2015 都市高層木構建築臺日聯展 – 展場相片 0047

Timberize TAIWAN 2015 都市高層木構建築臺日聯展

Timberize TAIWAN 2015 都市高層木構建築臺日聯展 – 展場相片 0049

Timberize TAIWAN 2015 都市高層木構建築臺日聯展

Timberize TAIWAN 2015 都市高層木構建築臺日聯展 – 展場相片 0051

Timberize TAIWAN 2015 都市高層木構建築臺日聯展

Timberize TAIWAN 2015 都市高層木構建築臺日聯展 – 展場相片 0052

Timberize TAIWAN 2015 都市高層木構建築臺日聯展

Timberize TAIWAN 2015 都市高層木構建築臺日聯展 – 展場相片 0053

Timberize TAIWAN 2015 都市高層木構建築臺日聯展

Timberize TAIWAN 2015 都市高層木構建築臺日聯展 – 展場相片 0059

Timberize TAIWAN 2015 都市高層木構建築臺日聯展

Timberize TAIWAN 2015 都市高層木構建築臺日聯展 – 展場相片 0065

Timberize TAIWAN 2015 都市高層木構建築臺日聯展

Timberize TAIWAN 2015 都市高層木構建築臺日聯展 – 展場相片 0067 南夜之森 南夜大舞廳改造提案

Timberize TAIWAN 2015 都市高層木構建築臺日聯展

Timberize TAIWAN 2015 都市高層木構建築臺日聯展 – 展場相片 0068 南夜之森 南夜大舞廳改造提案

Timberize TAIWAN 2015 都市高層木構建築臺日聯展

Timberize TAIWAN 2015 都市高層木構建築臺日聯展 – 展場相片 0070 南夜之森 南夜大舞廳改造提案

Timberize TAIWAN 2015 都市高層木構建築臺日聯展

Timberize TAIWAN 2015 都市高層木構建築臺日聯展 – 展場相片 0071 南夜之森 南夜大舞廳改造提案

Timberize TAIWAN 2015 都市高層木構建築臺日聯展

Timberize TAIWAN 2015 都市高層木構建築臺日聯展 – 展場相片 0072 南夜之森 南夜大舞廳改造提案

Timberize TAIWAN 2015 都市高層木構建築臺日聯展

Timberize TAIWAN 2015 都市高層木構建築臺日聯展 – 展場相片 0074 南夜之森 南夜大舞廳改造提案

Timberize TAIWAN 2015 都市高層木構建築臺日聯展

Timberize TAIWAN 2015 都市高層木構建築臺日聯展 – 展場相片 0076

Timberize TAIWAN 2015 都市高層木構建築臺日聯展

Timberize TAIWAN 2015 都市高層木構建築臺日聯展 – 展場相片 0078

Timberize TAIWAN 2015 都市高層木構建築臺日聯展

Timberize TAIWAN 2015 都市高層木構建築臺日聯展 – 展場相片 0080

Timberize TAIWAN 2015 都市高層木構建築臺日聯展

Timberize TAIWAN 2015 都市高層木構建築臺日聯展 – 展場相片 0082 台中市中區萬春宮媽祖廟旁平等街古厝改造提案

Timberize TAIWAN 2015 都市高層木構建築臺日聯展

Timberize TAIWAN 2015 都市高層木構建築臺日聯展 – 展場相片 0083 台中市中區萬春宮媽祖廟旁平等街古厝改造提案

Timberize TAIWAN 2015 都市高層木構建築臺日聯展

Timberize TAIWAN 2015 都市高層木構建築臺日聯展 – 展場相片 0084 台中市中區萬春宮媽祖廟旁平等街古厝改造提案

Timberize TAIWAN 2015 都市高層木構建築臺日聯展

Timberize TAIWAN 2015 都市高層木構建築臺日聯展 – 展場相片 0085 台中市中區萬春宮媽祖廟旁平等街古厝改造提案

Timberize TAIWAN 2015 都市高層木構建築臺日聯展

Timberize TAIWAN 2015 都市高層木構建築臺日聯展 – 展場相片 0086 台中市中區萬春宮媽祖廟旁平等街古厝改造提案

Timberize TAIWAN 2015 都市高層木構建築臺日聯展

Timberize TAIWAN 2015 都市高層木構建築臺日聯展 – 展場相片 0087 台中市中區萬春宮媽祖廟旁平等街古厝改造提案

Timberize TAIWAN 2015 都市高層木構建築臺日聯展

Timberize TAIWAN 2015 都市高層木構建築臺日聯展 – 展場相片 0088 台中市中區萬春宮媽祖廟旁平等街古厝改造提案

Timberize TAIWAN 2015 都市高層木構建築臺日聯展

Timberize TAIWAN 2015 都市高層木構建築臺日聯展 – 展場相片 0089

Timberize TAIWAN 2015 都市高層木構建築臺日聯展

Timberize TAIWAN 2015 都市高層木構建築臺日聯展 – 展場相片 0090

Timberize TAIWAN 2015 都市高層木構建築臺日聯展

Timberize TAIWAN 2015 都市高層木構建築臺日聯展 – 展場相片 0092

Timberize TAIWAN 2015 都市高層木構建築臺日聯展

Timberize TAIWAN 2015 都市高層木構建築臺日聯展 – 展場相片 0097

Timberize TAIWAN 2015 都市高層木構建築臺日聯展

Timberize TAIWAN 2015 都市高層木構建築臺日聯展 – 展場相片 0101

Timberize TAIWAN 2015 都市高層木構建築臺日聯展

Timberize TAIWAN 2015 都市高層木構建築臺日聯展 – 展場相片 0103

Timberize TAIWAN 2015 都市高層木構建築臺日聯展

Timberize TAIWAN 2015 都市高層木構建築臺日聯展 – 展場相片 0105

Timberize TAIWAN 2015 都市高層木構建築臺日聯展

Timberize TAIWAN 2015 都市高層木構建築臺日聯展 – 展場相片 0107

Timberize TAIWAN 2015 都市高層木構建築臺日聯展

Timberize TAIWAN 2015 都市高層木構建築臺日聯展 – 展場相片 0109

Timberize TAIWAN 2015 都市高層木構建築臺日聯展

Timberize TAIWAN 2015 都市高層木構建築臺日聯展 – 展場相片 0111

Timberize TAIWAN 2015 都市高層木構建築臺日聯展

Timberize TAIWAN 2015 都市高層木構建築臺日聯展 – 展場相片 0125

Timberize TAIWAN 2015 都市高層木構建築臺日聯展

Timberize TAIWAN 2015 都市高層木構建築臺日聯展 – 展場相片 0126

Timberize TAIWAN 2015 都市高層木構建築臺日聯展

Timberize TAIWAN 2015 都市高層木構建築臺日聯展 – 展場相片 0127

Timberize TAIWAN 2015 都市高層木構建築臺日聯展

Timberize TAIWAN 2015 都市高層木構建築臺日聯展 – 展場相片 0130

Timberize TAIWAN 2015 都市高層木構建築臺日聯展

Timberize TAIWAN 2015 都市高層木構建築臺日聯展 – 展場相片 0132

Timberize TAIWAN 2015 都市高層木構建築臺日聯展

Timberize TAIWAN 2015 都市高層木構建築臺日聯展 – 展場相片 0143

Timberize TAIWAN 2015 都市高層木構建築臺日聯展

Timberize TAIWAN 2015 都市高層木構建築臺日聯展 – 展場相片 0144

Timberize TAIWAN 2015 都市高層木構建築臺日聯展

Timberize TAIWAN 2015 都市高層木構建築臺日聯展 – 展場相片 0147

Timberize TAIWAN 2015 都市高層木構建築臺日聯展

Timberize TAIWAN 2015 都市高層木構建築臺日聯展 – 展場相片 0150

Timberize TAIWAN 2015 都市高層木構建築臺日聯展

Timberize TAIWAN 2015 都市高層木構建築臺日聯展 – 展場相片 0151

Timberize TAIWAN 2015 都市高層木構建築臺日聯展

Timberize TAIWAN 2015 都市高層木構建築臺日聯展 – 展場相片 0152

Timberize TAIWAN 2015 都市高層木構建築臺日聯展

Timberize TAIWAN 2015 都市高層木構建築臺日聯展 – 展場相片 0153

Timberize TAIWAN 2015 都市高層木構建築臺日聯展

Timberize TAIWAN 2015 都市高層木構建築臺日聯展 – 展場相片 0156

Timberize TAIWAN 2015 都市高層木構建築臺日聯展

Timberize TAIWAN 2015 都市高層木構建築臺日聯展 – 展場相片 0164

Timberize TAIWAN 2015 都市高層木構建築臺日聯展

Timberize TAIWAN 2015 都市高層木構建築臺日聯展 – 展場相片 0166

Timberize TAIWAN 2015 都市高層木構建築臺日聯展

Timberize TAIWAN 2015 都市高層木構建築臺日聯展 – 展場相片 0169

Timberize TAIWAN 2015 都市高層木構建築臺日聯展

Timberize TAIWAN 2015 都市高層木構建築臺日聯展 – 展場相片 0170

Timberize TAIWAN 2015 都市高層木構建築臺日聯展

Timberize TAIWAN 2015 都市高層木構建築臺日聯展 – 展場相片 0171

Timberize TAIWAN 2015 都市高層木構建築臺日聯展

Timberize TAIWAN 2015 都市高層木構建築臺日聯展 – 展場相片 0172

Timberize TAIWAN 2015 都市高層木構建築臺日聯展

Timberize TAIWAN 2015 都市高層木構建築臺日聯展 – 展場相片 0174

Timberize TAIWAN 2015 都市高層木構建築臺日聯展

Timberize TAIWAN 2015 都市高層木構建築臺日聯展 – 展場相片 0177

Timberize TAIWAN 2015 都市高層木構建築臺日聯展

Timberize TAIWAN 2015 都市高層木構建築臺日聯展 – 展場相片 0184

Timberize TAIWAN 2015 都市高層木構建築臺日聯展

Timberize TAIWAN 2015 都市高層木構建築臺日聯展 – 展場相片 0187

Timberize TAIWAN 2015 都市高層木構建築臺日聯展

Timberize TAIWAN 2015 都市高層木構建築臺日聯展 – 展場相片 0190

Timberize TAIWAN 2015 都市高層木構建築臺日聯展

Timberize TAIWAN 2015 都市高層木構建築臺日聯展 – 展場相片 0236

Timberize TAIWAN 2015 都市高層木構建築臺日聯展

Timberize TAIWAN 2015 都市高層木構建築臺日聯展 – 展場相片 0237

Timberize TAIWAN 2015 都市高層木構建築臺日聯展

Timberize TAIWAN 2015 都市高層木構建築臺日聯展 – 展場相片 0238

Timberize TAIWAN 2015 都市高層木構建築臺日聯展

Timberize TAIWAN 2015 都市高層木構建築臺日聯展 – 展場相片 0240

Timberize TAIWAN 2015 都市高層木構建築臺日聯展

Timberize TAIWAN 2015 都市高層木構建築臺日聯展 – 展場相片 0241

Timberize TAIWAN 2015 都市高層木構建築臺日聯展

Timberize TAIWAN 2015 都市高層木構建築臺日聯展 – 展場相片 0242

Timberize TAIWAN 2015 都市高層木構建築臺日聯展

Timberize TAIWAN 2015 都市高層木構建築臺日聯展 – 展場相片 0243

Timberize TAIWAN 2015 都市高層木構建築臺日聯展

Timberize TAIWAN 2015 都市高層木構建築臺日聯展 – 展場相片 0244

Timberize TAIWAN 2015 都市高層木構建築臺日聯展

Timberize TAIWAN 2015 都市高層木構建築臺日聯展 – 展場相片 0246

Timberize TAIWAN 2015 都市高層木構建築臺日聯展

Timberize TAIWAN 2015 都市高層木構建築臺日聯展 – 展場相片 0249

淡江大橋國際競圖結果公佈 英國女建築師Zaha Hadid 擔綱造型設計作品獲勝

$
0
0

交通部公路總局於2015年8月12日公佈淡江大橋國際競圖結果,由中興工程顧問公司與德國共同投標業者Leonhardt Andra und Partner Beratende Ingenieure VBI AG 獲評為優勝,該大橋造型由英國女性建築師Zaha Hadid 擔綱設計,未來將打造成全球最大單塔斜張橋,預計2020年底完工通車。

中興工程結構工程部表示,淡江大橋以嚴格標準制定使用年限為120年,主橋長920公尺、跨度450公尺,為單塔不對稱斜張橋設計,從橋面到塔頂的斜張部分約150公尺,完工後可望成為世界最大單塔斜張橋。

淡江大橋特色如下:

交通
目前民眾往返八里與淡水之間多利用台15線,關渡大橋與台2線串聯,淡江大橋完工後,民眾開車從淡水出發、過橋即可抵達八里,預計可省下20-25分鐘交通時間。

橋面已預留空間,未來提供給正在興建中的「淡海經軌」八里延伸線使用;橋上亦劃設自行車道並與挖仔尾自行車道串連,讓單車族與行人可上橋,成為全台首座輕軌、公路、自行車道共構的大橋。

景觀
淡水擁有「全球最美夕陽」,淡江大橋單塔斜張橋的設計不僅與淡水河岸景觀融合、為其增色,大橋也將成為市民與遊客的觀夕平台,民眾可徒步走上淡江大橋,從橋上遠眺日落餘暉,待輕軌通車後,亦可近距離欣賞在橘紅夕陽輝映下行駛而過的輕軌景象。

英國女建築師Zaha Hadid 擔綱造型設計的淡江大橋,其不對稱的單塔就像一雙合十祈福的大手,意喻為台灣祈福;隨著日前雲門舞集的新家落腳淡水,利用橋樑斜張鋼纜,塑造出宛如舞者律動的意象,完工後可望成為新北市的新地標。

生態
淡江大橋的單塔橋設計也兼具生態保護。八里地區有珍貴的「挖仔尾自然保留區」,豐富的濕地生態環境,以及候鳥棲息,因此僅設一座橋塔、且刻意設於偏向淡水測。

橋樑落墩後會影響排水情況,包含河水沖刷、水流等,將橋塔設於接近淡水河口處可減少對挖仔尾保留區的衝擊,有效保護生態。

淡江大橋預估造價為76億元,包含主橋、工程展示館與行控中心等建設,預計於2020年底完工通車。

淡江大橋國際競圖得獎作品,於2015年8月29日至9月4日在淡水文化園區展出,2015年9月19日至25日,在八里中莊活動中心展出。

淡江大橋國際競圖結果

第 1 名
代錶廠商:中興工程顧問股份有限公司(中華民國)
共同投標廠商:Leonhardt Andra und Partner Beratende Ingenieure VBI AG (德國)

第 2 名
代錶廠商:台灣世曦工程顧問股份有限公司(中華民國)
共同投標廠商:NIPPON ENGINEERING CONSULTANTS CO., LTD. (日本)

第 3 名
代錶廠商:AECOME 香港商艾奕康股份有限公司台灣分公司(美國)
共同投標廠商:萬鼎工程服務股份有限公司(中華民國)

第 4 名
代錶廠商:亞新工程顧問股份有限公司(中華民國)
共同投標廠商:COWI A/S (丹麥)

第 5 名
代錶廠商:Oriental Consultants Co., Ltd. (日本)
共同投標廠商:泰興工程顧問股份有限公司(中華民國)、Pyunghwa Engineering Consultants Ltd. (韓國)

第 5 名
代錶廠商:PACIFIC CONSULTANTS CO., LTD. (日本)
共同投標廠商:台聯工程顧問股份有限公司(中華民國)、禹安工程顧問股份有限公司(中華民國)

淡江大橋國際競圖獲勝作品影片

>>淡江大橋國際競圖獲勝作品圖片

淡江大橋國際競圖結果公佈 英國女建築師Zaha Hadid 擔綱造型設計作品獲勝

Zaha Hadid Architects – 淡江大橋 Danjiang Bridge – model 01

淡江大橋國際競圖結果公佈 英國女建築師Zaha Hadid 擔綱造型設計作品獲勝

Zaha Hadid Architects – 淡江大橋 Danjiang Bridge – model 02

淡江大橋國際競圖結果公佈 英國女建築師Zaha Hadid 擔綱造型設計作品獲勝

Zaha Hadid Architects – 淡江大橋 Danjiang Bridge – redering 01(render by MIR)

淡江大橋國際競圖結果公佈 英國女建築師Zaha Hadid 擔綱造型設計作品獲勝

Zaha Hadid Architects – 淡江大橋 Danjiang Bridge – redering 02(render by MIR)

淡江大橋國際競圖結果公佈 英國女建築師Zaha Hadid 擔綱造型設計作品獲勝

Zaha Hadid Architects – 淡江大橋 Danjiang Bridge – redering 03(render by MIR)

淡江大橋國際競圖結果公佈 英國女建築師Zaha Hadid 擔綱造型設計作品獲勝

Zaha Hadid Architects – 淡江大橋 Danjiang Bridge – redering 04(render by MIR)

淡江大橋國際競圖結果公佈 英國女建築師Zaha Hadid 擔綱造型設計作品獲勝

Zaha Hadid Architects – 淡江大橋 Danjiang Bridge – redering 05(render by MIR)

淡江大橋國際競圖結果公佈 英國女建築師Zaha Hadid 擔綱造型設計作品獲勝

Zaha Hadid Architects – 淡江大橋 Danjiang Bridge – redering 06(render by MIR)

淡江大橋國際競圖結果公佈 英國女建築師Zaha Hadid 擔綱造型設計作品獲勝

Zaha Hadid Architects – 淡江大橋 Danjiang Bridge – redering 07(render by MIR)

淡江大橋國際競圖結果公佈 英國女建築師Zaha Hadid 擔綱造型設計作品獲勝

Zaha Hadid Architects – 淡江大橋 Danjiang Bridge – redering 08(render by MIR)

淡江大橋國際競圖結果公佈 英國女建築師Zaha Hadid 擔綱造型設計作品獲勝

Zaha Hadid Architects – 淡江大橋 Danjiang Bridge – redering 09(render by MIR)

