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準建築人 FAM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510

坐座做.做座展|SIT DOWN PLEASE 2020年3月10日~7月5日 松山文創園區台灣設計館06展區

$
0
0

人們醒著的時間裡有80%是坐著的,因此,椅子不僅僅是椅子,是我們每天接觸最頻繁的一種生活道具。在台灣產業發展中,「椅子」的製造與設計,歷經農業手工藝時期、輕工業代工模仿時期,近年走向設計與風格塑造之路,可見坐具文化深植於台灣人生活底蘊,但究竟台灣設計的特色是什麼、美學脈絡又該何處尋呢?

為了喚醒大眾對坐具設計的關注與重視,加強設計教育與建構美學脈絡,台灣設計研究院邀請知名工業設計團隊「東海醫院設計工作室」,合作策劃主題特展—「坐座做.做座展」,自3月10日至7月5日於台灣設計館06展區展出。

圖檔

本展從「坐、座、做」三個軸線呈現椅子的故事,趣味性的諧音雙關語,也強化了設計的韻律與空間的詩意。

策展人徐景亭認為,「坐是一種姿勢,座是一種象徵,而做是一種行動!」椅子除了是產業趨勢發展的指標外,更是具有文化象徵的產品,從這個想法延伸規劃出三大展區,並設置觀眾動手做的學習場域。

圖檔

從「坐」的姿態,看到台灣工藝史詩

甫走入展場,將看到逾50張台灣椅陳列於平台上,猶如在地設計躍上伸展台。策展人用心梳理跨越一世紀的設計脈絡,依創作年代作為敘事軸線,讓觀眾一次飽覽經典工藝與當代創意。前半世紀的經典代表,是由館藏中精選展件,包含:1930年代農業社會的竹製家具、1950年代輕工業時期的塑膠製鬱金香椅、及1960年代太空時期的「圈椅」等,每一把椅子都是一個時代的文化標誌,也是每個人成長過程的集體記憶。

其中,最具指標性的館藏作品為日治時期顏水龍所創作的竹製家具。當時手工藝是穩定農村經濟的力量,匠師們運用竹、木等原生材料之美,佐入人文巧思,經過雙手逐一修整,打造出舉世無雙的手工椅;坐在竹椅上,就可以感受整座竹林的沁涼。

顏水龍作品與包浩斯代表作品「紅藍椅」並置呈現,展現同一個年代裡,竹材_木材、東方_西方的設計對話

顏水龍作品與包浩斯代表作品「紅藍椅」並置呈現,展現同一個年代裡,竹材_木材、東方_西方的設計對話

顏水龍認為台灣具備足以誇耀世界的優秀性與特色,適合發展生產性工藝,發揮使用的價值及機能;因此引進德國包浩斯學校的教育概念,期待推動工藝美術教育,被後世譽為「台灣工藝之父」。在本次展覽中,策展人將顏水龍作品與包浩斯代表作品「紅藍椅」並置呈現,從這個巧妙的安排,讓同一個年代裡,產生了竹材/木材、意象/完形、東方/西方的設計對話,而組裝結構上的簡約美感也是兩者間的共通性。這是台灣展覽中難得一見的切入觀點,試圖以台灣原創精神為美學坐標,重新詮釋國際設計史觀。

從「坐」的進化,看到當代詩意空間

近年來,幾乎每年都可以看到台灣設計師身影在世界舞台發光發熱,本展除了展現經典工藝,也將策展視角延伸至當代趨勢,邀集13位當代設計師,包含王俊隆(竅門設計)、許向罕(向罕設計)、周育潤、徐景亭(東海醫院)、林曉瑛、林靖格(格子設計)、陳奕夫(路力家器具)、黃涵宜(祥業工業)、吳俊儒、吳孝儒(無氏製作)、高寶惠、賀仁瑋(PISTACCHI DESIGN)、Kenyon Yeh等人展出精彩作品。

展件中,有傳統工藝的延續與創新,例如周育潤以台灣特有的「五角編」技法,組成極具當代設計感的「泡泡沙發」,當年被法國媒體評選為最令人心動的作品。此外,由設計師王俊隆與竹藝師聯合製作的「作繭計劃-蠶絲竹編沙發」,巧妙應用農村養蠶智慧,結合自然生態與人文藝術,將椅子引領至永續發展的美學層次,吸引世界各地專業人士的讚嘆不斷;這件作品亦在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的共襄盛舉之下,首度借展至台灣設計館與民眾見面。

周育潤《竹凳Bambool》,將傳統竹編技藝變成一個現代的傢具

周育潤《竹凳Bambool》,將傳統竹編技藝變成一個現代的傢具

另外,也有科技巨輪之下產生的坐具新趨勢。例如許向罕的「X多元模組家具系統」,以仿生造型、數位列印技術,打造出獨特的模組化設計;透過更換局部零件創造產品新的功能與價值,進而達到使用週期的延長,是解決當今環境課題的永續設計。從中可以窺見,台灣當代創作者已從上一代所累積的豐富資源中,尋找到屬於自我的文化基因,並淬煉出符合當代需求的美學新觀念。

