順應都市街廓密度,建築走向採由東西向配置,由於東方與西方的遮陽不易,東側與西側立面面積較小,受益於舊有建築體在西側與西南側的小開窗,在炎熱的午後時段,建築內部不致於受到過多太陽光的照射。
長形的南側立面一半是舊有建築的凹入窗,在新建的另外一半採用的玻璃百分比類似於舊建築立面,南邊的大型樹木在夏天為建築體提供遮陰,而冬天時樹葉落盡則可讓建築受到溫暖陽光的照拂,東側立面的玻璃帶來自然光的同時,也讓人們透過窗戶望見水岸的美麗景色,並藉由玻璃的透明度控制太陽入射量。
建 築四面可操作開闔的窗戶使室內幾乎所有工作空間都可接收到充足的自然光,並且藉由這些開口,在溫和的氣候下,河濱吹來的徐徐微風調節了室內環境,沿街面窗戶上方的光架不僅為內部創造柔和的漫射光,也在炎炎夏日給行人充分的陰影保護與躲避降雨的所在,南側立面中央的主入口以大片玻璃歡迎到訪的人們,安裝的玻璃百葉可根據室外溫度自動調整其角度,在需要的時候提供遮陽,減少熱能傳遞的同時尋求節能性能最佳化。
陽光與空氣
讓每個工作區域都創造飽滿的自然光與互通的視野景觀,提高室內環境品質,辦公家具不與窗戶相接,務使最大量的光線進入室內,高度不及胸部的辦公隔屏上段使用半透明玻璃,保持員工工作適度的隱密性的同時,仍可讓辦公空間擁有極高的連通感,自然光毫無阻礙地散播到每位員工的工作區域,高效能的燈光設計結合自然光感測器,在需要時以人工造明為室內補充光線,降低整體的照明負荷量,並以局部照明使辦公桌有足夠的照明又不致於浪費能源在過度明亮的全域照明設備。
機電系統以「簡單」為規劃原則,降低運作和維護成本,配合其他被動式手法減少整體能源使用,宏偉的樓 梯間是建築的核心,藉著其垂直向度所能提供的煙囪效應而帶動空氣流動,搭配由面板控制的天窗開閉,不斷上升的熱空氣使室內有絕佳的空氣循環,藉由這樣的手 法,大幅降低對空調設備的依賴,尤其是夏天時,將北側窗戶打開,相對低溫的冷空氣被抽入往天窗及南側吹送,形成一種自然風冷卻系統;藉由戶外通風提供30%的空氣循環改善室內空氣品質的同時,二氧化碳偵測器可以控制機械通風設備,當室內的新鮮空氣在某個水準以上,機械通風設備將自動關閉,減少能源使用。
水資源循環
美慈組織總部大樓的節約用水策略,專注於結合基地雨水的保存與過濾;省水裝置像是低流量水龍頭和省水馬桶,減少了40%的自來水浪費,而景觀植栽選用耐旱植 物,減少50%以上用於澆灌植物的自來水使用量,基地可透水舖面,使降雨直接滲入地下;353平方米的綠屋頂不僅過濾雨水和延緩雨水排放,也有助於該都市 區域的空氣品質改善,降低都市熱島效應。
能源使用
控制建築物能源使用量並達到2030年減碳目標挑戰,是減少其碳足跡的重要因素,美慈組織總部大樓在LEED於能源評估項目獲得10分滿分,起初設計的建築 耗能強度(EUI)為43,進駐使用一年後進行能源使用調查,該建築的表現優於預期,建築耗能強度降低至 36;節能手法包括高效能的建築外殼設計、自然通風、可開閉的窗戶、結合使用二氧化碳監測器與照明控制,並且為未來在屋頂裝設太陽能板預留相關場地與基礎 設施,屆時必然可達到更佳的能源使用狀態。
設計團隊於概念發展的階段就開始做能源分析,根據可能產生的碳足跡,而決定建築外殼、開窗位置 和可操作性、機械和電力系統類型,響應美慈組織的價值觀和願景,設計階段反覆檢討各項決策的可行性,以確保朝綠建築走的方向符合設計團隊的理想;最後產生 了建築核心的通風樓梯間、結合自然通風的機械通風設備以及相關被動式手法,並且對東側立面帷幕牆進行調整,以達到被動式供暖以縮減能源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