淡江大橋國際競圖結果公佈 英國女建築師Zaha Hadid 擔綱造型設計作品獲勝

Zaha Hadid Architects – 淡江大橋 Danjiang Bridge – redering 10(render by MIR)

淡江大橋國際競圖結果公佈 英國女建築師Zaha Hadid 擔綱造型設計作品獲勝

Zaha Hadid Architects – 淡江大橋 Danjiang Bridge – redering 11(render by MIR)

淡江大橋國際競圖結果公佈 英國女建築師Zaha Hadid 擔綱造型設計作品獲勝

Zaha Hadid Architects – 淡江大橋 Danjiang Bridge – redering 12(render by MIR)

水相設計 知美整形外科診所 人體剖面形塑之空間曲線

$
0
0

當人類的手工藝得以挑戰上帝造人的形貌,就像建築解構對於既有形式的重組思考。在規劃此整形診所的中心思想,水相設計試圖將身體解構,從人體的剖面形塑空間的曲線,藉由全白的量體浮現肌肉張力的線條,圓弧的臀線或是上揚的胸曲線,使人體線條成為主要的空間語言。

『人 造Artificial’的英文很有趣,既是人造的,卻又是一門需要精湛工藝的藝術,因此我們將診所的候診區定位為藝廊,展示各種關於人體創作的藝術,如 同診所典藏美國藝術家Will Clift 的雕塑品,人體的姿態在動與靜的絕妙瞬間取得平衡,空間的姿態亦如是。在舊式建築中空間佈滿樑柱且樑下最低僅2米2的限制下,如同上帝造人所用的肋骨,以 片狀天花的直線產生秩序性的光源前進方向,在白色平穩的空間中利用燈光創造了動的姿態:而進入手術區的廊道,則以矩形燈光設計時間廊道,從進來到出去的時 間軸是立體的,就像是一場人體對於美的達爾文演化論。

>>相關資訊
作品名稱:知美整形外科診所
作品位置:台北市忠孝東路四段235號6樓
業主:知美整形外科診所
空間設計:水相設計 WATERFROM DESIGN
設計團隊:李智翔,陳凱倫,馬國芸,李達
空間性質:醫療院所
室內面積:662 平方米
空間格局:接待大廳,諮詢室,診療室,手術區,病房,辦公區
設計時間:2013.01~2013.12
施工時間:2014.01~2015.01
主要材料:大理石,人造石,手工漆,鍍鈦,鐵件,電漿玻璃,美耐板
攝影:Sam Tsen 岑修賢

>>相關圖片

水相設計 - 知美整形外科診所

水相設計 – 知美整形外科診所 – Photo 01 入口

水相設計 - 知美整形外科診所

水相設計 – 知美整形外科診所 – Photo 02 入口

水相設計 - 知美整形外科診所

水相設計 – 知美整形外科診所 – Photo 03 接待區

水相設計 - 知美整形外科診所

水相設計 – 知美整形外科診所 – Photo 04 接待區

水相設計 - 知美整形外科診所

水相設計 – 知美整形外科診所 – Photo 05 接待區

水相設計 - 知美整形外科診所

水相設計 – 知美整形外科診所 – Photo 06 接待區

水相設計 - 知美整形外科診所

水相設計 – 知美整形外科診所 – Photo 07 Gallery

水相設計 - 知美整形外科診所

水相設計 – 知美整形外科診所 – Photo 08 Gallery

水相設計 - 知美整形外科診所

水相設計 – 知美整形外科診所 – Photo 09 Gallery

水相設計 - 知美整形外科診所

水相設計 – 知美整形外科診所 – Photo 10 Gallery

水相設計 - 知美整形外科診所

水相設計 – 知美整形外科診所 – Photo 11 Gallery

水相設計 - 知美整形外科診所

水相設計 – 知美整形外科診所 – Photo 12 Gallery

水相設計 - 知美整形外科診所

水相設計 – 知美整形外科診所 – Photo 13 Gallery

水相設計 - 知美整形外科診所

水相設計 – 知美整形外科診所 – Photo 14 走道空間

水相設計 - 知美整形外科診所

水相設計 – 知美整形外科診所 – Photo 15 走道空間

水相設計 - 知美整形外科診所

水相設計 – 知美整形外科診所 – Photo 16 走道空間

水相設計 - 知美整形外科診所

水相設計 – 知美整形外科診所 – Photo 17 走道空間

水相設計 - 知美整形外科診所

水相設計 – 知美整形外科診所 – Photo 18 走道空間

水相設計 - 知美整形外科診所

水相設計 – 知美整形外科診所 – Photo 19 走道空間

水相設計 - 知美整形外科診所

水相設計 – 知美整形外科診所 – Photo 20 走道空間

水相設計 - 知美整形外科診所

水相設計 – 知美整形外科診所 – Photo 21 諮詢室

水相設計 - 知美整形外科診所

水相設計 – 知美整形外科診所 – Photo 22 諮詢室

水相設計 - 知美整形外科診所

水相設計 – 知美整形外科診所 – Photo 23 諮詢室

水相設計 - 知美整形外科診所

水相設計 – 知美整形外科診所 – Photo 24 諮詢室

水相設計 - 知美整形外科診所

水相設計 – 知美整形外科診所 – Photo 25 諮詢室

水相設計 - 知美整形外科診所

水相設計 – 知美整形外科診所 – Photo 26 諮詢室

水相設計 - 知美整形外科診所

水相設計 – 知美整形外科診所 – Photo 27 患者等待空間

水相設計 - 知美整形外科診所

水相設計 – 知美整形外科診所 – Photo 28 患者等待空間

水相設計 - 知美整形外科診所

水相設計 – 知美整形外科診所 – Photo 29 護理站

水相設計 - 知美整形外科診所

水相設計 – 知美整形外科診所 – Photo 30 會議室

水相設計 - 知美整形外科診所

水相設計 – 知美整形外科診所 – Photo 31 消毒室

水相設計 - 知美整形外科診所

水相設計 – 知美整形外科診所 – Photo 32 手術室

水相設計 - 知美整形外科診所

水相設計 – 知美整形外科診所 – Photo 33 手術室

水相設計 - 知美整形外科診所

水相設計 – 知美整形外科診所 – Photo 34 手術室

水相設計 - 知美整形外科診所

水相設計 – 知美整形外科診所 – Photo 35 手術室

水相設計 - 知美整形外科診所

水相設計 – 知美整形外科診所 – Photo 36 手術室

水相設計 - 知美整形外科診所

水相設計 – 知美整形外科診所 – Photo 37 手術室

水相設計 - 知美整形外科診所

水相設計 – 知美整形外科診所 – Photo 38 手術室

水相設計 - 知美整形外科診所

水相設計 – 知美整形外科診所 – Photo 39 診療間

水相設計 - 知美整形外科診所

水相設計 – 知美整形外科診所 – Photo 40 診療間

水相設計 - 知美整形外科診所

水相設計 – 知美整形外科診所 – Photo 41 診療間

水相設計 - 知美整形外科診所

水相設計 – 知美整形外科診所 – Photo 42 診療間

水相設計 - 知美整形外科診所

水相設計 – 知美整形外科診所 – Photo 43 洗手間

水相設計 - 知美整形外科診所

水相設計 – 知美整形外科診所 – Photo 44 洗手間

水相設計 - 知美整形外科診所

水相設計 – 知美整形外科診所 – Photo 45 洗手間

水相設計 - 知美整形外科診所

水相設計 – 知美整形外科診所 – Photo 46 觀察室

水相設計 - 知美整形外科診所

水相設計 – 知美整形外科診所 – Photo 47 VIP觀察室

水相設計 - 知美整形外科診所

水相設計 – 知美整形外科診所 – Photo 48 員工餐廳

水相設計 - 知美整形外科診所

水相設計 – 知美整形外科診所 – Photo 49 員工餐廳

水相設計 - 知美整形外科診所

水相設計 – 知美整形外科診所 – Drawings 01 手繪稿

水相設計 - 知美整形外科診所

水相設計 – 知美整形外科診所 – Drawings 02 平面圖

意‧象‧京都:12個關鍵字帶你感受京都的空間設計

$
0
0
看不懂借用白沙比擬為水的「枯山水」?
好奇「鳥居」何以使人意識自己正深入不同而神聖的場域?
為何位於森林裡的「神社參道」能讓人彷彿穿越悠久的歷史時空?一個在京都出生、長大,擅於探索如何與環境和諧共存的建築師, 你進行一趟五感全開、暢快淋漓的散步導覽。

意‧象‧京都:12個關鍵字帶你感受京都的空間設計》領你從「隔離與聯繫」「借用」、「巡迴」、「邁向深處」、「打散與錯開」、「組裝」、「留白」、「光與影」、「水的活用」、「借景」、「水墨畫的世界」等12個關鍵概念發現古都的迷人之處!

東京藝術大學有一門課叫做『古美術研究旅行』, 這趟旅行為期兩週,主要是造訪京都、奈良的歷史遺蹟。 作者在創業的過程中,經常受邀幫設計系學生講授有關古美術研究旅行的課程, 他以日本的空間特性為關鍵條件,有系統地整理出授課內容,進而寫成了這本書。

名人推薦

王盛弘(作家)
米力(作家)
畢恆達(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教授)
舒國治(作家)¬﹍﹍聯手推薦

「這是一份日本古建築的入門手冊與深度導覽兼具的學程教案,為了驗證清水教授的觀點,我得再多跑幾趟京都。」——惠安建築藝術旅遊網主持人/前中國時報文化版建築線記者 丁榮生 專文推薦

「(作者)提供了非常多鑑賞的方法與觀點,可謂一種「看的方法」(Ways of Seeing)。讓這些重要的歷史遺產,除了感性的外觀之外,在其內在所深藏的價值,也都可以透過此書而被我們所理解。而且更重要的是,這種的理解不僅僅 只是歷史的照章回顧而已,透過理解的過程還能讓我們推演出新的感受或想像。」——中原大學建築系副教授/日本東京大學工學博士 曾光宗 專文推薦

作者介紹

清水泰博(KIYOMIZU Yasuhiro)
1957 年出生於京都市。早稻田大學理工學院建築系,東京藝術大學美術研究所(專攻環境造形設計)畢業。曾任職於黑川雅之建築設計事務所,1987年創立 SESTA DESIGN公司。代表作品有御母衣水壩公園(御母衣電力館,岐阜縣)、月見橋(靜岡縣)、戶外雕塑「平和の交響」(兵庫縣)、UNION標示桿系列等 等。1991年、1995年獲得環境藝術獎。現任東京藝術大學美術學院設計系教授,一級建築師。著有《漫步景觀京都導覽》(岩波ACTIVE新書出版)。

譯者簡介

黃怡筠
政治大學傳播學院碩士,輔大日文系學士。專業日語口、筆譯員。

>>相關連結
::到博客來購買 -> 意‧象‧京都:12個關鍵字帶你感受京都的空間設計

目錄

推薦序 意.象.京都之一期一會(惠安建築藝術旅遊網主持人/前中國時報文化版建築線記者 丁榮生)
推薦序 解讀京都的魅力(中原大學建築系副教授/日本東京大學工學博士 曾光宗)
前言

一.隔離與聯繫
二.借用
三.巡迴
四.邁向深處
五.打散、錯開
六.組裝
七.間-留白
八.穿透
九.光與影
十.水的活用
十一.借景
十二.水墨畫的世界

結語
索引

意‧象‧京都:12個關鍵字帶你感受京都的空間設計

意象京都 – 封面

推薦序

解讀京都的魅力 曾光宗(中原大學建築系副教授、日本東京大學工學博士)

京都,如從794年平安京建都開始算起,到目前約有1220年的歷史,可謂日本傳統與文化的中心地。

由於有著悠久的歷史,讓京都逐漸累積了日本文化的精髓,並自然地沉澱在京都日常的都市環境之中。如以繼承日本的歷史文化,至今仍不斷創新之京都的傳統產業來 看,他們將日本的歷史延續到現在,並成為了生活文化中不可或缺的貴重資產,而且這些產業已融入成為京都人生活品味中的一部分;例如有名的「西陣織」、「京 友禪」、「京漆器」、「京焼」、「京扇子」、及「京人形」等等。

同樣地,在京都人的日常生活當中,也存在著許多深具傳統意義且多已常民化的祭典與活動;例如「葵祭」、「祇園祭」、「時代祭」、及「大文字五山送火」等等;生活在京都,一年之中充滿著無數次有趣的「年中行事」。

當然,京都的魅力不僅僅體現在生活面而已,在實質的空間環境面更是如此。由於京都歷史悠久,於歷代興建並留存下來的傳統建築眾多。這些重要的建築資產, 不單歸屬於日本或京都所有,其重要性已涵蓋至全人類,因此許多的傳統建築已被指定為「世界文化遺產」;例如「賀茂別雷神社(上賀茂神社)」、「清水寺」、 「平等院」、「宇治上神社」、「鹿苑寺(金閣寺)」、「慈照寺(銀閣寺)」、及「二條城」等等。

這些無形的文化資產與有形的空間資產相互交融後,遂也產生出許多極為有趣的場域。例如於1890年及1912年接續完工,曾經想要振興京都的產業所興建的「琵琶湖水圳」(琵琶湖疏 水),其中一段約2公里的圳道,由於當時在京都大學任教,屬京都學派的哲學家西田幾多郎(1870-1945)經常在此地冥想,因此逐漸有了家喻戶曉的 「哲學之道」之稱譽。這段在春天開滿了櫻花,秋天滿佈著紅葉,景色極為優美的水圳,原本只是一條屬於土木工程的水圳,之後自然地被附加了許多的浪漫聯想, 至今成為了京都的名勝之一。

其他可以代表京都的人、事、物還有很多,不勝枚舉,而這一切都在在顯示著京都這個城市的深厚內 涵。相對地正也由於這個特性,讓京都散發出另一種「不易理解」的神祕感。其中如以日語的表現為例,整體上雖然日語比其他國家的語言來得比較「曖昧」(概指 態度與事物不明確之意;類似日語中的「婉曲」之意);但是如果以日本兩大代表的都市「東京」與「京都」相互比較的話,住在東京的人,說話往往比較直接,京 都人的說話就更為「曖昧」了。

位處於關西地區的「京都」,如與關東地區的「東京」相較,可說是一個不易理解的城市。東京人通常都會覺得京都人講話「拐彎抹角的」,甚至有「封建的意涵,或很難溝通」的感覺。其實這種的「曖昧性」,可說是京都的重要特色之一。

由於京都有著極為深厚的歷史底蘊,再加上獨特的空間環境特質,兩者結合起來,形成了京都特有的魅力。然而,這種魅力對於大多數的人們而言,雖然都可以感受得到,但是有時卻是不易理解的,這時就需要有所謂的「解密」的過程;為了理解京都,需要作適度的導讀甚或解讀。

意‧象‧京都:12個關鍵字帶你感受京都的空間設計》這本書,即有著「解讀京都」之意義。而在本書的副標題中,採用了12個關鍵字,這些其實就是解讀在京都佔了多數且十分重要的古蹟、歷史建築、或世界文化遺產之提示。

本書的作者清水泰博,目前是東京藝術大學美術學院設計學系的教授,同時也是一位建築師。他將其所教授的「古代美術研究旅行」課程中,曾經探訪京都及奈良 等地之歷史遺產的經驗與教材,彙整成為此書。因此從此書的原意及內容架構來看,其對於京都的古蹟、歷史建築、或世界文化遺產的解讀,提供了非常多鑑賞的方 法與觀點,可謂一種「看的方法」(Ways of Seeing)。讓這些重要的歷史遺產,除了感性的外觀之外,在其內在所深藏的價值,也都可以透過此書而被我們所理解。而且更重要的是,這種的理解不僅僅 只是歷史的照章回顧而已,透過理解的過程還能讓我們推演出新的感受或想像。

在日本現代建築的發展歷程中,透過對於歷史遺產的解讀,進而提出了改變時代的觀點之個例有很多,其中我個人認為首推Bruno Taut(1880-1938)對於本書中一再舉例的「桂離宮」之解讀,最為經典。

西方現代建築倡導者之一的建築師Bruno Taut,於1933年因受到德國納粹的迫害而來到日本,他到了日本的隔天隨即參訪了京都的桂離宮。Bruno Taut對於桂離宮極為推崇,在他的日記中寫到「清晰的竹籬與御殿之清純率真的建築,如小孩天真無邪般地打動了我的內心,直至今日都充滿著無限的憧憬」, 或是「有著感動流淚的美的印象」等感想。另外他也藉由自身所著的《日本》及《我的日本文化觀》等文章或著作,將「永遠的建築-桂離宮」介紹給全世界,並指 出桂離宮擁有國際的建築水準;Bruno Taut可說是首位將桂離宮,推廣至國際的建築師。

Bruno Taut認為桂離宮的美的根源存在於「簡素」之中,而且有其深深的精神性;他指出「這裡不斷展現出的美,是可以理解的美,亦即擁有偉大藝術價值的美。…… 藝術的美,不僅僅只是形式的美,而是必須看到背後存在著無限的思想與精神的聯想」。Bruno Taut的這類解讀,對日本國內的「桂離宮觀」有著決定性的影響。

致使當時的日本建築界開始意識到了,原來日本的建築傳統與 西方的現代主義,存在著部分的相似性,其中現代主義的美學意識,例如幾何的型態、無裝飾、表現空間的量體等,皆與日本近代以前的傳統建築,呈現出相同性質 的美。這種「日本傳統建築的再發現」,以及「現代主義觀點下的傳統理解」,讓當時的日本建築界很直接地將「現代」與「傳統」畫上等號,進而在此基礎上,勇 敢地接受西方現代主義的理念,並成為了日後日本建築發展的重要養分。現今我們所看到的許多日本建築師在建築設計上的優異表現,或是他們對於「日本的特質」,大多體現在「簡素」、「單純」、及「純粹」等手法,正是立基於現代建築之上的。

