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奇「鳥居」何以使人意識自己正深入不同而神聖的場域?
為何位於森林裡的「神社參道」能讓人彷彿穿越悠久的歷史時空?一個在京都出生、長大,擅於探索如何與環境和諧共存的建築師, 你進行一趟五感全開、暢快淋漓的散步導覽。
《意‧象‧京都:12個關鍵字帶你感受京都的空間設計》領你從「隔離與聯繫」「借用」、「巡迴」、「邁向深處」、「打散與錯開」、「組裝」、「留白」、「光與影」、「水的活用」、「借景」、「水墨畫的世界」等12個關鍵概念發現古都的迷人之處!
東京藝術大學有一門課叫做『古美術研究旅行』, 這趟旅行為期兩週,主要是造訪京都、奈良的歷史遺蹟。 作者在創業的過程中,經常受邀幫設計系學生講授有關古美術研究旅行的課程, 他以日本的空間特性為關鍵條件,有系統地整理出授課內容,進而寫成了這本書。
名人推薦
王盛弘(作家)
米力(作家)
畢恆達(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教授)
舒國治(作家)¬﹍﹍聯手推薦
「這是一份日本古建築的入門手冊與深度導覽兼具的學程教案,為了驗證清水教授的觀點,我得再多跑幾趟京都。」——惠安建築藝術旅遊網主持人/前中國時報文化版建築線記者 丁榮生 專文推薦
「(作者)提供了非常多鑑賞的方法與觀點,可謂一種「看的方法」(Ways of Seeing)。讓這些重要的歷史遺產,除了感性的外觀之外,在其內在所深藏的價值,也都可以透過此書而被我們所理解。而且更重要的是,這種的理解不僅僅 只是歷史的照章回顧而已,透過理解的過程還能讓我們推演出新的感受或想像。」——中原大學建築系副教授/日本東京大學工學博士 曾光宗 專文推薦
作者介紹
清水泰博(KIYOMIZU Yasuhiro)
1957 年出生於京都市。早稻田大學理工學院建築系,東京藝術大學美術研究所(專攻環境造形設計)畢業。曾任職於黑川雅之建築設計事務所,1987年創立 SESTA DESIGN公司。代表作品有御母衣水壩公園(御母衣電力館,岐阜縣)、月見橋(靜岡縣)、戶外雕塑「平和の交響」(兵庫縣)、UNION標示桿系列等 等。1991年、1995年獲得環境藝術獎。現任東京藝術大學美術學院設計系教授,一級建築師。著有《漫步景觀京都導覽》(岩波ACTIVE新書出版)。
譯者簡介
黃怡筠
政治大學傳播學院碩士,輔大日文系學士。專業日語口、筆譯員。
>>相關連結
::到博客來購買 -> 意‧象‧京都:12個關鍵字帶你感受京都的空間設計
目錄
推薦序 意.象.京都之一期一會(惠安建築藝術旅遊網主持人/前中國時報文化版建築線記者 丁榮生)
推薦序 解讀京都的魅力(中原大學建築系副教授/日本東京大學工學博士 曾光宗)
前言
一.隔離與聯繫
二.借用
三.巡迴
四.邁向深處
五.打散、錯開
六.組裝
七.間-留白
八.穿透
九.光與影
十.水的活用
十一.借景
十二.水墨畫的世界
結語
索引
意象京都 – 封面
推薦序
解讀京都的魅力 曾光宗(中原大學建築系副教授、日本東京大學工學博士)
京都,如從794年平安京建都開始算起,到目前約有1220年的歷史,可謂日本傳統與文化的中心地。
由於有著悠久的歷史,讓京都逐漸累積了日本文化的精髓,並自然地沉澱在京都日常的都市環境之中。如以繼承日本的歷史文化,至今仍不斷創新之京都的傳統產業來 看,他們將日本的歷史延續到現在,並成為了生活文化中不可或缺的貴重資產,而且這些產業已融入成為京都人生活品味中的一部分;例如有名的「西陣織」、「京 友禪」、「京漆器」、「京焼」、「京扇子」、及「京人形」等等。
同樣地,在京都人的日常生活當中,也存在著許多深具傳統意義且多已常民化的祭典與活動;例如「葵祭」、「祇園祭」、「時代祭」、及「大文字五山送火」等等;生活在京都,一年之中充滿著無數次有趣的「年中行事」。