許向罕的「X多元模組家具系統」,以仿生造型打造出獨特的模組化設計

許向罕的「X多元模組家具系統」,以仿生造型打造出獨特的模組化設計

從「座」的材質,看到台灣的文化演進

第二個展區展現生活坐具的材質實驗,精細介紹竹、木、金屬、複合媒材等材質的特性與製作過程。座椅的製作與生活演進有密切關聯,例如從竹材工藝,發展到加入機具生產製作的木材傢俱,再到金屬加工與塑料射出成型;西元2000年之後,由於個人意識與在地自覺的萌芽,激迸出設計與工藝跨界合作,大膽嘗試各項新穎材質與工程技術,從這個展區中將可一次窺見材質進化與文化演進。

從「做」的經典,看到人體工學的秘密數字

第三個展區探討的是「人體工程」。此區呈現館藏之一,同時也是20世紀現代家具的經典代表—Eames伊姆斯夫婦(Charles Eames & Ray Kaiser Eames) 於1956年發表的單人躺椅 Eames Lounge Chair and Ottoman。這張躺椅不僅是MoMA、龐畢度中心等多家美術館的永久典藏,同時也讓蘋果電腦創辦人賈伯斯、微軟創辦人比爾‧蓋茲爭相擁有。半世紀以來,被譽為蘊含著沉睡魔力的工藝結晶,其價值之所以屹立不搖,其中一個原因便是人因工程學的秘密數字:「15°」。

Eames伊姆斯夫婦(Charles Eames & Ray Kaiser Eames) 於1956年發表的單人躺椅 Eames Lounge Chair and Ottoman

Eames伊姆斯夫婦(Charles Eames & Ray Kaiser Eames) 於1956年發表的單人躺椅 Eames Lounge Chair and Ottoman

伊姆斯夫婦當年測試了各種角度,找出最符合人體工學的關鍵數字,讓躺椅微微向後「15度角」傾斜;這完美的角度除了提供舒服的靠背,還讓胸部處於平緩、無壓的姿勢,創新的技術徹底跳脫當年傳統座椅形式。為了讓觀展者理解「伊姆斯躺椅」坐起來如此舒適的原因,策展人設計了一面動態投影牆,將乘坐的一瞬間以科學視角來呈現:例如背靠和座墊之間的角度可調整為105度至135度,乘載使用者下半身脊椎的重量,使乘坐姿勢不會過於壓迫。

伊姆斯夫婦被選為20世紀最具影響力的設計師,在二戰後物資匱乏的年代,他們透過大量地材質實驗與製作,引導出革命性的觀點,因此該經典作品也成為整個展覽的點題之作,烘托出「做」的核心思想,從此處鼓勵觀眾動手玩設計。

展覽摺頁藏有立體巧思 自己的椅子自己設計

延伸人因工程概念,第三個展區亦設置了三種高度的平台,策展人期待觀眾透過乘坐體驗,從中了解最適合自我身型的坐姿,進一步親手設計自己的座椅!而整體展場的線性規劃,其實是一種設計教育的引導,期許每位觀眾遊逛前面三個展區後,在最後一個場域,將所學到的知識加以融合、貫串,接著利用展覽摺頁的特殊設計,動手繪製出理想的座椅。

展覽的摺頁饒富巧思,將工程圖學慣用的「格線系統」融入其中,提供觀眾精準繪製椅子的造型

展覽的摺頁饒富巧思,將工程圖學慣用的「格線系統」融入其中,提供觀眾精準繪製椅子的造型

這次展覽的摺頁饒富巧思,將工程圖學慣用的「格線系統」融入其中,提供觀眾精準繪製椅子的造型與高度,再透過紙材特性進行摺疊與撕割,便能立即從平面紙張造出立體感的椅子!這精心的設計,讓大人和小孩都能盡情享受做椅子的樂趣,所有天馬行空的靈感信手拈來,每位觀眾都能成為下一位設計大師。

椅子,不只是一種工藝,而是台灣人的生活方式,台灣設計館透過椅子的設計脈絡,尋找台灣美學的基因,自2020年3月10日至7月5日於台灣設計館06展區展出「坐座做.做座展」。本展透過精心的展場設計,梳理出跨越一世紀的設計脈絡,囊括傳統經典與當代創意,並導入了人體工學理論,淬煉出最具台灣味的「坐座做」美學。展覽期間,將陸續辦理專題講座與教育工作坊,歡迎有興趣的民眾共同參與這場設計饗宴!

>>展覽資訊
展覽名稱:坐座做.做座展|SIT DOWN PLEASE
展覽日期:2020年3月10日~7月5日 每週二至週日
展覽時間:09:30 – 17:30
展覽地點:台灣設計館06展區 Taiwan Design Museum(松山文創園區松菸口)
票價:150元(全票)/100元(學生票、團體票、松菸口會員票)
主辦:經濟部工業局
執行:台灣設計研究院
策展:東海醫院設計工作室
視覺:形容事物所

圖檔

圖檔

圖檔

圖檔

圖檔

圖檔

圖檔

圖檔

圖檔

圖檔

圖檔

圖檔

圖檔

圖檔

圖檔

圖檔

圖檔

圖檔

圖檔

圖檔

圖檔

圖檔

圖檔

圖檔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510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