Bruno Taut當初對於桂離宮的解讀,似乎與本書的價值有些類似。透過此書可以讓我們理解到京都的魅力所在,更重要的是可以讓讀者產生無限的想像;十分期待讀者閱讀此書,並親臨這些歷史遺產後之新的觸動。

前言

東京藝術大學有一門課叫做「古美術研究旅行」。這門課主要會造訪京都、奈良的歷史遺蹟,我在學生時代也曾經參加過。這趟旅行為期兩週,完全集中在古代美 術的參訪,一趟行程下來相當累人。不過以我本身的經驗可以確定的是,這趟旅行在日後的確發揮了效用。這門旅行課程始於何時不得而知,但是同樣畢業於東京藝 大的父親說,這門課在他的學生時代似乎就已經是例行課程之一,至今藝大的各個科系也仍依循這個慣例實施。

我自己創業的過程中,除了在京都成立了設計事務所,把京都當作自己活動的據點外,也經常受邀幫設計系的學生講授古美術研究旅行的課程,地點就在學生們住宿的飯店裡。名為上課,實際上 我只是準備一些投影片,介紹我自己鍾愛的地點而已。不過後來我成了專任講師,為了向學生詳細說明,的確也花了心思做了一番準備功課。在這個階段,我拋開過 去單憑喜好把內容羅列出來的介紹方式,而是更有系統地進行解說。在課程的安排上,我以日本的空間特性為關鍵條件,有系統地整理出授課內容。

這個彙整的工作至今仍然繼續,還是個現在進行式。當我向光文社出版社的小松現先生提起這件事時,他提出建議,問我是否願意把彙整出的課程內容寫成書。我知道這個授課內容有相當程度屬於主觀看法,不過我仍試著將自己的想法集結成書。

我對其他國家的空間特性並不熟悉,但是總感覺日本的空間中,存在一些其他地方所沒有的特色。

我不確定各個地區的空間特性來自何處,但是我想,就是存在於各空間的物質(素材)、當地的氣候(風土)以及人們的信仰(宗教),創造出各個地域空間的特性。我想,就是這些因素交錯混合,建構出每個國家各自的文化。

我出生在京都,當我人在東京時,經常回到京都的家,不過就在兩年前,這個習慣也無法繼續了。部分是因為大學工作的關係,我的生活重心完全轉移到了東京。

我十分留戀人在京都時經常散步的清水寺、泉湧寺一帶,這一點也讓我在決定要離開京都時十分猶豫。正因如此,現在只要有機會到京都,我就會儘量四處走走, 這個活動已經變成習慣的一部分了。說起來,現在只要人到了京都,我會比過去撥出更多時間到京都四處散步(過去當我在東京讀書時也曾經這麼做)。

我從沒想過自己會有這種反應,過去可能因為人就住在京都,這些景點觸手可及,很難真正體會其中的珍貴。但是離開了這個地方後,反倒對它們非常思念。即使 是已經去過好幾次的地方,還是忍不住要再去一次(泉湧寺的門前等地也是我在京都去過無數處的地方)。此外,也還有一些新的發現。像這樣不論看了幾次都不厭 倦的空間,大概只有空間密度如此恰到好處的京都,才能展現此等魅力。

我不是歷史專家這件事在本書提到無數次,簡直像在推託責任一樣。為了寫書,我會對書中的歷史部分做一些調查,但是並不深入。

書中介紹了很多庭園都是由自然景物所構成,我知道我僅能就眼前當下的景象加以描述,未必是當初建造的形態。所以書中有關京都的景色,都是我個人所見、自 己所認定的當下京都美好空間。換個角度來說,現代人的我們,能夠感受到的只有當下的空間而已,所以書中的內容也是我個人當下對這些場所產生的觀點。

這次我所列出的場所,都是根據一些關鍵條件挑選,有的場所涉及到好幾個關鍵字,這麼一來就可能重複出現。這些場所都是我鍾意的地方,我也努力以不同的角度介紹它們。但是有些內容可能讀者看了不甚喜歡,如果遇到這種狀況還請讀者們見諒。

另外,本書區分為十二章,每一章都是獨立的內容,因此讀者們可以信手翻閱,從任何一章開始閱讀都無所謂(卷末附有索引,讀者們也可對照著閱讀)。

>>相關連結
::到博客來購買 -> 意‧象‧京都:12個關鍵字帶你感受京都的空間設計

精選摘文

第二章 借用

「借用」的意思,是指看見某個事物背後的特性,並將該事物引用到其他不具此特性的事物上,把兩者重疊在一起的做法。這個詞,最早出現在漢詩、和歌技法中,是一個藝文用語,但是千利休活用了「借用」的邏輯,將日常生活用品借用到茶具之中,茶道中因此出現各種形式的「借用」。

在 今日「借用」已經變得很普遍,但是當初利休開始運用「借用」手法時,算是非常創新的。他會運用各種道具當作茶碗使用,像是以朝鮮半島的高麗茶碗作為「侘 茶」的道具。此外,在茶室的設計上,也將乘船時進出的小門借用來設計茶室的入口(躙口),同時將農村常見、基礎材料外露的窗戶,借用到茶室裡「下地窗」的 設計上。

這些做法都打破了過去的傳統觀念,而且在我比較了其他文化後,這種「借用」手法或許是日本獨有的文化特色,各種場景都可窺見其存在。日本人也不知道從何開始,就把「借用」當成一種常態應用。

我想,「借用」精神的萌芽,應該源於日本人認為自然界裡各種事物背後都存有神明,從古代崇拜自然的觀念開始的吧。

庭園中的借用

理想國度的描繪

最能代表庭園文化的「池泉迴遊式庭園」,正是呈現「借用」的寶山。日本庭園中經常以「水」為主題,甚至可說是「水的主題庭園」,都利用水描繪著某種境界、某種風景。即使在沒有水的「枯山水庭園」,也會借用白沙比擬為水,打造庭園。

這 類以水為主題的日本庭園中,經常可以看到「海的風景」或「岬角的風景」。可能因為日本是島國,海的彼岸經常被描繪成理想的國度、神佛的世界,或死後的極樂 世界。也因此,庭園的池塘中央會建造「蓬萊山」之類,讓人進入不老不死的理想國度,或把海岸岬角想像成與另一個世界的交集點。

這種以打造 「庭園」呈現文化的做法,應該是定居民族的產物。畢竟對於經常遷移的狩獵民族,庭園是多餘的長物。這麼說來,我想日本人成為農耕民族而定居以後,在鮮少遭 遇外敵入侵、生活長期穩定的情況下,便誕生了庭園文化。而且在這種安定的生活中,為了祈求不老不死,會嚮往海洋彼岸的理想國度,所以就在庭園中打造了理想 國度的意象。

日本得到大自然的恩賜,氣候四季分明,因此在庭園設計上也著重傚法大自然景色,以隨四季改變風情。在平安時代所寫的書籍《作 庭記》裡,就描述了這一點。「豎立石頭一事,首重領會大意也。一,按地形,隨池貌,於近處,迴風情,與天然山水相比,各處於是有其作用。」(摘自田村剛 《作庭記》)

文中談到借景於自然的重要性。這個結果,讓今日觀賞庭園的我們反而必須解讀所借用的風景意義為何。

這裡要介紹森岡正博先生在著作《借用的論理學》中的一段文字。他把「借用」的概念描述得非常清楚。

在鋪滿鵝卵石的庭園裡,配置了幾座岩石。面對如此的枯山水庭園,人們看透其背後存在的無數視覺印象。眼前這片庭園的背後,可以見到實際存在的名勝景緻,或是浮在大洋上的大陸與島嶼,或是支撐這片大地的宇宙結構。

庭園也呈現繪畫一般的結構。例如鈴木春信的浮世繪「借景大黑天」一作中,透過眼前描繪的美女姿容,可以看到雙重映照的大黑天神。不過,此時必須將美女手持的小槌子也視為大黑天的一部分,方能看出大黑天神,這需要相當程度知性上的操作。

本章會介紹一些利用「借用」手法建造的庭園。當然在此無法一一列舉,但是我們可以看看幾座具有代表性的例子。

桂離宮──觀賞抽象風景的日本人

桂離宮是最具代表性的日本庭園,其中也大量使用了「借用」的手法。

本節的桂離宮照片,是以望向松琴亭的角度拍攝。在這片細長的島上種植了幾株松樹,這樣的景觀配置讓人聯想到位於京都府宮津市、日本三大名景之一的「天橋立」。除了這樣的借景手法外,我在此處還見到更多以「借用」造景的庭園設計,感受到「借用」創造出的日本特色。

英國也有風景式的庭園造景。與其比較,可清楚看出日本的獨特之處。英式的風景庭園直接引入了大自然的景色,也就是擷取自然一景,建構出繪畫般的庭園。相較之下,桂離宮的景緻則給人一種異樣的感覺。

首先是以細長島狀造景呈現出的天橋立。其上的松樹規模巨大,天橋立彼端的建築物也是龐然大物。換句話說,這樣的設計完全忽略了風景本身應有的尺寸規模。

但是對觀賞者而言,我們在不知不覺中會看到重疊在一起的好幾種風景。因為同樣的角度中,並存著各種不同規模的景色,有遠景的天橋立,還有近景的現實景觀。

在建築物上也可看到相同手法,而且觀賞者並不感到突兀。這就即是日本風的做法。在藝術創作上,「水墨畫」也運用這種結構手法,另外「能劇」也是。這些手法有一個共通點,只擷取必要的元素,捨棄其他部分,且同時將擷取的放大強調,呈現給觀眾。

慈照寺(銀閣寺)──呈現對月亮愛慕之情的庭園

京都的寺院大多擁有悠久的歷史,因此今日的樣貌大多歷經多次整建而成。慈照寺最早是足利義政(一四三六年─一四九○年)興建的山莊「東山殿」,他過世後,才改為慈照寺。

足利義政在興建東山殿時,當然也配合了他興建的山莊「北山殿(金閣寺)」的設計,庭園結構以西芳寺為範本。事實上,庭園內多處建築名稱也可見到西芳寺的影子,參考西芳寺的做法可見一斑。

古書上有記載,足利義政在規劃東山殿的庭園時,曾要求被稱為「山水河原者」的庭園技術人員善阿彌的協助,這一點十分有趣。所謂的「河原者」是指當時居住在不納稅地區河原的賤民,這地方出身的庭園建造人才被稱作「山水河原者」。

儘管善阿彌出身賤民,但是足利義政很欣賞他,善阿彌甚至因此得到阿彌號的封號。所以當年東山殿的庭園,是由當時的將軍與最下層的賤民共同打造。後來這座東山殿成為禪宗的寺院(慈照寺),幾經改修以後才成為今日的樣貌。

其 中,今日所見到的白砂造景「向月台」與「銀沙灘」就是後世改造的景色,在足利義政的時代並無此景觀。我個人認為此處的造景,在過去足利義政時代應另有植 栽,與今日的池塘等構成自然景觀的庭園。這些自然景觀庭園在東山殿改為禪寺以後,又被方丈們改為目前的白砂景觀。換句話說,今日我們所見到的景觀,是經過 好幾個時代的修改才呈現出的景緻。

前言略微冗長,但在經歷這些歷史之後建造的兩座白砂造景中,也可見到「借用」的概念。當我在觀賞這座庭 園時,腦海總會浮現夜色低垂的景象。「銀沙灘」呈現出月光照射下波光粼粼的大海,在有月光的夜晚,從建築物內觀望此處,隨著人們的腳步踏去,白砂就好像波 浪拍打一般,發出閃亮光芒的樣子。這裡的白砂借用了大海以及波浪的意象(所以我一直希望有機會能在月夜觀賞這座庭園)。

而「向月台」正如其名,是一個迎接月光的地方,可以感覺到這裡的造景借用了富士山的意象。

>>內文樣頁

意‧象‧京都:12個關鍵字帶你感受京都的空間設計

意象京都 內文樣頁 01

意‧象‧京都:12個關鍵字帶你感受京都的空間設計

意象京都 內文樣頁 02

意‧象‧京都:12個關鍵字帶你感受京都的空間設計

意象京都 內文樣頁 03

意‧象‧京都:12個關鍵字帶你感受京都的空間設計

意象京都 內文樣頁 04

意‧象‧京都:12個關鍵字帶你感受京都的空間設計

意象京都 內文樣頁 05

意‧象‧京都:12個關鍵字帶你感受京都的空間設計

意象京都 內文樣頁 06

意‧象‧京都:12個關鍵字帶你感受京都的空間設計

意象京都 內文樣頁 07

意‧象‧京都:12個關鍵字帶你感受京都的空間設計

意象京都 內文樣頁 08

意‧象‧京都:12個關鍵字帶你感受京都的空間設計

意象京都 內文樣頁 09

意‧象‧京都:12個關鍵字帶你感受京都的空間設計

意象京都 內文樣頁 10

意‧象‧京都:12個關鍵字帶你感受京都的空間設計

意象京都 內文樣頁 11

意‧象‧京都:12個關鍵字帶你感受京都的空間設計

意象京都 內文樣頁 11

意‧象‧京都:12個關鍵字帶你感受京都的空間設計

意象京都 內文樣頁 12

意‧象‧京都:12個關鍵字帶你感受京都的空間設計

意象京都 內文樣頁 13

建築新突破 倫敦將蓋空中透明游泳池 Eckersley O’Callaghan 建築師事務所設計

$
0
0

(中央社記者黃貞貞倫敦20日專電)近年來倫敦新興大樓此起彼落,繼摩天大樓頂樓的空中花園後,建築業者將在倫敦南岸新開發的高級住宅大樓興建空中游泳池 Embassy Gardens Sky Pool,號稱是全球第1個底部透明的游泳池。

根據報導,位在倫敦西南方靠近舊巴特希發電廠(Battersea Power Station)的高級住宅「大使館花園」區(Embassy Gardens),其中兩棟10層樓高的豪宅,將被25公尺長的空中游泳池連結在一起。

游泳池由Eckersley O’Callaghan 建築師事務所設計,進入游泳池的住戶可以從距離地面35公尺的透明泳池底部往下看街景,預計2019年完工。

建築師指出,建造空中游泳池有一些需要克服的挑戰,包括2棟大樓遇到強風吹時移動的方向有些不同,水在游池內的壓力也必須計算在內,為避免泳池崩裂,不使用玻璃改用壓克力。

同時為保持泳池乾淨,放入池子內的水都會先過濾,泳池外部以多層玻璃建造,必須經常清洗。在這個空中游泳池內游泳,就像是飄浮在倫敦市中心的空中,感受非常與眾不同。

報導說,「大使館花園 Embassy Gardens」鄰近美國新大使館,有嚴密的安全管理,住在這裡的豪宅主人不必擔心被狗仔騷擾。

建築新突破 倫敦將蓋空中透明游泳池 Eckersley O'Callaghan 建築師事務所設計

Eckersley O’Callaghan 建築師事務所 – Embassy Gardens Sky Pool 空中游泳池 01

建築新突破 倫敦將蓋空中透明游泳池 Eckersley O'Callaghan 建築師事務所設計

Eckersley O’Callaghan 建築師事務所 – Embassy Gardens Sky Pool 空中游泳池 02

建築新突破 倫敦將蓋空中透明游泳池 Eckersley O'Callaghan 建築師事務所設計

Eckersley O’Callaghan 建築師事務所 – Embassy Gardens Sky Pool 空中游泳池 03

建築新突破 倫敦將蓋空中透明游泳池 Eckersley O'Callaghan 建築師事務所設計

Eckersley O’Callaghan 建築師事務所 – Embassy Gardens Sky Pool 空中游泳池 04

建築新突破 倫敦將蓋空中透明游泳池 Eckersley O'Callaghan 建築師事務所設計

Eckersley O’Callaghan 建築師事務所 – Embassy Gardens Sky Pool 空中游泳池 05

2015米蘭世博 把國家館當作博物館經營的德國館

$
0
0

作者:張芸翠 Yuntsui Chang

2010年上屆世界博覽會在上海,德國館以獨特的建築造型及高科技互動技術成為最受歡迎的展覽 館之一。而今年2015年世博會在米蘭,德國人沒有讓世人失望,再次打造國家館的新體驗,與本次2015年世博主題「滋養地球,生命能源」 (Feeding the planet, energy for life)相呼應,德國以「靈感的田野」(Fields of Ideas)為主題,訴說以崇敬的態度面對大自然,對人類未來食物來源的重要性[1]。

2015米蘭世博德國館

2015米蘭世博德國館建築入口

德國綠色建築設計

本次德國館設計師和上屆相同─來自德國慕尼黑建築團隊 SCHMIDHUBER,呼應本次主題「靈感的田野」,藉由平緩上揚的景觀水平,喚起人們對於德國獨特的田野與草原景色的印象[1]。來到入口處,映入眼 簾的是緩緩上升的長坡,將室內展場和戶外平台結合為一的是猶如綠葉的薄膜,設計師稱之為「靈感的幼苗」(Idea Sseedlings)。這個展開的設計有許多功能,除了能為遊客在炎熱的義大利提供遮陰,薄膜上佈滿的小型太陽能板能供給展館部分能源,並能同時回收雨 水,還能達到下層空間的自然通風和採光,上層遊客可以窺見下面展區,下層遊客可利用傳聲筒與上層對話,十分新穎風趣。

除了特殊的外殼設計 外,建築師在建築材料也有特別講究,使用回收木製成的木材,達到減碳效果[2]。除此之外,在屋頂設置的園圃也得以增加隔熱效果、降低室內溫度,而在一旁 的木製躺坐椅可供遊客在此休息,攀爬其上的爬藤植物則提供適當的遮陰。藉由這些綠建築設計和說明,遊客得以更多的認識和體驗這些永續設計,探知未來永續環 境的面貌。

2015米蘭世博德國館

如展開植物的建築元素

各取所需參觀路線

遊客可經由兩種不同路線探索展覽館:第一種路線是藉由緩緩階梯通往上層屋頂,在這裡遊客可以自由進出漫步在景觀平台,有如在公園閒逛的感覺[1],並且能夠藉由說明看板,認識德國十六個邦州的特色和出產。

