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知域,家的冥想空間
Sense and sensibility:Home for emotional recharge and reset
策展人:詹偉雄
「家」,開始從一個角色的住所,一個裝填著各種機能性、身份性的「生活的容器」,逐漸轉變為一個詩意的棲居地,讓最簡單的自然來啟蒙身心,安頓靈魂。
從哲學⼈類學的角度來看,「現代⼈」之所以現代,在於他努⼒地使⾃⼰成為⼀個「⽣命主體」(life subject)。⼀個⼈⼀⽣的⽣命樣態,在其出⽣之前就被命定了的,⼈⽣的內涵,不過是扮演好這個被派屬的角⾊⽽已。到了現代社會,即便仍有許多規範性的壓⼒,逼使你朝向某個特定的⽅向發展,但社會中就是有⼀個隱藏的召喚(hidden calling),警醒你必須選擇⾃⼰的⼈⽣,不要活在別⼈幫你架設好的軌道里。
由十七世紀西歐啟蒙時代的⼈⼈讀哲學,到二十一世紀東亞中國的現代化;從福特T型⾞的發明到第⼀台PC的誕⽣,⼈類⽂明這四百年來的主旋律,就是個體被⿎勵、被期許、甚至被⼀種新的律令所命定:個⼈得發揮⾃⼰的「主體性」,成就獨⼀無⼆的⽣命。
然⽽,⼈們如何成為⾏動與思維的主體?「現代⼈」之所以現代的第⼆個意義,即在於身體感受與意識能進⾏反思性對話,以建構出獨屬於⾃身的⾏動渴望與主體感受。⼈們能做出與眾不同的⼈⽣抉擇,在於每⼀個身體皆是確確實實的獨特的,不僅是「我感,故我在」,⽽且是「我感,故我(殊)異」。
「家」,開始從⼀個角⾊的住所(裝填著各種機能性、身份性的「⽣活的容器」),逐漸轉變為⼀個詩意的棲居地,讓最簡單的⾃然(光、氣流、草花、空……)來啟蒙身⼼,安頓靈魂,不必懷疑—這些新款的「家」,已經於台灣的城市中,點點乍現。
提案標題:阿蘭那aranya
設計者:許棕宣 Tsung-Hsuan Hsu
合作企業:中:WoodTek台灣森科
家,一處讓身體寂靜、煩惱調伏之地,也是許棕宣建築師認為建築的理想境地-阿蘭那。許建築師與引進「縱橫多層次實木結構積材」的台灣森科,以木頭為建造住所的質材,把個體與群體之間亙古以來的社會辯證關係,放到居住與安住兩種不同意涵的空間「思為」之內,以此規劃出以「寺」之名的「家」,希望透過身體的勞動來喚醒身體內的人文空間。在有著鏤空的格子步道、極簡的生活機能、強化虛空間的型態、可全開的大片玻璃窗與可以水平移動至室外的玻璃地板,讓內與外是一個整體,若處在其中去體驗與外界環境接引之時,能讓潛藏在內心裡那些細微感受能慢慢地甦醒。
「家」─一處本質性的場域,是被動、無作為(卻包含有主動的作為),承載著自語喃喃的自我到客觀思索他人的狀態。一連串過程是趟回歸的旅程,一如找尋「阿蘭那」裡的境地。
由文本創作來描述每個人物的習性與內我思索之顯現,而後共同組織群體的關係,亦即每個個體建築就是一個人物生命與性格的隱喻摸索。這個案子的主軸人物為「寺」,其所擁有之獨立空間行為與思慮產生出了建築的特質。「寺」是人稱也是此建築空間的精神狀態,這是我個人看待建築靈魂回歸於使用者的價值觀,一種探索內我的意圖性。從結構到材質的使用架構於「台灣森科」所提供的技術上,於此更能體現「寺」的建築體態與空間行為的張力。
建築需經過160米長由木材建構出的步道,讓進入成為一種緩慢的過程,藉由身體的勞動喚醒身體內的人文空間,後再進入建築物內。建築物分三層其內有滿足基本日常所需之機能外,其餘「虛空間」之界定為強化「空」的空間意圖,窄度的垂直性動線空間貫穿三個樓層,光由上而下。二樓與三樓大片的落地折窗與可向外移動的透明玻璃地板,除了造成空間虛實的變化,並模糊介面的界定與翻轉使用「思為」,讓內與外是一個整體的概念。如此轉化或牽引,使心念的境界如「阿蘭那」的行者般靜默。
提案標題:山洞:類生態光學冥想屋 Semi-Ecosphere glass house for isolation & meditation
設計者:曾志偉 DivooeZein
合作企業:春池玻璃 Spring Pool Glass
未來,是一個移動方便迅速的世界,人的生活不再是一個定點,而是安定、微小、寧靜,並分散於各地角落的空間碎片,作為未來所需的居住場所。曾志偉建築師與專司回收玻璃的春池公司合作了光學冥想屋,透過玻璃的重量、無機、耐溫、堅固、透光⋯⋯等特性,將自然的光能和水回收轉換成生態小屋,並具備不斷繁衍的彈性變化,結合其他維生設備。在未來人們也許透過網路分享模式,觀控散落各地的冥想屋達成訊息交流、維修、求救,分享知識的家。
十年後的人類,面對資訊爆炸的焦慮與便利交通帶來的世界流動,使家不再僅是個人化固定地點,或許能為需要的人帶來安定與療癒的所在,即是家的未來定義。透過春池回收玻璃的再利用技術與特質,啟發療癒之家的可能性:一個無論在材料、資源、能量、生命都能夠不斷循環啟發的山洞。
設計元素包含:光、水、食、熱、動線。玻璃透光特質使得光成為能源的主要來源,並利用玻璃壁厚300-500 mm進行不可見光的傳導及儲能特性,將光能作有效運用。玻璃能夠達成的有機造形,帶有弧度的內壁引導,透過內外之冷熱溫差凝結水氣,儲存水源於內部。運用凸凹透鏡的構造,聚光特質產生熱能,最終透過內部從地底通到戶外的魚菜共生系統,能夠存養藻類、魚蝦的可能性。動線上,極度狹窄的通道防範野生動物的侵襲。
構成方法:運用回收玻璃砂體積微小化的特性,運輸方便、易於輸送至不便之地,設想不遠的將來以現場高壓成形之方法加熱塑形燒製而成,並有相關冷卻技術高度發展的配套,具備一體成形、依靠單一回收材料之特性,並達成高強度結構及抗氣候溫差的未來之家。
>>相關連結
::《HOME2025:想家計畫》在忠泰美術館展出 2016年10月22日~2017年1月15日::
::《HOME2025:想家計畫》展覽作品簡介 Part 1. 島嶼居,家的在地性::
::《HOME2025:想家計畫》展覽作品簡介 Part 2. 天地棲,家的永續經營::
::《HOME2025:想家計畫》展覽作品簡介 Part 3. 共生寓,家的互動::
::《HOME2025:想家計畫》展覽作品簡介 Part 4. 變形宿,家的新質感::
::《HOME2025:想家計畫》展覽作品簡介 Part 5. 智慧家,家的智能創建::
::《HOME2025:想家計畫》展覽作品簡介 Part 6. 感知域,家的冥想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