當然,京都的魅力不僅僅體現在生活面而已,在實質的空間環境面更是如此。由於京都歷史悠久,於歷代興建並留存下來的傳統建築眾多。這些重要的建築資產, 不單歸屬於日本或京都所有,其重要性已涵蓋至全人類,因此許多的傳統建築已被指定為「世界文化遺產」;例如「賀茂別雷神社(上賀茂神社)」、「清水寺」、 「平等院」、「宇治上神社」、「鹿苑寺(金閣寺)」、「慈照寺(銀閣寺)」、及「二條城」等等。
這些無形的文化資產與有形的空間資產相互交融後,遂也產生出許多極為有趣的場域。例如於1890年及1912年接續完工,曾經想要振興京都的產業所興建的「琵琶湖水圳」(琵琶湖疏 水),其中一段約2公里的圳道,由於當時在京都大學任教,屬京都學派的哲學家西田幾多郎(1870-1945)經常在此地冥想,因此逐漸有了家喻戶曉的 「哲學之道」之稱譽。這段在春天開滿了櫻花,秋天滿佈著紅葉,景色極為優美的水圳,原本只是一條屬於土木工程的水圳,之後自然地被附加了許多的浪漫聯想, 至今成為了京都的名勝之一。
其他可以代表京都的人、事、物還有很多,不勝枚舉,而這一切都在在顯示著京都這個城市的深厚內 涵。相對地正也由於這個特性,讓京都散發出另一種「不易理解」的神祕感。其中如以日語的表現為例,整體上雖然日語比其他國家的語言來得比較「曖昧」(概指 態度與事物不明確之意;類似日語中的「婉曲」之意);但是如果以日本兩大代表的都市「東京」與「京都」相互比較的話,住在東京的人,說話往往比較直接,京 都人的說話就更為「曖昧」了。
位處於關西地區的「京都」,如與關東地區的「東京」相較,可說是一個不易理解的城市。東京人通常都會覺得京都人講話「拐彎抹角的」,甚至有「封建的意涵,或很難溝通」的感覺。其實這種的「曖昧性」,可說是京都的重要特色之一。
由於京都有著極為深厚的歷史底蘊,再加上獨特的空間環境特質,兩者結合起來,形成了京都特有的魅力。然而,這種魅力對於大多數的人們而言,雖然都可以感受得到,但是有時卻是不易理解的,這時就需要有所謂的「解密」的過程;為了理解京都,需要作適度的導讀甚或解讀。
《意‧象‧京都:12個關鍵字帶你感受京都的空間設計》這本書,即有著「解讀京都」之意義。而在本書的副標題中,採用了12個關鍵字,這些其實就是解讀在京都佔了多數且十分重要的古蹟、歷史建築、或世界文化遺產之提示。
本書的作者清水泰博,目前是東京藝術大學美術學院設計學系的教授,同時也是一位建築師。他將其所教授的「古代美術研究旅行」課程中,曾經探訪京都及奈良 等地之歷史遺產的經驗與教材,彙整成為此書。因此從此書的原意及內容架構來看,其對於京都的古蹟、歷史建築、或世界文化遺產的解讀,提供了非常多鑑賞的方 法與觀點,可謂一種「看的方法」(Ways of Seeing)。讓這些重要的歷史遺產,除了感性的外觀之外,在其內在所深藏的價值,也都可以透過此書而被我們所理解。而且更重要的是,這種的理解不僅僅 只是歷史的照章回顧而已,透過理解的過程還能讓我們推演出新的感受或想像。
在日本現代建築的發展歷程中,透過對於歷史遺產的解讀,進而提出了改變時代的觀點之個例有很多,其中我個人認為首推Bruno Taut(1880-1938)對於本書中一再舉例的「桂離宮」之解讀,最為經典。
西方現代建築倡導者之一的建築師Bruno Taut,於1933年因受到德國納粹的迫害而來到日本,他到了日本的隔天隨即參訪了京都的桂離宮。Bruno Taut對於桂離宮極為推崇,在他的日記中寫到「清晰的竹籬與御殿之清純率真的建築,如小孩天真無邪般地打動了我的內心,直至今日都充滿著無限的憧憬」, 或是「有著感動流淚的美的印象」等感想。另外他也藉由自身所著的《日本》及《我的日本文化觀》等文章或著作,將「永遠的建築-桂離宮」介紹給全世界,並指 出桂離宮擁有國際的建築水準;Bruno Taut可說是首位將桂離宮,推廣至國際的建築師。