第 二條路線由入口右側地面層開始,為控制參觀人數遊客需要排隊進出。這個下層展區由一個錄製德國市井小民日常工作的小型劇場開始,接著則是以食物生產過程和 所需元素為主題的一系列互動展場,充分展現德國人在解決未來人類食物挑戰時的創意[1]。最後再由另個舞台主持人和遊客得以互動的音樂小劇場作為一連串驚 奇體驗的結尾[2]。

2015米蘭世博德國館

上層景觀平台的休息區

富知識性系列主題

為 何說德國人把世博國家館當作博物館在經營呢?因為其極為豐富的展覽內容及極具巧思的呈現方式:它所提供的資訊遠遠超過其他國家館的層次,不只是介紹德國的 近況和案例,更是以系統化方式介紹整個地球環境所面對的挑戰。展示內容前顯易懂,許多裝置甚至考慮到兒童高度而降低。體驗這一連串的互動遊戲學習裝置之 後,讓人不禁有置身於兒童科學博物館的錯覺。

展區共分為水資源、氣候、生物多樣性、食物等四區,豐富多元地介紹當今環境以及食物生產過程 的各種面向。在這裡,遊客們不僅能夠瞭解目前世界面臨的重要挑戰,還能受到各樣解方啟發,都市農耕、食物碳足跡、循環經濟等重要課題也能輕鬆學習。各個展 區都有數個互動裝置、螢幕和模型,部分展示內容甚至前後連貫。這樣多樣又富有整體性的展示成果需要極為縝密的策劃和工作協調,再再展示德國人做事的嚴謹與 精準,令人佩服。

2015米蘭世博德國館

下層互動展示區入口

高互動系學習裝置

在 絕大部分的國家展覽館內遊客僅能夠用眼睛觀看體驗,但德國人可不這麼想,他們認為用遊戲遊玩的方式才是最能夠讓人記憶並學習的方法,讓眼、手甚至口耳都可 以體驗這樣的過程。各展區的數個互動裝置、螢幕和模型便達到這樣的效果,甚至雨傘、樂器都是他們所使用的道具,宛如來到一座兒童最愛的自然科學博物館,讓 人久駐多時不願離開。

而本次德國展區最吸睛、不能不提的設計就是一片毫不起眼的硬紙板(請參下圖與影片)。排隊進入下層展區時,在一旁的 工作人員會依照語言需求發放給每個遊客這一本小冊子(一共有英文、德文、法文、義文四個語言可供選擇)。但究竟這本空白的硬卡有什麼用途呢?原來藉著每個 展區的投射裝置,這本冊子攤開就成為每個人專屬的互動螢幕。卡片上週圍一圈的銀色貼紙則為感應器,上方的感測裝置能夠藉此感應不同撥放語言需求和卡片的移 動或動作。不同的互動裝置指示遊客用紙卡最不同動作(另如上升、傾斜、翻轉等),藉此啟動不同裝置反應和畫面投影。這個簡單的道具設計便促成了豐富多元的 互動裝置和遊戲,極具巧思。

在所有展區的最後還有一個角落放滿了畫筆,讓遊客能夠在這個白紙上面塗鴉留念,並且藉由一旁的掃瞄機上傳到雲 端資料庫裡,讓來自世界各地的人們都可以看到你在米蘭世博德國館的心得回憶。而在第二條路線的最後一個音樂劇場裡面,這個瓦楞紙版還有其他作用:你可以把 它當作互動的樂器!在台上主持人的引導之下,這片硬卡可以拿來摩擦、拍擊,隨著音樂節奏作響,帶動整個劇場氣氛,為此次德國館體驗畫上了完美句點。

2015米蘭世博德國館

2015米蘭世博德國館互動裝置和道具(Photo by uscpublicdiplomacy.org)

結論

美麗的綠建築設計、多樣的參觀路線、豐富的展示內容、趣味的互動裝置,這些特色成功將德國館打造為獨一無二的國家館,展現德國人的軟硬實力,也成為了這屆世 博許多遊客心目中的首選。有機會前往米蘭世博的朋友們,不妨來這裡漫步體驗,或讓我們期待下屆世博德國將為世人帶來的新德國經驗。

>>相關資訊
作品名稱:2015米蘭世博德國館 Germany Pavilion – Milan Expo 2015
作品位置:義大利米蘭
業主:German Federal Ministry of Economics and Energy, Bonn
建築師:SCHMIDHUBER
設計團隊:SCHMIDHUBER + Milla & Partner + Nüssli
完成:2015年
攝影:SCHMIDHUBER /+ Milla & Partner + Nüssli.
管理公司:Messe Frankfurt Exhibition GmbH
設計與規劃:German Pavilion Expo Milano 2015 Consortium
空間概念與設計:SCHMIDHUBER, Munich
展覽設計:Milla & Partner, Stuttgart
營造廠:Nüssli (Deutschland) GmbH, Roth

>>參考文獻
::[1] 米蘭世博德國館 呼應大會滋養地球主題::
::[2] 世博德國館 小遊戲見大道理::

>>相關影片

>>相關圖片

2015米蘭世博德國館

Germany Pavilion Milan Expo 2015 – 展覽空間 01

2015米蘭世博德國館

Germany Pavilion Milan Expo 2015 – 展覽空間 02

2015米蘭世博德國館

Germany Pavilion Milan Expo 2015 – 展覽空間 03

2015米蘭世博德國館

Germany Pavilion Milan Expo 2015 – 展覽空間 04

2015米蘭世博德國館

Germany Pavilion Milan Expo 2015 – 展覽空間 05

2015米蘭世博德國館

Germany Pavilion Milan Expo 2015 – 展覽空間 06

2015米蘭世博德國館

Germany Pavilion Milan Expo 2015 – 展覽空間 07

2015米蘭世博德國館

Germany Pavilion Milan Expo 2015 – 展覽空間 08

2015米蘭世博德國館

Germany Pavilion Milan Expo 2015 – 展覽空間 09

2015米蘭世博德國館

Germany Pavilion Milan Expo 2015 – 展覽空間 10

2015米蘭世博德國館

Germany Pavilion Milan Expo 2015 – 展覽空間 11

2015米蘭世博德國館

Germany Pavilion Milan Expo 2015 – 展覽空間 12

2015米蘭世博德國館

Germany Pavilion Milan Expo 2015 – 展覽空間 13

2015米蘭世博德國館

Germany Pavilion Milan Expo 2015 – 展覽空間 13

2015米蘭世博德國館

Germany Pavilion Milan Expo 2015 – 展覽空間 14

2015米蘭世博德國館

Germany Pavilion Milan Expo 2015 – 展覽空間 15 硬紙板 SEEDBOARD

2015米蘭世博德國館

Germany Pavilion Milan Expo 2015 – 展覽空間 16 硬紙板 SEEDBOARD

2015米蘭世博德國館

Germany Pavilion Milan Expo 2015 – 展覽空間 17

2015米蘭世博德國館

Germany Pavilion Milan Expo 2015 – 展覽空間 18

2015米蘭世博德國館

Germany Pavilion Milan Expo 2015 – 展覽空間 19

2015米蘭世博德國館

Germany Pavilion Milan Expo 2015 – 展覽空間 20 現場表演

2015米蘭世博德國館

Germany Pavilion Milan Expo 2015 – 展覽空間 21 現場表演

2015米蘭世博德國館

Germany Pavilion Milan Expo 2015 – 展覽空間 22 現場表演

2015米蘭世博德國館

Germany Pavilion Milan Expo 2015 – 展覽空間 23 現場表演

2015米蘭世博德國館

SCHMIDHUBER – Germany Pavilion Milan Expo 2015 – Photo 01

2015米蘭世博德國館

SCHMIDHUBER – Germany Pavilion Milan Expo 2015 – Photo 02

2015米蘭世博德國館

SCHMIDHUBER – Germany Pavilion Milan Expo 2015 – Photo 03

2015米蘭世博德國館

SCHMIDHUBER – Germany Pavilion Milan Expo 2015 – Photo 04

2015米蘭世博德國館

SCHMIDHUBER – Germany Pavilion Milan Expo 2015 – Photo 05

2015米蘭世博德國館

SCHMIDHUBER – Germany Pavilion Milan Expo 2015 – Photo 06

2015米蘭世博德國館

SCHMIDHUBER – Germany Pavilion Milan Expo 2015 – Photo 06

2015米蘭世博德國館

SCHMIDHUBER – Germany Pavilion Milan Expo 2015 – Photo 07

2015米蘭世博德國館

SCHMIDHUBER – Germany Pavilion Milan Expo 2015 – Photo 08

2015米蘭世博德國館

SCHMIDHUBER – Germany Pavilion Milan Expo 2015 – Photo 09

2015米蘭世博德國館

SCHMIDHUBER – Germany Pavilion Milan Expo 2015 – Photo 10

2015米蘭世博德國館

SCHMIDHUBER – Germany Pavilion Milan Expo 2015 – Photo 11

2015米蘭世博德國館

SCHMIDHUBER – Germany Pavilion Milan Expo 2015 – Photo 12

2015米蘭世博德國館

SCHMIDHUBER – Germany Pavilion Milan Expo 2015 – Photo 13

2015米蘭世博德國館

SCHMIDHUBER – Germany Pavilion Milan Expo 2015 – Photo 14

2015米蘭世博德國館

SCHMIDHUBER – Germany Pavilion Milan Expo 2015 – Photo 15

2015米蘭世博德國館

SCHMIDHUBER – Germany Pavilion Milan Expo 2015 – Photo 16

2015米蘭世博德國館

SCHMIDHUBER – Germany Pavilion Milan Expo 2015 – Photo 17

2015米蘭世博德國館

SCHMIDHUBER – Germany Pavilion Milan Expo 2015 – Photo 18

2015米蘭世博德國館

SCHMIDHUBER – Germany Pavilion Milan Expo 2015 – Photo 19

2015米蘭世博德國館

SCHMIDHUBER – Germany Pavilion Milan Expo 2015 – Photo 20

2015米蘭世博德國館

SCHMIDHUBER – Germany Pavilion Milan Expo 2015 – Photo 21

2015米蘭世博德國館

SCHMIDHUBER – Germany Pavilion Milan Expo 2015 – Photo 22

2015米蘭世博德國館

SCHMIDHUBER – Germany Pavilion Milan Expo 2015 – Photo 23

2015米蘭世博德國館

SCHMIDHUBER – Germany Pavilion Milan Expo 2015 – Photo 24

2015米蘭世博德國館

SCHMIDHUBER – Germany Pavilion Milan Expo 2015 – Photo 25

2015米蘭世博德國館

SCHMIDHUBER – Germany Pavilion Milan Expo 2015 – Photo 26

2015米蘭世博德國館

SCHMIDHUBER – Germany Pavilion Milan Expo 2015 – Photo 27

2015米蘭世博德國館

Germany Pavilion Milan Expo 2015 – Drawings 01 平面圖

2015米蘭世博德國館

Germany Pavilion Milan Expo 2015 – Drawings 02

2015米蘭世博德國館

Germany Pavilion Milan Expo 2015 – Drawings 03

Pacific Consultants, 台聯工程顧問, 禹安工程 –淡江大橋競圖提案

$
0
0

淡江大橋競圖 第 5 名:Fifth Prize:
代表廠商:PACIFIC CONSULTANTS CO., LTD. 國籍:日本
共同投標廠商:台聯工程顧問股份有限公司 國籍:中華民國
禹安工程顧問股份有限公司 國籍:中華民國
Representative Tenderer: PACIFIC CONSULTANTS CO., LTD. Nationality: Japan
Joint Tenderer: Taiwan Engineering Consultants Group Nationality: R.O.C.
Yuang Engineering Consultants, LTD. Nationality: R.O.C.

設計概念
Design Concepts

1.最佳橋樑造型
1. Best Bridge Shape
地平線與夕陽相調合的斜張橋
Geometry Responsive to the Horizontal Line and Sunset
在三種橋型中,斜張橋最具成本效益、藉由較細主梁、使地平線與夕陽相互調合、以吊索設計的多樣性、實現與淡水文化相結合的設計。
Among the three main types of bridges, the cable-stayed design is the most cost-effective. Moreover, the thinner flat slab allowed by the design allows clear views toward the horizon.

2.有機的曲線纜索造型
2. Curved Cable Stays
斜張橋的曲線纜索造型與地平線及夕陽相互調合、以吊索設計的多樣性、實現與淡水夕陽相結合的設計。
The unique cable arrangement produces a soft geometry that responds to the renowned local sunset.

3.與觀音山天際線連成一氣
3. Bound with Mountain Shape
藉由採取曲線吊索的形式、與觀音山的山陵線形成一體、創造出柔和並優雅的天際線。其連續性使人聯想到山陵剪影及龍形意象、形成融入淡水景觀的設計。
The new bridge will create a graceful skyline that responds to the ridges of Guanyin Mountain, by implementing hyperbolic cables. The continually curving geometry invokes the shape of a sinuous dragon, or the silhouette of Guanyin Mountain itself, therefore merging the local landscape of Tamsui.

4.創新橋塔造型
4.Unique Tower Shape
人體造型的高低橋塔具有獨創性,地標性。
Uniquely and Landmark Tower shape, bow-tie shape resembles human being

5.情侶橋塔
5. Bridge in Love
人體造型的高低橋塔,經由纜索的牽引,如同戀愛中的情人。
Big and small towers resemble a couple in love.

6.動線配置
6. Lane Arrangement
藉由吊索及橋塔之設置賦予車道或LRT有機元素及柔和的印象、亦可從視野亳無遮蔽的步道觀賞淡水的夕陽。LRT、車、行人可依位置的不同而觀看到不同情景。對其留下獨一無二的特別印象。
The arrangement of cables and towers separate LRT, cars and sidewalk, thereby allowing for uninterrupted views from the deck. Every visitor will enjoy a unique impression of the cable structure, depending on how they choose to cross the bridge, LRT, car, or on foot.

服務團隊簡介
Team Profile

PACIFIC CONSULTANTS CO., LTD.

設立
Establish 1951年(64年歴史)
1951(64 years history)
資本額
Capital Stock 4億9千萬日圓 /新臺幣 1.23 億元
JPY 490 million
營業額 (2014年)
Sales (Last Year) 423億日圓 (第63期, 2013年10月1日 – 2014年9月30日) /新臺幣 106 億元
JPY 42.3 billion (in 63rd period, October 1, 2013 – September 30, 2014)
員工人數 (內、專業工程師)
Employees (Professional Engineer) 1,625名 (專業工程師 1,091名)
(2014年10月1日為止)
1,625 (Professional Engineer: 1091)
(as of October 1, 2014)
業務件數 (2014年)
Number of Projects (Last Year) 3,127件
3127 Projects

台聯工程顧問股份有限公司
台聯工程顧問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本公司),成立於民國79年。本公司結合各類專業技術人才,例如土木、結構、大地、交通、機電、環工、水利、景觀和專案管理等,參與國內重大公共工程及民間工程,提供優良的專業技術服務。
Taiwan Engineering Consultants Group (TECG)
TECG was established in 1990. TECG integrated professional engineers in different professional area such as: civil engineer, structure, geotechnology, transportation, HVAC, environment engineering, hydraulic engineering, landscape, and PCM. TECG participated in important government and private projects and provided high quality services.

禹安工程顧問股份有限公司

禹安工程顧問股份有限公司創立於民國95年,公司主要營業項目包含:工程技術顧問、資訊軟體服務、資料處理服務、電子資訊供應服務、人力派遣、野生物採取、景觀室內設計、花藝設計、園藝服務等。
Yuang Engineering Consultants, LTD. (YEC)
YEC was established in 1990. The major service areas are the followings: engineering technology consultant, information software service, data processing service, electrical information provider, manpower dispatch, wild animal sampling, landscape & interior design, floriculture design, gardening service.

PACIFIC CONSULTANTS - 淡江大橋競圖提案

PACIFIC CONSULTANTS – 淡江大橋競圖提案 01
 

PACIFIC CONSULTANTS - 淡江大橋競圖提案

PACIFIC CONSULTANTS – 淡江大橋競圖提案 02
 

PACIFIC CONSULTANTS - 淡江大橋競圖提案

PACIFIC CONSULTANTS – 淡江大橋競圖提案 03
 

PACIFIC CONSULTANTS - 淡江大橋競圖提案

PACIFIC CONSULTANTS – 淡江大橋競圖提案 04
 

PACIFIC CONSULTANTS - 淡江大橋競圖提案

PACIFIC CONSULTANTS – 淡江大橋競圖提案 05
 

PACIFIC CONSULTANTS - 淡江大橋競圖提案

PACIFIC CONSULTANTS – 淡江大橋競圖提案 06

Oriental Consultants, 泰興工程, Pyunghwa Engineering –淡江大橋競圖提案

$
0
0

淡江大橋競圖 第 5 名:Fifth Prize:
代表廠商:Oriental Consultants Co., Ltd. 國籍:日本
共同投標廠商:泰興工程顧問股份有限公司 國籍:中華民國
Pyunghwa Engineering Consultants Ltd. 國籍:韓國
Representative Tenderer: Oriental Consultants Co., Ltd. Nationality: Japan
Joint Tenderer: Pacific Engineers & Constructors, Ltd Nationality: R.O.C.
Pyunghwa Engineering Consultants Ltd. Nationality: Korea

設計概念
Design Concepts

淡江觀霞大橋理念
不會遮蔽夕照景觀的橋
成為北台灣知名地標門戶的橋
橋與氣候、環境協調
發揮基礎設施功能的橋
The concept of the Danjiang Kuanxia Bridge
Bridge that does not obstruct the view of the sunset
Bridge that is notably recognized as an entrance to the northern Taiwan
Bridge that is in harmony with surrounding environment
Bridge that functions as social infrastructure

夕陽為背景的主塔外型和觀音菩薩及背後身光的旨趣

觀音山是淡水的象徵,外形看似觀音菩薩側臥,這也是山名的由來。此地的民眾對這觀音山崇敬有加,認為此地受到觀音庇佑。佛像後方的身光乃自佛智所放,能加護眾生之光明。若主塔形似身光,以夕陽為背景的主塔會呈現觀音在塔內的獨特景色。

The view of the main tower with the background of the sunset looks like Guanyin and his halo.
Mount Guanyin, as a symbol of Tamsui, resembles the pose of Guanyin nehan-zo(nirvana), the origin of the mountain’s name. People in the area respect the precious mountain, feeling that they are protected by the power of Guanyin. The aureole behind a Guanyin statue is said to form the halo light generated by Guanyin. If the main towers resemble the halo, the shape of the main towers with the background of the sunset looks like Guanyin inside the towers, representing the unique relationship with the sunset.

