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西九文化區 M+ 與香港大學建築學系及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攜手,於2020年11月期間合辦「Archigram城市(Archigram Cities)」系列線上及現場活動。
Archigram是由Warren Chalk(1927年至1987年)、Peter Cook(生於1936年)、Dennis Crompton(生於1935年)、 David Greene(生於1937年)、Ron Herron(1930年至1994年)和Michael Webb(生於1937年)六名建築師組成的倫敦建築團體。Archigram活躍於1960和1970年代,提出了許多前瞻未來的主張,令我們對建築及城市的構想為之一新。
數十年來,該團體的思想理念對全球影響深遠,受其啟發者眾。M+一直致力在全球蒐羅文化意義重大深遠的藏品,2019年把Archigram檔案納入館藏,是這項工作的重要里程碑。Archigram檔案由約20,000項物件組成,包括逾3,000項繪圖、出版物、草圖、模型、錄像、短期印刷品和其他材料,它們來自1960及1970年代約200件作品。
M+ 期望這批檔案能幫助人們重新解讀Archigram的創作實踐,促進更多關於建築的新討論,從而帶出Archigram作品的歷史價值,並思考其與當下及未來的關係和意義。
「Archigram城市」的線上及現場活動包括講座、放映、演講及全日研討會,以Archigram檔案落戶M+為背景,讓Archigram成員與建築師、學者、學生,以及香港、內地及世界各地的廣大公眾交流互動,向新觀眾介紹Archigram的作品。這次既是M+持續舉辦的「M+ 思考」系列活動之一,延續啟發博物館策展方向的豐富討論,亦是「M+寰遊」系列的節目,旨在與世界各地藝術機構建立合作關係,探討共同關心的議題與面臨的挑戰。我們藉著「Archigram城市」這個合作項目,力求從跨國與跨學科的角度,拓闊對Archigram創作實踐的理解。
於11月4日、 6日及10 日舉行的「M+ 思考:Archigram城市」線上研討會,藉梳理詮釋Archigram作品與世界各地建築歷史、實踐和都市規劃的關係,重新審視他們的貢獻。研討會分為三部分,各部分聚焦Archigram作品的不同層面,探究居住、具象呈現和傳播的議題。
研討會邀得眾多傑出歷史學者及建築師進行演講,包括Annette Fierro、Ariel Genadt、Evangelos Kotsioris、賴啟健、李涵、Simon Sadler、Hadas Steiner、塚本由晴、Mark Wigley、胡燦森及Liam Young。另外,為秉承Archigram反主流文化的精神,各部分的演講完結後,將播放Archigram成員的回應錄像,「狠批」加諸他們身上的歷史或理論,之後再進行討論。研討會亦包括線上展覽,展出由香港大學徵集的學生繪圖作品。
11月13日舉行的「M+ 思考: Archigram 城市──就是Archigram!」將透過《Archigram 1967》(1967年)及《Archigram Opera》(1972年)的線上放映,重新介紹Archigram的作品。《Archigram 1967》由英國廣播公司製作,是首部公開播放的Archigram影片。另一部多媒體投影作品《Archigram Opera》則由Dennis Crompton親自製作,以視聽形式薈萃他們逾十年活躍時期的想法、創作及參考對象。兩部作品均首次於線上放映,而《Archigram Opera》更是新近剪輯的版本。放映後設有Archigram成員Peter Cook、Dennis Crompton、David Greene及Michael Webb的討論環節,憶想他們與電影及大眾傳播媒介的聯繫與參與,以及他們在1960和1970年代的實驗建築實踐與世界各地同儕的異同。
M+ 思考:Archigram城市 線上研討會
第一部分:居住
日期:2020年11月4日(星期三)
時間:香港時間上午10時至下午12時30分
演講:
Simon Sadler〈沖擊建築的Zoom浪潮〉
Annette Fierro〈住屋的主體性:從倫敦郡議會到Uncle Wilf〉
Hadas Steiner〈家(依然)不是房子〉
Liam Young〈人跡罕至的世界〉
主持人:成美芬及Joshua Bolchover
語言:英語
活動平台:Zoom
第二部分:具象呈現
日期:2020年11月6日(星期五)
時間:香港時間晚上7時30分至9時30分
演講:
李涵(繪造社)〈-GRAM〉
賴啟健〈帶上天氣同行:英聯邦學院中的馬來西亞展品〉
塚本由晴(犬吠工作室)〈向Archigram學習〉
主持人:Roberto Requejo及周穎
語言:英語
活動平台:Zoom
第三部分:傳播
日期:2020年11月10日(星期二)
時間:香港時間晚上7時30分至9時45分
演講:
胡燦森〈連結Archigram精神與香港〉
Ariel Genadt〈拆解建築:1970年大阪萬國博覽會的Archigram與磯崎新〉
Evangelos Kotsioris〈「Plug-In」共產主義:Archigram對蘇聯建築反文化的影響〉
Mark Wigley〈重新播送Archigram〉
主持人:王蕾及朱濤
語言:英語
活動平台:Zoom
查詢:noel.cheung@mplus.org.hk
M+ 思考:Archigram城市–就是Archigram!