Bruno Taut認為桂離宮的美的根源存在於「簡素」之中,而且有其深深的精神性;他指出「這裡不斷展現出的美,是可以理解的美,亦即擁有偉大藝術價值的美。…… 藝術的美,不僅僅只是形式的美,而是必須看到背後存在著無限的思想與精神的聯想」。Bruno Taut的這類解讀,對日本國內的「桂離宮觀」有著決定性的影響。
致使當時的日本建築界開始意識到了,原來日本的建築傳統與 西方的現代主義,存在著部分的相似性,其中現代主義的美學意識,例如幾何的型態、無裝飾、表現空間的量體等,皆與日本近代以前的傳統建築,呈現出相同性質 的美。這種「日本傳統建築的再發現」,以及「現代主義觀點下的傳統理解」,讓當時的日本建築界很直接地將「現代」與「傳統」畫上等號,進而在此基礎上,勇 敢地接受西方現代主義的理念,並成為了日後日本建築發展的重要養分。現今我們所看到的許多日本建築師在建築設計上的優異表現,或是他們對於「日本的特質」,大多體現在「簡素」、「單純」、及「純粹」等手法,正是立基於現代建築之上的。
Bruno Taut當初對於桂離宮的解讀,似乎與本書的價值有些類似。透過此書可以讓我們理解到京都的魅力所在,更重要的是可以讓讀者產生無限的想像;十分期待讀者閱讀此書,並親臨這些歷史遺產後之新的觸動。
前言
東京藝術大學有一門課叫做「古美術研究旅行」。這門課主要會造訪京都、奈良的歷史遺蹟,我在學生時代也曾經參加過。這趟旅行為期兩週,完全集中在古代美 術的參訪,一趟行程下來相當累人。不過以我本身的經驗可以確定的是,這趟旅行在日後的確發揮了效用。這門旅行課程始於何時不得而知,但是同樣畢業於東京藝 大的父親說,這門課在他的學生時代似乎就已經是例行課程之一,至今藝大的各個科系也仍依循這個慣例實施。
我自己創業的過程中,除了在京都成立了設計事務所,把京都當作自己活動的據點外,也經常受邀幫設計系的學生講授古美術研究旅行的課程,地點就在學生們住宿的飯店裡。名為上課,實際上 我只是準備一些投影片,介紹我自己鍾愛的地點而已。不過後來我成了專任講師,為了向學生詳細說明,的確也花了心思做了一番準備功課。在這個階段,我拋開過 去單憑喜好把內容羅列出來的介紹方式,而是更有系統地進行解說。在課程的安排上,我以日本的空間特性為關鍵條件,有系統地整理出授課內容。
這個彙整的工作至今仍然繼續,還是個現在進行式。當我向光文社出版社的小松現先生提起這件事時,他提出建議,問我是否願意把彙整出的課程內容寫成書。我知道這個授課內容有相當程度屬於主觀看法,不過我仍試著將自己的想法集結成書。
我對其他國家的空間特性並不熟悉,但是總感覺日本的空間中,存在一些其他地方所沒有的特色。
我不確定各個地區的空間特性來自何處,但是我想,就是存在於各空間的物質(素材)、當地的氣候(風土)以及人們的信仰(宗教),創造出各個地域空間的特性。我想,就是這些因素交錯混合,建構出每個國家各自的文化。
我出生在京都,當我人在東京時,經常回到京都的家,不過就在兩年前,這個習慣也無法繼續了。部分是因為大學工作的關係,我的生活重心完全轉移到了東京。
我十分留戀人在京都時經常散步的清水寺、泉湧寺一帶,這一點也讓我在決定要離開京都時十分猶豫。正因如此,現在只要有機會到京都,我就會儘量四處走走, 這個活動已經變成習慣的一部分了。說起來,現在只要人到了京都,我會比過去撥出更多時間到京都四處散步(過去當我在東京讀書時也曾經這麼做)。
我從沒想過自己會有這種反應,過去可能因為人就住在京都,這些景點觸手可及,很難真正體會其中的珍貴。但是離開了這個地方後,反倒對它們非常思念。即使 是已經去過好幾次的地方,還是忍不住要再去一次(泉湧寺的門前等地也是我在京都去過無數處的地方)。此外,也還有一些新的發現。像這樣不論看了幾次都不厭 倦的空間,大概只有空間密度如此恰到好處的京都,才能展現此等魅力。