服務團隊簡介
Team Profile

日本東方工程顧問股份有限公司

日 本東方工程顧問股份有限公司 (OC) 是日本頂尖的多領域顧問公司,目前旗下有約 900 位全職員工,其中約 800 位是工程師和專員。OC 專精於交通運輸領域,在交通運輸規劃、專案準備及設計,以及主要道路、鐵路、港口及大眾公共運輸專案監造方面有出色的成績,範圍遍及全日本及海外地區。 OC 曾經負責許多幹道及橋樑專案,包括長跨距橋樑,其規模和複雜度都與目前專案類似。

Oriental Consultants Co., Ltd.

Oriental Consultants Co., Ltd. (OC) is one of the leading multi-disciplinary consultancy firms in Japan. The firm currently employs approximately 900 full-time staff, including some 800 engineers and specialists. OC excels in the transport sector and has a strong track record in transportation planning, project preparation and design, and construction supervision for major road, rail, port, and mass public transportation projects in both Japan and overseas. OC has been responsible for numerous arterial road and bridge projects of similar size and complexity to the current assignment, including long-span bridges.

泰興工程顧問股份有限公司

泰 興工程顧問股份有限公司(PECL) 是美國貝泰集團 (Bechtel) 全資子公司,在台灣營運已有 30 年以上,累積了各種領域專案的豐富經驗,包括大眾運輸系統及鐵路、道路等等。泰興工程旗下有強大團隊,由最出色的工程師和技術專家組成,能以一次給付的統 包方式,承攬各式各樣的服務。為了確保最佳工程表現,泰興設有品保部門,嚴格實施品質強化工作。泰興工程在 1995 年成為台灣第一家獲得 ISO-9001 品保認證的工程顧問公司,就是最好證明。

Pacific Engineers & Constructors, Ltd

Pacific Engineers and Constructors, Ltd, (PECL), a wholly owned subsidiary within the Bechtel group of companies, has been active in Taiwan for more than 30 years. During this time, PECL has gained extensive experience working on projects encompassing a wide array of disciplines including mass rapid transit systems and railway, road. With a dynamic team of the finest engineers and technical specialists, PECL is capable of undertaking a full range of services on a lump sum, turnkey basis. To guarantee top-notch job performance, PECL’s Quality Assurance department is devoted to the trictest quality improvement efforts. As a testament to this, in 1995, PECL became the first engineering consultant in Taiwan to obtain ISO-9001 Quality Assurance Certification.

平和工程顧問股份有限公司

平 和工程顧問股份有限公司 (PEC) 是韓國頂尖的多領域工程顧問公司,特別擅長交通運輸基礎設施專案。PEC 也參與多項海外專案,在韓國同業之間備受推崇,積極跨足多個地區提供服務,客戶遍及亞洲、非洲、環太平洋地區、獨立國協、中東及其他地區。PEC 有 750 餘位專屬工程師及其他專員,能夠提供精確且符合成本效益的優質服務,根據客戶最精細的各項需求量身打造。PEC 在橋樑設計和監造承攬方面表現傑出,曾經參與競標、統包、替代設計比價、公私合夥關係 (PPP)、民間投資提案 (PFI) 等專案,證明 PEC 在公路、特殊橋樑、隧道及交通運輸工程設計領域實力堅強。

Pyunghwa Engineering Consultants Ltd.

Pyunghwa Engineering Consultants Ltd. (PEC) is a top-notch multi-disciplinary consulting firm in Korea with its core strengths particularly in transportation infrastructure projects. It is equally active in overseas projects, enjoying enviable reputation among its Korean peers as the most active and regionally diversified service provider for clients in Asia, Africa, the Pacific Rim, CIS, Middle East, and other parts of the world. With dedicated staff of more than 750 engineers and other specialists, PEC has been able to provide impartial, cost-effective and quality services customized specifically to suit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most exacting clients. PEC’s achievement in the bridge design and construction supervision contract has been remarkable in competitive bidding, turnkey or alternative design competition, private-public partnership (PPP) and private finance initiation.

Oriental Consultants - 淡江大橋競圖提案

Oriental Consultants – 淡江大橋競圖提案 01

Oriental Consultants - 淡江大橋競圖提案

Oriental Consultants – 淡江大橋競圖提案 02

Oriental Consultants - 淡江大橋競圖提案

Oriental Consultants – 淡江大橋競圖提案 03

Oriental Consultants - 淡江大橋競圖提案

Oriental Consultants – 淡江大橋競圖提案 04

Oriental Consultants - 淡江大橋競圖提案

Oriental Consultants – 淡江大橋競圖提案 05

Oriental Consultants - 淡江大橋競圖提案

Oriental Consultants – 淡江大橋競圖提案 06

亞新工程, COWI A/S –淡江大橋競圖提案

$
0
0

淡江大橋競圖 第 4 名:Fourth Prize:
代表廠商:亞新工程顧問股份有限公司 國籍:中華民國
共同投標廠商:COWI A/S 國籍:丹麥
Representative Tenderer: MAA Group Consulting Engineers Nationality: R.O.C.
Joint Tenderer: COWI A/S Nationality: Denmark

設計概念
Design Concepts

願景:國家門戶新地標 – 淡水夕照新風貌

跨 越天塹:藉由興築橋樑,人員物資得以跨越天然障礙,民眾及地區獲致連結;就此觀之,橋樑及相關基建設施對改善常民生活暨振興經濟發展著有裨益。具前瞻願景 決策者及規劃師對新北市 – 包含淡水區及八里區 – 整體發展業有擘劃;而位於淡水河口並與負盛名淡水夕照互相烘托映襯,淡江大橋必將成為北台灣最受矚目象徵性地標。

• 無分晝夜且尤其在落日餘暉氛圍中,獨特造型橋塔具有定義橋型外觀顯著地位;發想自鄰近十三行遺址所發掘先民遺物紡錘外型,進而將量體規模、比例、以及與週 邊環境諧和性等因素一併納入考量,並完整因應橋樑各類使用者不同需求而發展出本橋專屬橋塔外觀造型。藉由特殊反光材質貼飾,橋塔將映照夕陽溫潤光暈,吸引 遊人駐足置身於天然炫目光影美景中。

• 主梁外觀優美修長,意象上形似三條緞帶,無縫銜接兩端,且維繫主跨斜張橋與引橋間結構及視覺整體連續性;此點就本橋型方案而言事關緊要。將主梁分為三支大梁則其間隙容許陽光穿透,在橋下形成宜人且具日照採光開放空間。

• 日暮時分,橋體將藉由靈動照明藝術與西沈夕陽交相輝映,呈現晝夜交替時海天一色瑰麗景緻。
• 觀景平台在橋塔處與其他橋樑結構元件整合,從而吸引遊客將大橋本身視為一遊憩景點。雖係緣起自功能需求考量,本團隊發揮創意將必要設施轉化為遊憩資源。觀景平台內部將以呈現溫潤色澤材質加以裝修,除須呼應橋塔表面貼飾色彩外,其色澤選用與夕照光影變化相融合更為重要。

Vision: A New Landmark of Taiwan – A New Scenic View of Tamsui Sunset

Bridging the gap: Construction of bridges allows people and goods to cross over natural obstructions – connecting people and regions. In this way bridges and related infrastructure improves the daily life of people and provides a boost for economic development. Visionary decision makers and planners have conceived the masterplan for development of New Taipei city including the Tamsui and Bali area. Located at the Tamsui Estuary and framing the famous Tamsui sunset, Danjiang Bridge will become an iconic landmark for this amazing region in Northern Taiwan.

• The distinctive pylons define the overall appearance of the bridge both at day and night and during the fabulous sunset. Inspired by spindles found in the ruins of ancient Shisanhang indigenous people, the shape of the pylons is tailor-made in response to the particular requirements to functionality for bridge users taking scale, proportions and relationship with the surroundings into account. Provided with a special reflective gilding, the pylons capture the warm glow of the sunset and invite visitors to take part in the spectacular scenery.

• The deck is a slender, elegant line which has been designed to appear as three seamless ribbons from one end to the other maintaining structural and visual continuity between the cable stayed bridge and the approaches which is essential for the overall appreciation of the project. Separating the deck into three individual girders allows light to penetrate through the openings creating a pleasant, light space underneath.

• At dusk, carefully choreographed architectural lighting responds to the setting sun’s ever-changing illumination that connects the sea to the sky and day to night.

• Viewing platforms are integrated with the structural elements of the bridge at the pylons inviting visitors to adopt the bridge itself as a recreational area. Born out of a functional requirement the team has used its creativity to embrace a necessity and turn it into an asset. The interior of the viewing platforms will be clad in materials with a warm hue to accentuate the relationship with the pylon gilding and most importantly: With the Tamsui sunset.

服務團隊簡介
Team Profile

亞新工程顧問股份有限公司

亞 新集團創業於1975年,多年來的經營發展,已是亞洲地區居於領先地位的國際工程顧問公司。亞新集團為東亞及東南亞地區政府及私人企業提供包括基礎建設、 土地開發、建物結構、環境工程及資訊科技等綜合性國際化技術與管理的全方位專業服務。為了符合不同業主的各種需求,亞新集團全力整合所有資源,以期能為業 主提供最佳經濟性、效益性的解決方案。服務範圍包括工程項目的整體方案研擬、可行性研究、經濟效益評估及適法性分析、工程規劃及設計、營建管理等不同程度 面的執行。

目前,亞新集團有一千餘位具有不同專業領域的技術人員,各分公司依地理位置分佈於大中華地區( 北京、上海、香港、澳門、臺北),東南亞地區(曼谷、新加坡、仰光 ),藉著從事專業活動的溝通與互動,將這些地區緊密的結合創造一個共同體,建構分享一個完整的專業服務網絡。

MAA Group Consulting Engineers

Founded in 1975, MAA is a leading Asian engineering and consulting service provider in the East and Southeast Asian region focused in the areas of infrastructure, environment, buildings, land resources,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o meet the global needs of both public and private clients, MAA has a full range of engineering capabilities providing integrated solutions ranging from conceptual planning, general consultancy and engineering design to project management.

Today ,MAA has over 1000 employees with offices in Taipei, Hong Kong , Macau , Shanghai , Bejing , Bangkok , Singapore and Yangon , creating a close professional network in East & Southeast Asia.

COWI 簡介

在 過去的80年裡,COWI向前推進了橋樑設計的許多極限。這段時間裡,我們在世界各地設計了3000多座的橋樑 – 包括一些世界上最長的鋼索吊橋和斜張橋。今天,我們是橋樑工程的世界領導者。在久負盛名的ENR年度工程公司排名中, COWI於國際營收方面位居橋樑設計顧問的第一名。這是我們努力推動新技術的發展,以擴展橋樑設計之可能性極限所獲致的成果。奠基於創新的雄心,我們與客 戶緊密合作,一起建築世界一流的橋樑。我們的服務涵蓋了整個橋樑生命週期,包括最初的構想到運營階段、除役或修復等。COWI擁有完整的世界級橋樑工程專 業能力,隨時可執行世界上任何地方的最複雜計畫,並找到最佳的永續解決方案。

COWI A/S

For the past 80 years, COWI has pushed the boundaries of bridge design. In that time, we have designed more than 3,000 bridges worldwide including some of the world’s longest suspension and cable-stayed bridges. We remain a world leader in bridge engineering and were recently ranked no.1 among bridge-design consultants in terms of international revenue on the prestigious ENR Yearly Sourcebook listing. It is a position we have achieved by diligently pushing the development of new technologies to stretch the limits of what is possible. We are driven by innovation and by our ambition to work closely with our clients to deliver world-class bridges together. Our services cover the entire life cycle of a bridge, from the initial ideas to the operation phase, decommissioning or rehabilitation. With a full set of world-class competencies within bridge engineering, we are ready to take on the most complex projects anywhere in the world and to find the most sustainable solution.

亞新工程 - 淡江大橋競圖提案

亞新工程 – 淡江大橋競圖提案 01

亞新工程 - 淡江大橋競圖提案

亞新工程 – 淡江大橋競圖提案 02

亞新工程 - 淡江大橋競圖提案

亞新工程 – 淡江大橋競圖提案 03

亞新工程 - 淡江大橋競圖提案

亞新工程 – 淡江大橋競圖提案 04

亞新工程 - 淡江大橋競圖提案

亞新工程 – 淡江大橋競圖提案 05

亞新工程 - 淡江大橋競圖提案

亞新工程 – 淡江大橋競圖提案 06

艾奕康 AECOM Asia, 萬鼎工程 –淡江大橋競圖提案

$
0
0

淡江大橋競圖 第 3 名:Third Prize:
代表廠商:香港商艾奕康股份有限公司台灣分公司 國籍:美國
共同投標廠商:萬鼎工程服務股份有限公司 國籍:中華民國
Representative Tenderer: AECOM ASIA COMPANY LIMITED Nationality: U.S.A.
Joint Tenderer: Resources Engineering Services Inc. Nationality: R.O.C.

設計概念
Design Concepts

通透 是我們對河口文化地景最誠心的承諾
Transparency is the most sincere commitment we have for the culture and scenery along the river
這是最好的時代,希望的啟程,期許臺灣將有一座新的大橋,世界將有一座新的地標。淡江大橋的設計創作過程,重現了現代橋樑工程的發展軌跡,這項工作是由對環境的熱情與承諾來帶動,志在為淡水河兩岸的自然人文地景量身訂作一座世界一流的大跨度橋樑。
It is the best of times, it is the spring of hope. Taiwan will have a new bridge. The process of the design creation for Danjiang Bridge personifies the evolution of modern bridge engineering. The work is spurred on by burning enthusiasm and a staunch commitment to creating a world-class design which is best suited to the Danjiang environment.

通透 Transparency
大橋對淡水河口最好的致敬就是"透",力求使橋體更輕、更透,更極簡,以此融入淡水八里的文化地景之中,不管是晨曦或黃昏,遠看皆呈現海天三線的自然景緻。 “透" 是最重要的精神,它將貫穿所有的設計內涵,因為透所以獨特,因為獨特,所以是世界級大橋。
Transparency is the best salute to Tamsui River. The lighter, minimalist structure integrates itself into the cultural landscapes of Tamsui and Bali. No matter day and night,the optimized vertical alignments provide the maximum clarity for viewing Tamsui sunset and landscape in daylight. Transparency is the most important spirit throughout all design. It brings uniqueness to the bridge and makes the bridge a world-class one.

擁抱 Embrace
對 外傳達的意念 在思考整個大橋意義的過程裡,我們強烈感受到淡水八里未來因橋整合,將成為新河口城市的跨時代願景,兩岸在生活、休閒、產業、空間、交通等方面,將合為一 體,啟動新一輪成長動能,在這關鍵時刻,我們希望大橋能正面傳達這份共榮合作、樂觀、包容、擁抱彼此的新時代意義。
The image we want to deliver We are strongly aware of the integration of Tamsui & Bali will be transformed into a new marine city. All the aspects such as living, recreation, industry, open space, transportation will be closely linked together and initiate a new growth of the city. At this critical moment, we hope that the bridge will positively deliver the new era’s images of collaboration, optimism and embrace to the people.

和諧 Unity
大橋追求與文化、環境、視覺、結構、成本效益、施工、維護與鄰里回饋之間取最大公約數,以整合式設計在成本預算下,做最好的事。
We pursue a fully unified design to integrate the bridge structure with landscape, culture and environment as well as budget, construction and maintenance. Under the unified thinking, we will accomplish the best results within budget.

創新,獨特,純美 Innovation, Unique, and Pure Artistry
本橋採用先進的創新塔型,獨特的橋塔雕塑造型,多稜面外型的塔軸是橋樑,工學與藝術家精心設計的成果。經過深化發展後在視覺上更見纖薄,燈光及倒影交錯,創造出壯麗的景象,其獨特的設計是流線型和華麗的。大橋象徵著臺灣跨越時代的演變,是臺灣與世界連結的國際地標。
The bridge is truly outstanding and immediately distinguishable by the sculptural shape of it pylons. Multi-faceted faces are sculptured in the pylon shafts. This substantially enriches the visual slimness and creates a majestic interplay of light and shadow on the polygonal faces. The grand unified design is streamlined and magnificent. The bridge symbolizes the evolution of our heritage into our bright future. It is a timeless icon for Taiwan and for the whole world.

服務團隊簡介
Team Profile

AECOM

根 據美國《工程新聞記錄,ENR》,AECOM自2010年起連續4年榮獲年度世界500強設計公司總體排名第一,多項評比領先業界;除了專業技術之深耕 外,亦以誠信之工作品德為公司之重要核心價值,AECOM自2011至2015連續五年獲美國紐約國際智庫「道德界協會(The Ethisphere Institute)」,依據「企業公民與責任」、「公司治理」、「促進公共福祉創新」、「產業領導力」、「法律與聲譽紀錄」、「內控制度」及「企業倫理 計畫」等評選標準,所選為全世界最具道德企業之一;AECOM 為《財富》500 強公司之一,並於2015年獲評為全球最受讚賞企業。

AECOM

AECOM provides a blend of global reach, local knowledge, innovation and technical excellence in delivering customized and creative solutions that meet the needs of clients’ projects. AECOM is ranked as the #1 from 2010 as engineering design firm by revenue in Engineering News-Record magazine’s annual industry rankings, and has been recognized by Fortune magazine as a World’s Most Admired Company of 2015. AECOM’s Global Long Span Bridge team will handle the majority of the design under this project and AECOM Taiwan branch will provide local resources support. The team will ensure the design will meet all Client’s requirements as well as local ordinances. We will provide full team of registered professional staff s for implementation of this project.