日期:2020年11月13日(星期五)
時間:香港時間晚上7時30分至9時30分
活動透過《Archigram 1967》(1967)及《Archigram Opera》(1972)的放映重新介紹Archigram的創作實踐。由英國廣播公司製作的《Archigram 1967》首部公開播放的Archigram影片;由Archigram成員Dennis Crompton製作的多媒體投影作品《Archigram Opera》則以視聽形式薈萃他們逾十年活躍時期的想法、創作及參考對象。
兩部作品都是首次於網路上放映,隨後將有討論環節,邀得Archigram成員Peter Cook、Dennis Crompton、David Greene和Michael Webb來一場建築閒談,憶想他們與電影及大眾傳播媒介的連繫,以及他們在1960與1970年代的實驗建築實踐與世界各地同儕的異同。
主持人:陳伯康及成美芬
語言:英語
活動平台:Zoom
查詢︰noel.cheung@mplus.org.hk
「M+ 寰遊 × 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Archigram城市」將在11月21日於上海舉行,著眼於Archigram理念對中國實驗建築實踐的影響。此活動現場放映《Archigram 1967》和《Archigram Opera》完整版,藉此介紹Archigram的創作。放映後設有 Archigram成員對談,以及由著名建築師李涵(繪造社)、劉家琨(家琨建築設計事務所)、馬岩松(MAD建築事務所)、張永和(非常建築)及孟岩(都市實踐)的演講,間以與Archigram成員的對話。本活動將於第13屆上海雙年展「水體」的第二階段「段落二:生態聯盟」舉行。
M+博物館館長華安雅強調「Archigram城市」系列活動對M+十分重要,她說:「M+把Archigram檔案納入收藏,鞏固和肯定了M+在當代建築和全球視覺文化的討論中舉足輕重的地位。若要梳理Archigram的歷史背景和深思其作品,『Archigram城市』是不可或缺之舉。我們憑藉今次『M+ 思考』及『M+ 寰遊』項目,促成了這幾位在全球舉足輕重的人物,與亞洲地區的同儕開展新的交流。」
M+副總監及總策展人鄭道鍊指出,這系列活動有助開拓新的建築論述,他說:「香港的基礎建設密集而層層疊疊,大眾媒體發達,商業活動繁榮,儼然是一個Archigram城市。Archigram檔案落戶此地,令我們得以在建築與視覺文化領域,開拓出有所依憑的新研究思路。『Archigram城市』以亞洲各地對Archigram作品的不同詮釋為依據,重新審視此建築團體,拓展嶄新視野。」
M+設計及建築策展人王蕾闡述Archigram創作實踐的深遠影響:「在Archigram的作品中,建築關乎改變、可能性和選擇。Archigram推想未來的項目,在過去五十年影響廣泛。他們開創先河,致力探索建築如何與都市生活、科技發展和流行文化的變遷互為影響,並探討在全球連結與媒體高度發達的世界中,用家消費者冒起的現象。Archigram著眼於從社會層面理解建築實踐,其貢獻不可磨滅。『Archigram城市』系列活動更肯定了Archigram建築項目深遠甚或出乎意料的影響。」
香港大學建築學系系主任Eric Schuldenfrei強調活動的目的:「通過把Archigram作品放在當代背景下討論,我們能使Archigram的影響力遍及更多地區及觀眾,從而對他們的作品提出全新詮釋,並把他們對未來城市想像的志趣,置於實際情景之中。」
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館長龔彥說明這次與M+合作的意義,她說:「透過『Archigram城市』系列活動,深受Archigram啟發的中國知名建築師可以與Archigram成員聚首一堂,討論Archigram的創作方法論及對未來城市的構想。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一直藉『建築與城市』展覽和研究項目,探討個人、空間及權力機制之間錯綜複雜的關係,這次與M+合作令項目如虎添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