我不是歷史專家這件事在本書提到無數次,簡直像在推託責任一樣。為了寫書,我會對書中的歷史部分做一些調查,但是並不深入。
書中介紹了很多庭園都是由自然景物所構成,我知道我僅能就眼前當下的景象加以描述,未必是當初建造的形態。所以書中有關京都的景色,都是我個人所見、自 己所認定的當下京都美好空間。換個角度來說,現代人的我們,能夠感受到的只有當下的空間而已,所以書中的內容也是我個人當下對這些場所產生的觀點。
這次我所列出的場所,都是根據一些關鍵條件挑選,有的場所涉及到好幾個關鍵字,這麼一來就可能重複出現。這些場所都是我鍾意的地方,我也努力以不同的角度介紹它們。但是有些內容可能讀者看了不甚喜歡,如果遇到這種狀況還請讀者們見諒。
另外,本書區分為十二章,每一章都是獨立的內容,因此讀者們可以信手翻閱,從任何一章開始閱讀都無所謂(卷末附有索引,讀者們也可對照著閱讀)。
精選摘文
第二章 借用
「借用」的意思,是指看見某個事物背後的特性,並將該事物引用到其他不具此特性的事物上,把兩者重疊在一起的做法。這個詞,最早出現在漢詩、和歌技法中,是一個藝文用語,但是千利休活用了「借用」的邏輯,將日常生活用品借用到茶具之中,茶道中因此出現各種形式的「借用」。
在 今日「借用」已經變得很普遍,但是當初利休開始運用「借用」手法時,算是非常創新的。他會運用各種道具當作茶碗使用,像是以朝鮮半島的高麗茶碗作為「侘 茶」的道具。此外,在茶室的設計上,也將乘船時進出的小門借用來設計茶室的入口(躙口),同時將農村常見、基礎材料外露的窗戶,借用到茶室裡「下地窗」的 設計上。
這些做法都打破了過去的傳統觀念,而且在我比較了其他文化後,這種「借用」手法或許是日本獨有的文化特色,各種場景都可窺見其存在。日本人也不知道從何開始,就把「借用」當成一種常態應用。
我想,「借用」精神的萌芽,應該源於日本人認為自然界裡各種事物背後都存有神明,從古代崇拜自然的觀念開始的吧。
庭園中的借用
理想國度的描繪
最能代表庭園文化的「池泉迴遊式庭園」,正是呈現「借用」的寶山。日本庭園中經常以「水」為主題,甚至可說是「水的主題庭園」,都利用水描繪著某種境界、某種風景。即使在沒有水的「枯山水庭園」,也會借用白沙比擬為水,打造庭園。
這 類以水為主題的日本庭園中,經常可以看到「海的風景」或「岬角的風景」。可能因為日本是島國,海的彼岸經常被描繪成理想的國度、神佛的世界,或死後的極樂 世界。也因此,庭園的池塘中央會建造「蓬萊山」之類,讓人進入不老不死的理想國度,或把海岸岬角想像成與另一個世界的交集點。
這種以打造 「庭園」呈現文化的做法,應該是定居民族的產物。畢竟對於經常遷移的狩獵民族,庭園是多餘的長物。這麼說來,我想日本人成為農耕民族而定居以後,在鮮少遭 遇外敵入侵、生活長期穩定的情況下,便誕生了庭園文化。而且在這種安定的生活中,為了祈求不老不死,會嚮往海洋彼岸的理想國度,所以就在庭園中打造了理想 國度的意象。
日本得到大自然的恩賜,氣候四季分明,因此在庭園設計上也著重傚法大自然景色,以隨四季改變風情。在平安時代所寫的書籍《作 庭記》裡,就描述了這一點。「豎立石頭一事,首重領會大意也。一,按地形,隨池貌,於近處,迴風情,與天然山水相比,各處於是有其作用。」(摘自田村剛 《作庭記》)
文中談到借景於自然的重要性。這個結果,讓今日觀賞庭園的我們反而必須解讀所借用的風景意義為何。
這裡要介紹森岡正博先生在著作《借用的論理學》中的一段文字。他把「借用」的概念描述得非常清楚。
在鋪滿鵝卵石的庭園裡,配置了幾座岩石。面對如此的枯山水庭園,人們看透其背後存在的無數視覺印象。眼前這片庭園的背後,可以見到實際存在的名勝景緻,或是浮在大洋上的大陸與島嶼,或是支撐這片大地的宇宙結構。
庭園也呈現繪畫一般的結構。例如鈴木春信的浮世繪「借景大黑天」一作中,透過眼前描繪的美女姿容,可以看到雙重映照的大黑天神。不過,此時必須將美女手持的小槌子也視為大黑天的一部分,方能看出大黑天神,這需要相當程度知性上的操作。