RESI萬鼎工程服務股份有限公司

萬 鼎為國內首家同時具有工程顧問機構及甲等綜合營造業資格的公司;創立至今,以「提供業主最佳工程服務,樹立工程服務的典範」之經營理念,成功跨足於土木及 建築工程、電力、環工及軌道等工程領域,服務型態涵蓋工程規劃、設計顧問及結合設計與施工的統包服務,並多次獲得金質獎及工程師學會肯定,達成業主交付使 命的實績與口碑。

RESI

RESI is the first company in Taiwan obtaining both engineering consultancy and Grade A construction business licenses. 「Deliver the best and being the role model of the industry」 is always RESI’s company goal. RESI. has extensive experience in civil engineering, architect, E&M, environmental and railway engineering fields. RESI has good reputation and received several good medals from the Institution of Engineer in Taiwan.

香港商艾奕康 AECOM Asia - 淡江大橋競圖提案

香港商艾奕康 AECOM Asia – 淡江大橋競圖提案 01

香港商艾奕康 AECOM Asia - 淡江大橋競圖提案

香港商艾奕康 AECOM Asia – 淡江大橋競圖提案 02

香港商艾奕康 AECOM Asia - 淡江大橋競圖提案

香港商艾奕康 AECOM Asia – 淡江大橋競圖提案 03

香港商艾奕康 AECOM Asia - 淡江大橋競圖提案

香港商艾奕康 AECOM Asia – 淡江大橋競圖提案 04

香港商艾奕康 AECOM Asia - 淡江大橋競圖提案

香港商艾奕康 AECOM Asia – 淡江大橋競圖提案 05

香港商艾奕康 AECOM Asia - 淡江大橋競圖提案

香港商艾奕康 AECOM Asia – 淡江大橋競圖提案 06

台灣世曦工程顧問, NIPPON ENGINEERING CONSULTANTS –淡江大橋競圖提案

$
0
0

淡江大橋競圖第 2 名:Second Prize:
代表廠商:台灣世曦工程顧問股份有限公司 國籍:中華民國
共同投標廠商:NIPPON ENGINEERING CONSULTANTS CO., LTD. 國籍:日本
Representative Tenderer: CECI Engineering Consultants, Inc., Taiwan Nationality: R.O.C.
Joint Tenderer: NIPPON ENGINEERING CONSULTANTS CO., LTD. Nationality: Japan

設計概念
Design Concepts

主橋設計意涵
諧和融入廣闊開展河口與山巒遠景天際線所構築的豐沛自然景觀,串聯橋址及兩岸的過去、現在與未來,設定「延伸─共存─連接」作為概念關鍵詞;橋型具雄偉尺度而能展現開展大器形態之門戶意象,並與橋址自然景觀相稱。

形態設計
˙夕照在淡逝的神祕光影中,讓人內心不禁興起今日平安度過的寧靜落實感,同時祈求明日亦能平安順遂的思緒與感動。因此,本團隊以「平安、寧靜」來呈現對於「夕陽景觀」的設計概念。
˙在實際橋樑形態與各組成要素部分,以「包容大器、輕盈通透、優雅璞真、光影律動」之具體關鍵詞為理念,進行了設計的檢討作業。

˙將在地文化特色融入橋樑構造細節。
Connotation of Main Bridge
The bridge merges with the rich natural landscape which consists of wide estuary and the skyline of distant mountains. On the other hand, considering the past, the present and the future prospect, the concept keywords of 「EXTENSION – SYMBIOSIS – CONNECTION」 has been set for the project. From these factors, we think bridge type of 「magnificent」 and 「gentle」 is desirable.
Basic Concept of Bridge Shape Design
Sunset is a mysterious moment of the day. Seeing the fading light and shadow, one has a feeling of relief, sense of peace, and the expectation for a tranquil tomorrow. This contemplation brings us the keywords 「 serene and tranquil 「 for our design concept of a bridge against the setting sun.
˙For the overall bridge configuration and respective parts, keywords 「unconstrained, transparent, sincerity, and the light and shadow」 are adopted for examination of our design work.
˙The structure details of the bridge will merge with the local culture.

服務團隊簡介
Team Profile

台灣世曦工程顧問股份有限公司

輝煌歷史為經濟發展奠定基礎
台灣世曦工程顧問股份有限公司成立於2007年,由財團法人中華顧問工程司依工程技術顧問公司管理條例規定轉投資設立,並承繼中華顧問工程司自1969年創立以來的工程技術顧問業務及業績。
台 灣世曦傳承中華顧問工程司的優良技術與經驗,從最大宗的公路、橋樑工程技術,擴及到鐵路、機場、港埠、交通控制、捷運、環境工程、科技廠房、建築、都市計 畫、土地開發等領域,提供多面向的整合服務,歷年建設成果遍及台灣各個角落,帶動並見證了台灣整體建設與經濟發展的突飛猛進。現在台灣世曦秉持「研發創 新、服務卓越、永續經營、正直誠信」的信念,繼續引領台灣工程朝優質化與人性化的願景發展。

CECI Engineering Consultants, Inc.

Splendid History
CECI Engineering Consultants, Inc., Taiwan (hereafter referred to as CECI) was established in 2007 as a reinvested enterprise of China Engineering Consultants, Inc. (founded in 1969) under the 「Act Governing the Administration of Professional Engineering Consulting Firms」 and carries on the consultation business and achievements of its predecessor.
Over the years, with accumulated techniques and experience, CECI continues to grow from its basic engineering services on highway and bridge engineering to virtually all aspects of the engineering spectrum in order to provide more diverse and integrated services. CECI’s achievements can now be found in areas such as railways, airports, harbors, traffic control, rapid transit (metro),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technology plants, architecture, urban planning and land development throughout Taiwan. Through these contributions CECI is both driving and bearing witness to Taiwan’s remarkable pace of development and economic growth. Today, with the motto of “Creativity, Excellence, Conservation and Integrity" , CECI is setting new benchmarks for high quality and user friendly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in Taiwan.

大日本工程顧問公司

大 日本工程顧問公司(以下簡稱NE)於1963年創立,為一獨立顧問公司。50多年來NE已於日本享譽盛名,特別是在橋樑工程領域。NE的傲人業績包括世界 最長跨徑吊橋‐明石海峽大橋,以及許多長大跨徑之吊橋、斜張橋及拱橋。透過努力不懈致力於安全且高效率的橋樑設計,NE已成功地提升了日本橋樑技術。
現 在NE公司擁有豐富的經驗及先進的技術,超過500名專業技術團隊隨時可提供優質的服務。範圍包括各種地質調查、可行性研究、工程設計、施工監造及管理等 等。NE於2011~2014年在結構工程方面之業績更高居全日本第一。NE理解景觀美學與環境認知,致力於創造與環境融合之結構物,以及先進技術之分析 與設計,因此促進了日本的美麗景觀。NE的力量已由無數的獎項所表彰,有得到來自日本土木學會及景觀委員會頒發的創新及優美結構設計獎。NE持續提供全面 的顧問服務,日本國內業主包括國土交通省、地方政府及民營化日本道路公團等等,以及海外客戶。自1974年海外事業部創立以來,NE已將工程服務拓展到亞 洲國家。由NE設計並監造的河內Nhat Tan大橋,又稱為日越友好橋,為一座長1500公尺之連續斜張橋,已於2015年1月通車。

為了提供更好的服務,NE在業主所在的大城市設立了代表辦公室。目前NE總部在東京,在日本國內設立6分社,9個辦事處,國內外共34個事務所及營業所。

NIPPON ENGINEERING CONSULTANTS CO., LTD.

Nippon Engineering Consultants Co., Ltd. (hereafter referred to as NE) is an independent consulting firm founded in 1963. With a history of over 50 years, NE have a high reputation in Japan especially in the field of bridges. NE has experienced design of the Akasi Kaikyo Bridge as the world longest suspension bridge and a variety of other long span bridges including suspension bridges, cable‐stayed bridges, and arch bridges. Through its untiring efforts in pursing safe and cost‐efficient bridges, NE has contributed to 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structural technologies in Japan.
Today, fortified by an accumulated experience, modern technology and a permanent staff over 500 professional and support personnel, NE is always ready to provide its competent services. Its range of services includes reconnaissance, various field investigation, preinvestment study, engineering design, construction supervision and management.
NE has been pursuing realization of aesthetically beautiful and environment‐conscious structures as well as technically‐advanced analysis and design, which contribute to the beautiful landscape in Japan. The strength of NE is exhibited in numerous design awards for innovative and elegant structural designs received from the Japan Society of Civil Engineers (JSCE) and aesthetic committees.
NE has provided comprehensive consultation services to domestic clients including the Ministry of Land, Infrastructure and Transport, Local Governments, privatized Japan Highway Public Corporation, etc., as well as overseas clients. Since the Overseas Department established in 1974, NE has expanded the engineering services especially to Asian countries. The Nhat Tan Bridge, Japan‐Vietnam Friendship Bridge in Hanoi, a cable‐stayed bridge of 1,500m whose design and construction supervision were implemented by NE, opened in January, 2015.
In order to provide services attending to clients with scrupulous care, NE has established its branch offices and representative offices in major towns where offices of the clients are located. NE currently has a head office in Tokyo, six (6) domestic branch offices, nine (9) subbranch offices and thirty four (34) domestic and overseas representative offices.

台灣世曦工程顧問 - 淡江大橋競圖提案

台灣世曦工程顧問 – 淡江大橋競圖提案 01

台灣世曦工程顧問 - 淡江大橋競圖提案

台灣世曦工程顧問 – 淡江大橋競圖提案 02

台灣世曦工程顧問 - 淡江大橋競圖提案

台灣世曦工程顧問 – 淡江大橋競圖提案 03

台灣世曦工程顧問 - 淡江大橋競圖提案

台灣世曦工程顧問 – 淡江大橋競圖提案 04

台灣世曦工程顧問 - 淡江大橋競圖提案

台灣世曦工程顧問 – 淡江大橋競圖提案 05

台灣世曦工程顧問 - 淡江大橋競圖提案

台灣世曦工程顧問 – 淡江大橋競圖提案 06

台灣世曦工程顧問 - 淡江大橋競圖提案

台灣世曦工程顧問 – 淡江大橋競圖提案 07

台灣世曦工程顧問 - 淡江大橋競圖提案

台灣世曦工程顧問 – 淡江大橋競圖提案 08

台灣世曦工程顧問 - 淡江大橋競圖提案

台灣世曦工程顧問 – 淡江大橋競圖提案 09

台灣世曦工程顧問 - 淡江大橋競圖提案

台灣世曦工程顧問 – 淡江大橋競圖提案 10

台灣世曦工程顧問 - 淡江大橋競圖提案

台灣世曦工程顧問 – 淡江大橋競圖提案 11

台灣世曦工程顧問 - 淡江大橋競圖提案

台灣世曦工程顧問 – 淡江大橋競圖提案 12

台灣世曦工程顧問 - 淡江大橋競圖提案

台灣世曦工程顧問 – 淡江大橋競圖提案 13

台灣世曦工程顧問 - 淡江大橋競圖提案

台灣世曦工程顧問 – 淡江大橋競圖提案 14

台灣世曦工程顧問 - 淡江大橋競圖提案

台灣世曦工程顧問 – 淡江大橋競圖提案 15

中興工程顧問, Leonhardt , Zaha Hadid Architects –淡江大橋競圖提案

$
0
0

淡江大橋競圖第 1 名:First Prize:
代表廠商:中興工程顧問股份有限公司 國籍:中華民國
共同投標廠商:Leonhardt Andrä und Partner Beratende Ingenieure VBI AG 國籍:德國
計畫團隊:扎哈-哈迪德建築師事務所 國籍:英國

Representative Tenderer: Sinotech Engineering Consultants, Ltd. Nationality: R.O.C.
Joint Tenderer: Leonhardt Andrä und Partner Beratende Ingenieure VBI AG Nationality: Germany
Project Team: Zaha Hadid Architects Nationality: United Kingdom

創意橋型及內涵

淡江大橋:寧靜的舞者
單塔造型與淡水夕陽及觀音山互相眺望
建築藝術與地區文化精神緊密結合
全世界最長跨度之單塔不對稱斜張橋

Creative Bridge Profile and Connotation
Danjiang Bridge—The serene dancer
Single Tower in Harmony with the Sunset View and Mt. Guanyin
Blending Architectural Art into the Spirit of Regional Culture
The World’s Longest Single Tower Asymmetrical Cable-Stayed Bridge

在地文化和設計連結
Connection between local culture and design
單一橋塔位置:從老街及重要景點均有清晰的日落景緻、從漁人碼頭回望觀音山清晰的山形
Positioning of the single mast: clear view of the sunset from Old Street and other key locations and unobstructed view of Mount Guanyin from Fishermen Village
與在地社區融合:景觀和燈光
Integration of local communities: landscape and lighting
觀景平台:在白天給行人和單車騎士提供休憩的場所、在傍晚欣賞日落景緻的絕佳場所
Viewing platform: a resting place for cyclists and pedestrians during the day and a prime location to admire the sunset at dusk.

主橋段橋型
Main Bridge Profile

設計深化-悄值夜色,靜謐起舞
Development of the design: The Serene Dancer of the Night
淡 水河口一帶獨特的自然與城市環境,雖歷經歲月變遷,卻未曾改變其容顏:每當夕陽西下,人們往往聚集在此,眺望著那一輪紅彤彤的夕陽映紅了半邊天,並最終消 失在台灣海峽的天際線上。日出日落,這瞬息萬變的世界中,總有值得我們所珍視的。秉持這一初衷,我們的設計注重優化橋體對周邊景觀所可能產生的視覺遮擋影 響,同時致力於充分發揮此橋樑的功用:為到訪的國內外旅客及其周邊居民欣賞淡水河口的廣闊及其自然風光的壯美,提供了一道嶄新且絕佳的賞景露台。

The Tamsui Estuary is an exceptionally natural and urban setting that deserves the utmost light touch: the view is one of exceptional beauty where people congregate to admire the sun setting into the Taiwan Strait. For this reason, our design has focused on minimizing the visual impact of the bridge as much as possible, as well as making the most of the bridge as a new balcony where neighbors and domestic, foreign visitors can enjoying the expanse of the estuary and its natural beauty.

觀景平台

橋面上設有一道寬約三公尺,長七十公尺的觀景平台;在此平台上,無論是眺望淡水河口, 還是欣賞北邊夕陽西下的壯美景觀,亦或是南邊的城市風貌,可謂一覽無遺。

該觀景台的設計繼承了淡江大橋精妙的設計語言,其妙處在於它的簡約實用,作為橋面人行道和自行車道的延展,其寬度可達三公尺,並向兩端逐漸遞減,最終與邊緣匯合;其間設有現代風格家具、長凳和低照度間接照明燈具。

Viewing platform

By incorporating a 3 meter deep, 70 m long viewing platform to the deck, our bridge will offer an unprecedented clear view on the estuary and the sunset on the north side, and the cityscape on the south side.
In keeping with the subtle design of the bridge, the platform consists in a simple enlargement of the pedestrian and bicycle lane of the bridge’s deck, which reaches 3 meters at its widest, tapers to zero at the edges and includes urban furniture, benches and low level indirect lighting.

照明方案

在建築照明研究中,我們同樣遵循上述簡約精妙這一設計原則,充分考慮到橋體外觀在日落、黃昏和夜間這三個不同時段與周邊環境的呼應性。 我們設想在日落,黃昏和夜間三種場景下建築照明與環境的貼切性。

夕陽西下時,橋塔沐浴著溫暖的琥珀色光澤,呈現出細微的色彩漸變效果:橋塔與橋面交界處略顯明亮,而隨著橋塔逐漸向上延伸,其頂部將漸漸淡出,彷彿消失在夜色中,恰如夕陽的光芒緩緩消失在天際一般。

黃昏時分,橋面中央部分的底側被建築照明所點亮,整個橋體在水平方向上流暢的造型,優雅地倒映在水面。

夜間,橋塔和橋面底側將被照亮;燈柱沐浴在柔光中,且在頂部形成光暈;整座橋樑呈現出妙趣橫生的書法效果,瞬間便可在人們的腦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彰顯出一座地標性建築所具有的魅力。

Lighting Scenarios

Lighting has also been studied in such a way that the bridge’s appearance at sunset, twilight and night constantly responds to the environment surrounding it. Our design envisaged three scenarios: sunset, dusk and night.

At sunset, the mast will be flushed with warm amber-coloured light in such a way as to achieve a delicate gradient: the area of the mast intersecting the deck will appear brighter and the top of the mast will appear as if fading out in the darkness of the night, much the same as the glow of the setting sun fades into the darkness of the sky at sunset.

At dusk, the central portion of the deck’s underside will lit up in such a way as to reflect on the water, gracefully duplicating the bridge’s horizontal lines. At night, the bridge’s mast and underside of the deck will be illuminated; the lighting posts will be flushed with light and glow at the top: the bridge will acquire a subtle calligraphic quality that will, in time, engrave it in people’s mind and transform it into a local landmark.

服務團隊簡介
Team Profile

中興工程顧問公司

中興公司於1993年1月在台北市登記設立
截至今日,中興已完成國內建設工程技術服務四千五百餘件
中興公司迄今已成功完成海外工程服務逾二百四十餘件。
中興公司獲得ISO 9001 品質管理體系認證
經世界銀行(WB)與亞洲開發銀行(ADB)核准登記
Sinotech Engineering Consultants,Ltd, R.O.C.
Sinotech was established in January 1993.
Up to date, we have successfully completed more than 4,500 domestic assignments.
Sinotech has successfully completed some 240 overseas assignments and international certificate of the ISO 9001 Quality Management System.
Registered with the International Bank for Re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World Bank, WB) and the Asian Development Bank (ADB) as an independent consulting firm.

德商理安工程顧問公司
Dr.-Ing. Fritz Leonhardt顧問公司最早成立於1939年
LAP在德國及瑞士的多個城市建立了公司分部。
獲得過的獎項:
Ingenieurpreis des Deutschen Stahlbaus
James B Recchie Design Award
ASHE Central Ohio Section –Outstanding Highway Project Award– Peer’s Choice Award
Project of the Year Award ASHE
Outstanding Achievement Award ACEC
National Recognition Award ACEC
Leonhardt, Andrä und Partner
Set up of the consultancy Dr.-Ing. Fritz Leonhardt in Munich in1939.
LAP established branch offices at different locations in Germany and in Switzerland.
Structural Award Category Highway or Railway Bridge Structures
Ingenieurpreis des Deutschen Stahlbaus
James B Recchie Design Award
ASHE Central Ohio Section –Outstanding Highway Project Award– Peer’s Choice Award
Project of the Year Award ASHE
Outstanding Achievement Award ACEC
National Recognition Award ACEC

Zaha Hadid Architects Ltd, U.K.

Zaha Hadid建築事務所總部位於英國倫敦,並在世界各地設有辦公室,其中包括中國北京、上海、廣州和香港等地,以支持計畫開展。
精彩作品分別於2006年在紐約索羅門•古根漢博物館和2007年倫敦設計博物館展出。
2004 普立茲克建築獎
RIBA Stirling Prize: MAXXI, National Museum of XXI Century Arts, Rome, Italy
RIBA Stirling Prize 2011: Evelyn Grace Academy
Zaha Hadid Architects Ltd, U.K.
The practice runs the majority of projects from the main office in London, with branches around the world – including Beijing, Shanghai, Guangzhou and Hong Kong in China – to support projects in progress.
Zaha Hadid’s work of the past 30 years was the subject of critically-acclaimed exhibitions at New York’s Solomon R. Guggenheim Museum in 2006 and London’s Design Museum in 2007
2004 Pritzker Architecture Prize
RIBA Stirling Prize: MAXXI, National Museum of XXI Century Arts, Rome, Italy
RIBA Stirling Prize 2011: Evelyn Grace Academy

中興工程顧問 - 淡江大橋競圖提案

中興工程顧問 – 淡江大橋競圖提案 01

中興工程顧問 - 淡江大橋競圖提案

中興工程顧問 – 淡江大橋競圖提案 02

中興工程顧問 - 淡江大橋競圖提案

中興工程顧問 – 淡江大橋競圖提案 03

中興工程顧問 - 淡江大橋競圖提案

中興工程顧問 – 淡江大橋競圖提案 04

中興工程顧問 - 淡江大橋競圖提案

中興工程顧問 – 淡江大橋競圖提案 05

中興工程顧問 - 淡江大橋競圖提案

中興工程顧問 – 淡江大橋競圖提案 06

中興工程顧問 - 淡江大橋競圖提案

中興工程顧問 – 淡江大橋競圖提案 07

中興工程顧問 - 淡江大橋競圖提案

中興工程顧問 – 淡江大橋競圖提案 08

中興工程顧問 - 淡江大橋競圖提案

中興工程顧問 – 淡江大橋競圖提案 09

中興工程顧問 - 淡江大橋競圖提案

中興工程顧問 – 淡江大橋競圖提案 10

交通大學跨領域設計科學研究中心《臺灣再製-常民構築》 代表參加「第15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臺灣館」

$
0
0

文化部所屬國立臺灣美術館主辦「第15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臺灣館」之徵選,共有11個團隊參與競逐,於今(104)年9月11日經由逐一簡報的複審程序 後,由曾成德及國立交通大學跨領域設計科學研究中心 (Transdisciplinary Design Innovation Shop,簡稱TDIS)之提案《臺灣再製–常民構築》獲選參展。

「第15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臺灣館」評審團委員為郭肇立、吳光庭、劉育東、張基義、黃健敏、王嘉驥及李俊賢。評審認為交大TDIS團隊精確回應本屆威尼斯大會主題,同時也仔細周到的掌握了臺灣建築現象,展覽內容具高度創意 發揮,亦可謂建築次文化的展現,因此選出此項提案代表臺灣館。

呼應第15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大會主題<Reporting from the Front>(前線報導),企圖將建築作為一種組構行動,國立交通大學TDIS團隊的提案《臺灣再製–常民構築》希望透過建築展覽的行動策劃,發出 常民建築的聲音,不以1%的單一明星建築師的作品作為台灣建築的代表,而是重新審視99%的常民構築。透過對台灣民眾的徵件,反應常民日常生活的現況、想 像以及對在地環境的關懷。展現臺灣建築在日本、歐美主流之外,樂觀、勇敢地以靈活和圓融抗拒建築的沉重,透過無數次的、常民的行動方案開始改變建築、環境 與生活。

在《臺灣再製–常民構築》的主題下,展覽內容涵蓋五大議題:明日製造、材料世代、自力營造、常識實踐、臨時永久。概念上將以五金 行做引,帶入臺灣常民構築的集體記憶。透過具有寰宇性、普同性的材料、工具理解臺灣建築的狀態,論述臺灣建築生產鏈與使用者關係的轉換。在材料的利用與再 製主軸下,探討材料如何創造人跟人之間的連結,以及因時空差異帶來使用上的變革,並透過解析建築生產的過程,尋找當代建築的可能性。

交通大學「跨領域設計科學研究中心」於2015年成立,緣起於交大師生組成的跨領域設計團隊UNICODE參與2014年歐洲盃十項全能能源屋競賽 (Solar Decathlon Europe 2014),以「蘭花屋」(Orchid House)作為臺灣永續建築之核心概念,以臺灣製造的精神,全程材料研究、系統開發、設計整合、自力建造,以及將完成的建築作為一個展覽與社會交流。曾獲2014年歐洲盃太陽能十項全能綠建築競賽(Solar Decathlon Europe 2014)都市設計第一名、創新第二名、能源效率第三名、公眾票選第三名等多項大獎肯定。本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臺灣館提案,TDIS團隊不僅重新論述生產、設計、空間、生活、文化,更重新論述使用者、製造商、建築師間的權力結構改變,預計持續透過各種建材的開發、設計研究,連結建築生產過程中的各種角色。透過學校教育、社會教育的推廣,讓本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成為一個臺灣建築種子,使更多的常民參與行動及論述,持續建立臺灣常民構築的獨特論述。

國立台灣美術館主辦「第15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臺灣館」之徵選,預計於2016年5月至11月於威尼斯普里奇歐尼宮展出。本屆臺灣館代表團隊,經初審及複審程序後,評選結果如下:

正取之提案人/提案團隊:曾成德/國立交通大學跨領域設計科學研究中心。計畫名稱:《台灣再製–常民構築》。
備取第一之提案人/提案團隊:曾柏庭/曾永信建築師事務所。計畫名稱:《社會‧協定中的居所》。
備取第二之提案人/提案團隊:林聖峰/嶼山工房。計畫名稱:《島嶼素景》。

「第15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將於2016年5月至11月舉行,屆時臺灣館於威尼斯舉行開幕及展場詳情,請上國美館網站source

圖檔

交通大學跨領域設計科學研究中心《臺灣再製-常民構築》 代表參加第15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臺灣館

緊湊城市躍升之路 都市設計研討會 2015年10月7日在新北市立圖書館

$
0
0

永續發展是都市設計的主旋律?還能提煉當地特色,創造新的都市自明性是真的嗎?架構在「三環三線」交通網的新北市閃耀五星計畫重大土地開發案,將在舊有都市環境紋理中提供新的發展用地,為新北市都市風貌難得絕佳的改變機遇。

本案研討會將邀請四家國際環境規劃公司共聚一堂,分享結合都市計畫、交通發展、都市微氣候與地方特徵帶來對都市設計的完整認識,以「緊湊城市躍升之路」為題,暢談規劃出都市設計、人與土地的美好關係。

日期:2015年10月7日
時間:09:00~16:20
地點:新北市立圖書館(新總館) 3樓 演講廳
地點:新北市板橋區貴興路139號
交通:捷運板南線(藍線)至亞東醫院站三號出口步行約五分鐘
開車:可停放圖書館下停車場(收費每小時30元)
報名網站:http://goo.gl/forms/pQTcDxd4Bx
報名時間 :2015年10月6日 中午12:00截止
參加對象:建築、景觀、都市計畫、環境、空間規劃、相關學術單位及公司、一般民眾
(本活動已申請公共工程委員會技師積分、建築師積分、公務人員學習時數,敬請踴躍報名參加)
參加費用 :免費
聯絡人:(02)2960-3456 Ext.7207 許鈞翔先生
E-mail:Ieu-dpt@sinotech.com.tw
主辦單位:新北市政府城鄉發展局
協辦單位:中興工程顧問股份有限公司

時間+議程+內容

09:00-09:30 報到
09:30-09:45 開幕 開幕式致詞:邱敬斌 / 新北市政府城鄉發展局局長
09:45-10:00 研討會開場 主題: 緊湊城市躍升之路

10:00-10:20 座談會
主持人:邱敬斌 / 新北市政府城鄉發展局局長
與談來賓:鄭世有總監、李立人總監、溫子先董事、蘇美婷建築師

10:20-10:30 休息
10:30-11:30 專題演講(一)
主講人:鄭世有 / ARUP 東亞區永續建築總監
講題:藉環境規劃與工程設計落實理想中的低碳城市

11:30-13:00 午餐

13:00-14:00
專題演講(二)
主講人:李立人 / AECOM副總裁、亞洲區規劃設計總監
講題:都市再生:都市改變與演變的觸媒

14:00-14:10休息

14:10-15:10 專題演講(三)
主講人:溫子先 / Aedas 全球董事
講題:無中生有

15:20-16:20 專題演講(四)
主講人:龔誠山 / 中興工程顧問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
講題:淡江大橋的力與美

16:20會議結束

緊湊城市躍升之路 都市設計研討會

緊湊城市躍升之路 都市設計研討會 2015年10月7日在新北市立圖書館 01

緊湊城市躍升之路 都市設計研討會

緊湊城市躍升之路 都市設計研討會 2015年10月7日在新北市立圖書館 02

緊湊城市躍升之路 都市設計研討會

緊湊城市躍升之路 都市設計研討會 2015年10月7日在新北市立圖書館 03

2015年Park(ing) Day在台中 停車格轉化為對都市空間的想法

$
0
0

為了增加市民對於公共生活與公共空間的參與,「開務聯合建築師事務所」、「艾波學院」、及許多台中在地關注城市生活及空間議題的朋友們, 2015年9月18日週五下午,在西屯區的惠來公園、西區的市民廣場 (中興路側)、審計新村、及台中文學館等處,一起以街頭裝置,響應全球Park(ing) Day的活動。

Park(ing) Day是一個世界性活動,在每年9月的第3個星期五,以一天為期,將停車格 (parking) 轉化為公園 (park)或其他城市創意的發聲站,透過公共藝術或是一種設計體驗的方式,提出一種改善公共空間的策略、或者傳達一種對應城市生活、空間環境、及公共領 域議題的想法。

該活動特殊之處,是在短短的時間內,讓停車格快閃變身成各種對城市不同想法的創意設計或實驗活動,讓參與民眾透過一個暫時 且多變靈活的體驗,挖掘更多的城市可能,以及對於未來城市的想像。這個活動最早由美國的一個藝術設計工作室Rebar Group, Inc發起,自2005年,透過網路及文字傳播,已經受到全世界大量的響應。目前已經有超過160個城市、1000個有趣的裝置在街頭發生。而也透過這樣 的一日想像與行動,停車格成為市民情感與觀念的交換場所,也是一種公共生活、娛樂,及藝術的具體表現。

繼去年在惠中路的 Park(ing) Day初體驗,今年是台灣、也是台中第2次加入這個全球性的街頭出擊。本次共有30多組展區附近周邊店家、團隊組織、住戶、學生、未來即將進駐審計新村的 創業團隊等自發性的參與。有些停車格改裝主題以「城市農園」、「農業策展」、「派派蔬果」為名、回應城市對於健康生活及安全食材的需求。有些主題透過「大 型玩具車」、「奇幻世界拼圖」、「幼童繪本分享」等,以兒童為訴求對象,希望建立一個孩子可以快樂長大的美麗世界。還有些參與者,以精湛的音樂演奏與舞蹈 表演,希望喚起大家對於土地、生活、還有面對自己的感受;有參展者帶著長期被忽略的郵筒一起上街,希望能喚起大眾對於手寫信件及郵寄的記憶;有參展者將對 於流浪動物的關注轉成了街頭的體驗;還有參展者將滑板、戲水池帶上街頭。希望可以邀請大家一起來運動。

活動期間,許多小朋友與佈展單位一起玩得開心。路上參與的民眾也反映,很難得可以在馬路上隨意的溜滑板,溜累了還可以自在的在路邊慵懶的躺在沙發上休息野餐!還有民眾反映,透過這樣的活動,街頭感覺很有活力!!!

明年9月的第三個星期五,Park(ing) Day 依舊會在全世界各地精彩開花。屆時還是邀請各位市民朋友一起上街玩創意。

2015年Park(ing) Day

2015年Park(ing) Day 01 市民廣場展區【農業策展】

2015年Park(ing) Day

2015年Park(ing) Day 02 市民廣場展區【百里城市】

2015年Park(ing) Day

2015年Park(ing) Day 03 市民廣場展區【百里城市】

2015年Park(ing) Day

2015年Park(ing) Day 04 市民廣場展區【Farmally農友同盟】

2015年Park(ing) Day

2015年Park(ing) Day 05 市民廣場展區【城市單車-VALEN urban lifestyle】

2015年Park(ing) Day

2015年Park(ing) Day 06 市民廣場展區【青銀見學】

2015年Park(ing) Day

2015年Park(ing) Day 07 市民廣場展區【勁與靜的對話 「_擊勁喚於心,百草靜養於身。」】

2015年Park(ing) Day

2015年Park(ing) Day 08 台中文學館展區【佔空間】

2015年Park(ing) Day

2015年Park(ing) Day 09 台中文學館展區【佔空間】

2015年Park(ing) Day

2015年Park(ing) Day 10 台中文學館展區【佔空間】

2015年Park(ing) Day

2015年Park(ing) Day 11 台中文學館展區【佔空間】

2015年Park(ing) Day

2015年Park(ing) Day 12 惠來公園展區【城市車站】

2015年Park(ing) Day

2015年Park(ing) Day 13 惠來公園展區【郵筒面面觀】

2015年Park(ing) Day

2015年Park(ing) Day 14 惠來公園展區【郵筒面面觀】2

2015年Park(ing) Day

2015年Park(ing) Day 15 惠來公園展區【大型玩具車】

2015年Park(ing) Day

2015年Park(ing) Day 16 惠來公園展區【Urban Agriculture 都市農園】

2015年Park(ing) Day

2015年Park(ing) Day 17 惠來公園展區【Urban Agriculture 都市農園】

2015年Park(ing) Day

2015年Park(ing) Day 18 惠來公園展區【Ghost bikes】

2015年Park(ing) Day

2015年Park(ing) Day 19 惠來公園展區【不插電音樂任意現】

2015年Park(ing) Day

2015年Park(ing) Day 20 惠來公園展區【正負2度C】

2015年Park(ing) Day

2015年Park(ing) Day 21 惠來公園展區【UP】

2015年Park(ing) Day

2015年Park(ing) Day 22 惠來公園展區【幼童繪本分享】

2015年Park(ing) Day

2015年Park(ing) Day 23 惠來公園展區【來運動吧!】

2015年Park(ing) Day

2015年Park(ing) Day 24 惠來公園展區【 City Link without roads 】

2015年Park(ing) Day

2015年Park(ing) Day 25 惠來公園展區【Find yourself by actives】

2015年Park(ing) Day

2015年Park(ing) Day 26 審計新村展區【友愛兔攝影展】

2015年Park(ing) Day

2015年Park(ing) Day 27 審計新村展區【友愛兔攝影展】

2015年Park(ing) Day

2015年Park(ing) Day 28 審計新村展區【OneLife 玩生活】

2015年Park(ing) Day

2015年Park(ing) Day 29 審計新村展區【種一棵汽車】

2015年Park(ing) Day

2015年Park(ing) Day 30 審計新村展區【有趣路名】

2015年Park(ing) Day

2015年Park(ing) Day 31 審計新村展區

2015年Park(ing) Day

2015年Park(ing) Day 32 審計新村展區【百合王子 龍古.扎 Runguh Tza】

2015年Park(ing) Day

2015年Park(ing) Day 33 審計新村展區【百合王子 龍古.扎 Runguh Tza】

源計劃建築師事務所 O-office Architects 在混凝土筒倉頂的辦公空間

$
0
0

「原創元素時尚創意設計產業園」前身是建於1934年的廣州啤酒廠,佔地面積約5.5萬平方米,廠區現有建築面積約6萬平方米,周遭五百米範圍內常居人口 數量達八萬以上,一公里內人口數量達到20萬人以上,引進大量國外行業知名機構及國外頂尖時尚設計師進駐,設有國際時尚設計孵化區、文化藝術辦公區、時尚 發佈展示區、近代輕工業博物館等相關空間。

源計劃建築師事務所從2012年起進駐「原創元素時尚創意設計產業園」,將廣州啤酒廠建於廿世紀六十年代的麥倉建築頂層改造為其辦公空間,具有歷史意義高達38米的工廠建築座落珠江支流增埗河南岸,與對岸的高層住宅社區形成有趣的城市景觀對比。 原麥倉頂層空間曾為讓小麥顆粒注入12個圓柱形的混凝土筒倉的運輸空間,地面滿佈方形孔洞。筒倉群上部的空間通過一個橋型建築與垂直運輸塔相連。