本章會介紹一些利用「借用」手法建造的庭園。當然在此無法一一列舉,但是我們可以看看幾座具有代表性的例子。
桂離宮──觀賞抽象風景的日本人
桂離宮是最具代表性的日本庭園,其中也大量使用了「借用」的手法。
本節的桂離宮照片,是以望向松琴亭的角度拍攝。在這片細長的島上種植了幾株松樹,這樣的景觀配置讓人聯想到位於京都府宮津市、日本三大名景之一的「天橋立」。除了這樣的借景手法外,我在此處還見到更多以「借用」造景的庭園設計,感受到「借用」創造出的日本特色。
英國也有風景式的庭園造景。與其比較,可清楚看出日本的獨特之處。英式的風景庭園直接引入了大自然的景色,也就是擷取自然一景,建構出繪畫般的庭園。相較之下,桂離宮的景緻則給人一種異樣的感覺。
首先是以細長島狀造景呈現出的天橋立。其上的松樹規模巨大,天橋立彼端的建築物也是龐然大物。換句話說,這樣的設計完全忽略了風景本身應有的尺寸規模。
但是對觀賞者而言,我們在不知不覺中會看到重疊在一起的好幾種風景。因為同樣的角度中,並存著各種不同規模的景色,有遠景的天橋立,還有近景的現實景觀。
在建築物上也可看到相同手法,而且觀賞者並不感到突兀。這就即是日本風的做法。在藝術創作上,「水墨畫」也運用這種結構手法,另外「能劇」也是。這些手法有一個共通點,只擷取必要的元素,捨棄其他部分,且同時將擷取的放大強調,呈現給觀眾。
慈照寺(銀閣寺)──呈現對月亮愛慕之情的庭園
京都的寺院大多擁有悠久的歷史,因此今日的樣貌大多歷經多次整建而成。慈照寺最早是足利義政(一四三六年─一四九○年)興建的山莊「東山殿」,他過世後,才改為慈照寺。
足利義政在興建東山殿時,當然也配合了他興建的山莊「北山殿(金閣寺)」的設計,庭園結構以西芳寺為範本。事實上,庭園內多處建築名稱也可見到西芳寺的影子,參考西芳寺的做法可見一斑。
古書上有記載,足利義政在規劃東山殿的庭園時,曾要求被稱為「山水河原者」的庭園技術人員善阿彌的協助,這一點十分有趣。所謂的「河原者」是指當時居住在不納稅地區河原的賤民,這地方出身的庭園建造人才被稱作「山水河原者」。
儘管善阿彌出身賤民,但是足利義政很欣賞他,善阿彌甚至因此得到阿彌號的封號。所以當年東山殿的庭園,是由當時的將軍與最下層的賤民共同打造。後來這座東山殿成為禪宗的寺院(慈照寺),幾經改修以後才成為今日的樣貌。
其 中,今日所見到的白砂造景「向月台」與「銀沙灘」就是後世改造的景色,在足利義政的時代並無此景觀。我個人認為此處的造景,在過去足利義政時代應另有植 栽,與今日的池塘等構成自然景觀的庭園。這些自然景觀庭園在東山殿改為禪寺以後,又被方丈們改為目前的白砂景觀。換句話說,今日我們所見到的景觀,是經過 好幾個時代的修改才呈現出的景緻。
前言略微冗長,但在經歷這些歷史之後建造的兩座白砂造景中,也可見到「借用」的概念。當我在觀賞這座庭 園時,腦海總會浮現夜色低垂的景象。「銀沙灘」呈現出月光照射下波光粼粼的大海,在有月光的夜晚,從建築物內觀望此處,隨著人們的腳步踏去,白砂就好像波 浪拍打一般,發出閃亮光芒的樣子。這裡的白砂借用了大海以及波浪的意象(所以我一直希望有機會能在月夜觀賞這座庭園)。
而「向月台」正如其名,是一個迎接月光的地方,可以感覺到這裡的造景借用了富士山的意象。
>>內文樣頁
意象京都 內文樣頁 01
意象京都 內文樣頁 02
意象京都 內文樣頁 03
意象京都 內文樣頁 04
意象京都 內文樣頁 05
意象京都 內文樣頁 06
意象京都 內文樣頁 07
意象京都 內文樣頁 08
意象京都 內文樣頁 09
意象京都 內文樣頁 10
意象京都 內文樣頁 11
意象京都 內文樣頁 11
意象京都 內文樣頁 12
意象京都 內文樣頁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