源計劃建築師事務所在混凝土筒倉頂的辦公空間

DSC07823 – 源計劃建築師事務所在混凝土筒倉頂的辦公空間

筒倉群上方40米長的主空間被改造為事務所的辦公空間,設計團隊利用空間兩側外牆開鑿的落地窗使筒倉頂靠外的半圓空間成為工作室的空中露台,工作台設置在靠增埗河景一側的外牆邊,這一側地面的四個孔洞中填充了不鏽鋼樹池,種植了四棵黃皮樹;靠城市一側的落地窗上方設置了建築材料樣板庫夾層,由5個木質功能匣 支撐,功能匣之間地面的空洞則覆蓋透明的玻璃茶几,讓筒倉的內部空間能被觀賞。

在垂直運輸塔一端的入口處設計團隊設置了一個小型吧台,吧台上方為休息和內部會議夾層,事務所的員工都是在這邊用餐、吃便當;由入口經過酒吧區便到達橋型建築,或稱橋廳,設計團隊在這裡建造了一張稍微超尺度的大 理石會議展示桌,這裡是正式的會議或者匯報展示的進行場所,橋廳和設計工作廳之間安裝了兩扇巨大的摺疊轉軸門,使兩個空間可分可合;當轉軸門關閉時,橋廳 和吧台區域便可以方便地連為一體作小型講座、展覽或者酒會場所之用。

源計劃建築師事務所在混凝土筒倉頂的辦公空間

源計劃建築師事務所 O-office Architects – 混凝土筒倉頂的工作室 – Photo 12(Photographs by Likyfoto)

源計劃建築師事務所把整個建築室內的牆身和天花原有的白色抹灰全部剷除,暴露出最早的紅磚牆體和混凝土框架及頂板。而新介入的建造材料僅有鋼材、原木和玻璃,以展現在原場地的工業遺址上構建新的文化創新機制的意圖。

整體設計充分保留了原有麥倉建築的特徵,置入新的功能與構件,強化舊有的形式語言。寬敞的頂層空間成為主要設計大廳。朝向城市一側設置夾層,受壓迫的空間流 向靠江景一側,並透過新開鑿的落地窗在筒倉頂的空中露台得到釋放。大廳內暴露了原有的混凝土構件、磚牆面和地面孔洞。新加入的鋼結構、木盒子、玻璃茶几和 大理石桌,與保留的構件自然地組織在一起。入口處的夾層,在壓低入口空間的同時,又強化了垂直運輸塔的豎向空間邏輯。

源計劃建築師事務所在混凝土筒倉頂的辦公空間

DSC07833 – 源計劃建築師事務所在混凝土筒倉頂的辦公空間 電腦螢幕打開準建築人手札網站畫面

源計劃建築師事務所2007年由兩位留歐歸來的青年建築師何健翔和蔣瀅在廣州創建。作為一個廣州的年輕建築事務所,源計劃工作室在2007年底把原為紡織廠廠房的兩層建築改造成自己的辦公室,把自己置身於「製造年代」的工業「遺址」之中,作為建築實驗的「標本」。同時有著中國和歐洲的教育和工作背景的設計團 體在珠三角「大躍進」式的城市化圖景中試圖另闢蹊徑,以空間設計為手段反思中國式的都市化進程和因此而形成的空間建構邏輯,以自己獨特的方式介入不同尺度 的空間活動,在解決現實問題的同時,堅持把建築設計作為對「泛城市」空間和經濟現實進行批判性研究手段的策略,並且不斷尋求和保持兩者的平衡。

>>相關資訊
作品名稱:源計劃建築師事務所工作室 Silo-top Studio
作品位置:中國廣州荔灣區西增路63號原創元素時尚創意設計產業園E-8棟麥倉頂層
建築師:源計劃建築師事務所 O-office Architects
主持建築師:何健翔, 蔣瀅
總樓地板面積:621平方米
完成:2013年
攝影:LIKYFOTO

>>相關圖片

源計劃建築師事務所在混凝土筒倉頂的辦公空間

源計劃建築師事務所 O-office Architects – 混凝土筒倉頂的工作室 – Drawings 01 Sketch

源計劃建築師事務所在混凝土筒倉頂的辦公空間

源計劃建築師事務所 O-office Architects – 混凝土筒倉頂的工作室 – Drawings 02 平面圖

源計劃建築師事務所在混凝土筒倉頂的辦公空間

源計劃建築師事務所 O-office Architects – 混凝土筒倉頂的工作室 – Drawings 03 爆炸圖

源計劃建築師事務所在混凝土筒倉頂的辦公空間

源計劃建築師事務所 O-office Architects – 混凝土筒倉頂的工作室 – Photo 01 混凝土筒倉外觀(Photographs by Likyfoto)

源計劃建築師事務所在混凝土筒倉頂的辦公空間

源計劃建築師事務所 O-office Architects – 混凝土筒倉頂的工作室 – Photo 02 改造前(Photographs by Likyfoto)

源計劃建築師事務所在混凝土筒倉頂的辦公空間

源計劃建築師事務所 O-office Architects – 混凝土筒倉頂的工作室 – Photo 03(Photographs by Likyfoto)

源計劃建築師事務所在混凝土筒倉頂的辦公空間

源計劃建築師事務所 O-office Architects – 混凝土筒倉頂的工作室 – Photo 04(Photographs by Likyfoto)

源計劃建築師事務所在混凝土筒倉頂的辦公空間

源計劃建築師事務所 O-office Architects – 混凝土筒倉頂的工作室 – Photo 05(Photographs by Likyfoto)

源計劃建築師事務所在混凝土筒倉頂的辦公空間

源計劃建築師事務所 O-office Architects – 混凝土筒倉頂的工作室 – Photo 06(Photographs by Likyfoto)

源計劃建築師事務所在混凝土筒倉頂的辦公空間

源計劃建築師事務所 O-office Architects – 混凝土筒倉頂的工作室 – Photo 07(Photographs by Likyfoto)

源計劃建築師事務所在混凝土筒倉頂的辦公空間

源計劃建築師事務所 O-office Architects – 混凝土筒倉頂的工作室 – Photo 08(Photographs by Likyfoto)

源計劃建築師事務所在混凝土筒倉頂的辦公空間

源計劃建築師事務所 O-office Architects – 混凝土筒倉頂的工作室 – Photo 09(Photographs by Likyfoto)

源計劃建築師事務所在混凝土筒倉頂的辦公空間

源計劃建築師事務所 O-office Architects – 混凝土筒倉頂的工作室 – Photo 09(Photographs by Likyfoto)

源計劃建築師事務所在混凝土筒倉頂的辦公空間

源計劃建築師事務所 O-office Architects – 混凝土筒倉頂的工作室 – Photo 10(Photographs by Likyfoto)

源計劃建築師事務所在混凝土筒倉頂的辦公空間

源計劃建築師事務所 O-office Architects – 混凝土筒倉頂的工作室 – Photo 11(Photographs by Likyfoto)

源計劃建築師事務所在混凝土筒倉頂的辦公空間

源計劃建築師事務所 O-office Architects – 混凝土筒倉頂的工作室 – Photo 12(Photographs by Likyfoto)

源計劃建築師事務所在混凝土筒倉頂的辦公空間

源計劃建築師事務所 O-office Architects – 混凝土筒倉頂的工作室 – Photo 13(Photographs by Likyfoto)

源計劃建築師事務所在混凝土筒倉頂的辦公空間

源計劃建築師事務所 O-office Architects – 混凝土筒倉頂的工作室 – Photo 14(Photographs by Likyfoto)

源計劃建築師事務所在混凝土筒倉頂的辦公空間

源計劃建築師事務所 O-office Architects – 混凝土筒倉頂的工作室 – Photo 15(Photographs by Likyfoto)

源計劃建築師事務所在混凝土筒倉頂的辦公空間

源計劃建築師事務所 O-office Architects – 混凝土筒倉頂的工作室 – Photo 16(Photographs by Likyfoto)

源計劃建築師事務所在混凝土筒倉頂的辦公空間

源計劃建築師事務所 O-office Architects – 混凝土筒倉頂的工作室 – Photo 17(Photographs by Likyfoto)

源計劃建築師事務所在混凝土筒倉頂的辦公空間

DSC07906 – 源計劃建築師事務所在混凝土筒倉頂的辦公空間

源計劃建築師事務所在混凝土筒倉頂的辦公空間

DSC07903 – 源計劃建築師事務所在混凝土筒倉頂的辦公空間

源計劃建築師事務所在混凝土筒倉頂的辦公空間

DSC07892 – 源計劃建築師事務所在混凝土筒倉頂的辦公空間

源計劃建築師事務所在混凝土筒倉頂的辦公空間

DSC07801 – 源計劃建築師事務所在混凝土筒倉頂的辦公空間

源計劃建築師事務所在混凝土筒倉頂的辦公空間

DSC07802 – 源計劃建築師事務所在混凝土筒倉頂的辦公空間

源計劃建築師事務所在混凝土筒倉頂的辦公空間

DSC07803 – 源計劃建築師事務所在混凝土筒倉頂的辦公空間

源計劃建築師事務所在混凝土筒倉頂的辦公空間

DSC07804 – 源計劃建築師事務所在混凝土筒倉頂的辦公空間

源計劃建築師事務所在混凝土筒倉頂的辦公空間

DSC07806 – 源計劃建築師事務所在混凝土筒倉頂的辦公空間

源計劃建築師事務所在混凝土筒倉頂的辦公空間

DSC07807 – 源計劃建築師事務所在混凝土筒倉頂的辦公空間

源計劃建築師事務所在混凝土筒倉頂的辦公空間

DSC07808 – 源計劃建築師事務所在混凝土筒倉頂的辦公空間

源計劃建築師事務所在混凝土筒倉頂的辦公空間

DSC07809 – 源計劃建築師事務所在混凝土筒倉頂的辦公空間

源計劃建築師事務所在混凝土筒倉頂的辦公空間

DSC07810 – 源計劃建築師事務所在混凝土筒倉頂的辦公空間

源計劃建築師事務所在混凝土筒倉頂的辦公空間

DSC07817 – 源計劃建築師事務所在混凝土筒倉頂的辦公空間

源計劃建築師事務所在混凝土筒倉頂的辦公空間

DSC07818 – 源計劃建築師事務所在混凝土筒倉頂的辦公空間

源計劃建築師事務所在混凝土筒倉頂的辦公空間

DSC07819 – 源計劃建築師事務所在混凝土筒倉頂的辦公空間

源計劃建築師事務所在混凝土筒倉頂的辦公空間

DSC07821 – 源計劃建築師事務所在混凝土筒倉頂的辦公空間

源計劃建築師事務所在混凝土筒倉頂的辦公空間

DSC07823 – 源計劃建築師事務所在混凝土筒倉頂的辦公空間

源計劃建築師事務所在混凝土筒倉頂的辦公空間

DSC07824 – 源計劃建築師事務所在混凝土筒倉頂的辦公空間

源計劃建築師事務所在混凝土筒倉頂的辦公空間

DSC07825 – 源計劃建築師事務所在混凝土筒倉頂的辦公空間

源計劃建築師事務所在混凝土筒倉頂的辦公空間

DSC07826 – 源計劃建築師事務所在混凝土筒倉頂的辦公空間 陽台看到的景觀

源計劃建築師事務所在混凝土筒倉頂的辦公空間

DSC07827 – 源計劃建築師事務所在混凝土筒倉頂的辦公空間 陽台看到的景觀

源計劃建築師事務所在混凝土筒倉頂的辦公空間

DSC07828 – 源計劃建築師事務所在混凝土筒倉頂的辦公空間 陽台看到的景觀

源計劃建築師事務所在混凝土筒倉頂的辦公空間

DSC07829 – 源計劃建築師事務所在混凝土筒倉頂的辦公空間

源計劃建築師事務所在混凝土筒倉頂的辦公空間

DSC07832 – 源計劃建築師事務所在混凝土筒倉頂的辦公空間

源計劃建築師事務所在混凝土筒倉頂的辦公空間

DSC07833 – 源計劃建築師事務所在混凝土筒倉頂的辦公空間 電腦螢幕打開準建築人手札網站畫面

源計劃建築師事務所在混凝土筒倉頂的辦公空間

DSC07841 – 源計劃建築師事務所在混凝土筒倉頂的辦公空間

源計劃建築師事務所在混凝土筒倉頂的辦公空間

DSC07843 – 源計劃建築師事務所在混凝土筒倉頂的辦公空間

源計劃建築師事務所在混凝土筒倉頂的辦公空間

DSC07844 – 源計劃建築師事務所在混凝土筒倉頂的辦公空間

源計劃建築師事務所在混凝土筒倉頂的辦公空間

DSC07845 – 源計劃建築師事務所在混凝土筒倉頂的辦公空間

源計劃建築師事務所在混凝土筒倉頂的辦公空間

DSC07846 – 源計劃建築師事務所在混凝土筒倉頂的辦公空間

源計劃建築師事務所在混凝土筒倉頂的辦公空間

DSC07847 – 源計劃建築師事務所在混凝土筒倉頂的辦公空間

源計劃建築師事務所在混凝土筒倉頂的辦公空間

DSC07848 – 源計劃建築師事務所在混凝土筒倉頂的辦公空間

源計劃建築師事務所在混凝土筒倉頂的辦公空間

DSC07849 – 源計劃建築師事務所在混凝土筒倉頂的辦公空間

源計劃建築師事務所在混凝土筒倉頂的辦公空間

DSC07850 – 源計劃建築師事務所在混凝土筒倉頂的辦公空間

源計劃建築師事務所在混凝土筒倉頂的辦公空間

DSC07851 – 源計劃建築師事務所在混凝土筒倉頂的辦公空間

源計劃建築師事務所在混凝土筒倉頂的辦公空間

DSC07852 – 源計劃建築師事務所在混凝土筒倉頂的辦公空間 id Town 藝象模型

源計劃建築師事務所在混凝土筒倉頂的辦公空間

DSC07853 – 源計劃建築師事務所在混凝土筒倉頂的辦公空間 id Town 藝象模型

源計劃建築師事務所在混凝土筒倉頂的辦公空間

DSC07854 – 源計劃建築師事務所在混凝土筒倉頂的辦公空間 id Town 藝象模型

源計劃建築師事務所在混凝土筒倉頂的辦公空間

DSC07855 – 源計劃建築師事務所在混凝土筒倉頂的辦公空間

源計劃建築師事務所在混凝土筒倉頂的辦公空間

DSC07856 – 源計劃建築師事務所在混凝土筒倉頂的辦公空間

源計劃建築師事務所在混凝土筒倉頂的辦公空間

DSC07857 – 源計劃建築師事務所在混凝土筒倉頂的辦公空間

源計劃建築師事務所在混凝土筒倉頂的辦公空間

DSC07858 – 源計劃建築師事務所在混凝土筒倉頂的辦公空間

源計劃建築師事務所在混凝土筒倉頂的辦公空間

DSC07860 – 源計劃建築師事務所在混凝土筒倉頂的辦公空間

源計劃建築師事務所在混凝土筒倉頂的辦公空間

DSC07861 – 源計劃建築師事務所在混凝土筒倉頂的辦公空間

源計劃建築師事務所在混凝土筒倉頂的辦公空間

DSC07862 – 源計劃建築師事務所在混凝土筒倉頂的辦公空間

源計劃建築師事務所在混凝土筒倉頂的辦公空間

DSC07863 – 源計劃建築師事務所在混凝土筒倉頂的辦公空間

源計劃建築師事務所在混凝土筒倉頂的辦公空間

DSC07864 – 源計劃建築師事務所在混凝土筒倉頂的辦公空間

源計劃建築師事務所在混凝土筒倉頂的辦公空間

DSC07865 – 源計劃建築師事務所在混凝土筒倉頂的辦公空間

源計劃建築師事務所在混凝土筒倉頂的辦公空間

DSC07866 – 源計劃建築師事務所在混凝土筒倉頂的辦公空間

源計劃建築師事務所在混凝土筒倉頂的辦公空間

DSC07867 – 源計劃建築師事務所在混凝土筒倉頂的辦公空間

源計劃建築師事務所在混凝土筒倉頂的辦公空間

DSC07868 – 源計劃建築師事務所在混凝土筒倉頂的辦公空間

源計劃建築師事務所在混凝土筒倉頂的辦公空間

DSC07869 – 源計劃建築師事務所在混凝土筒倉頂的辦公空間

源計劃建築師事務所在混凝土筒倉頂的辦公空間

DSC07871 – 源計劃建築師事務所在混凝土筒倉頂的辦公空間

源計劃建築師事務所在混凝土筒倉頂的辦公空間

DSC07872 – 源計劃建築師事務所在混凝土筒倉頂的辦公空間

源計劃建築師事務所在混凝土筒倉頂的辦公空間

DSC07874 – 源計劃建築師事務所在混凝土筒倉頂的辦公空間

源計劃建築師事務所在混凝土筒倉頂的辦公空間

DSC07875 – 源計劃建築師事務所在混凝土筒倉頂的辦公空間

源計劃建築師事務所在混凝土筒倉頂的辦公空間

DSC07876 – 源計劃建築師事務所在混凝土筒倉頂的辦公空間

源計劃建築師事務所在混凝土筒倉頂的辦公空間

DSC07877 – 源計劃建築師事務所在混凝土筒倉頂的辦公空間

源計劃建築師事務所在混凝土筒倉頂的辦公空間

DSC07878 – 源計劃建築師事務所在混凝土筒倉頂的辦公空間

源計劃建築師事務所在混凝土筒倉頂的辦公空間

DSC07880 – 源計劃建築師事務所在混凝土筒倉頂的辦公空間

源計劃建築師事務所在混凝土筒倉頂的辦公空間

DSC07883 – 源計劃建築師事務所在混凝土筒倉頂的辦公空間

源計劃建築師事務所在混凝土筒倉頂的辦公空間

DSC07885 – 源計劃建築師事務所在混凝土筒倉頂的辦公空間

源計劃建築師事務所在混凝土筒倉頂的辦公空間

DSC07886 – 源計劃建築師事務所在混凝土筒倉頂的辦公空間

源計劃建築師事務所在混凝土筒倉頂的辦公空間

在此舉辦的「建築記憶」學術沙龍海報
Viewing all 510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