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家,家的智能創建
Beyond smart home solutions:Comfort- and safety-first homefront applications
策展人:謝宗哲
科技智慧影響生活型態,創造了新的空間行為與知覺,空間介面已經延伸至社群之間的相處與交往的方式,甚至啟動了身體與環境的對話。
在談及智慧生活之際,總容易聯想到在數位科技加持下,所衍生出的在家中各種自動化設備的印象。例如:電視與喇叭的牆面化、照明與感應器也環境化。日本人在玄關脫鞋的習慣,在那兒潛藏著環境界面與身體直接接觸的狀況:脈搏、體溫、體重、血壓等身體的資訊都可被地板感知,身體與環境開始對話的意象,已經無法斷言是無稽之談了。浴室與廁所也有了更進一步的進化,而開始提升舒適環境的水準。纖細、緻密、周到、簡潔,這些日本的美意識,都在科技的尖端上開始發揮機能……。
然而,所謂生活的智慧,若更廣義地來碰觸的話,或者也能夠指涉因應特定風土及現實環境條件下,所衍生出來的空間行為與知覺,甚至延伸到社群之間的相處與交往的方式。這或可詮釋為「SHARE(共享)」,亦即「資源善用、自他共榮 」的住居狀態。
援引、類比及改寫自柔道之基本涵養與終極目標的「精力善用,自他共榮」。
主要的意涵是在適當的時機使用適當的力(資源)達成目的即為「精力善用」,與自己的對手(同居者)分享練習(生活)的成效,互相砥礪,互相成長是「自他共榮」。
提案標題:觸覺的住宅:運用感測技術,探究「有感的建築皮膚」HAPTIC HOUSE – Toward Sensual Skin for Architecture with Sensor Technologies
設計者:辻真悟 Shingo Tsuji
合作企業:利永環球科技 Uneo
觸覺,是一種非常個人與私密的感覺,一個擁抱,就勝過千言萬語。辻真悟建築師與發明超薄型壓力感測器的利永環球科技,計劃把超薄的感測器運用在建築與房屋上,看看它是不是可以變成房屋的皮膚-即時、敏感與精細地去感知、偵測人們的行動與作息。可以運用感測器的介面,小到把手、開關大到傢俱、牆面、天花板或者房屋本身,像貼覆上一層薄薄的皮膚,提供直覺性的感應方式,以調整出適合當下身體與情緒的情境,例如:因不同體型與疲累程度,塑造出符合你當時需求的沙發造型,隨時可為自己創造一個舒適的空間。
有史以來,建築一直苦於對於週遭的麻痺無感。建築物作為緘默不語的無知覺物件,與人類之間的互動,一般都被認定是極度狹隘、單方面且遲鈍的。
問題就出在「界面」之上。從只具備限定功能的各種開關,無論按下或者推拉也都面無表情、毫無反應的牆壁,我們的家中充滿著各式各樣「無趣的界面」(damn interface)。正因如此,我們對於自己居住於其中的「家」可以具有的互動關係,其想像力及可能性都被壓抑了。
目前最先進的壓力感測技術之中,其實隱藏著足以反轉這種(外觀上)負面的建築命運的可能性。藉由將敏感的建築「皮膚」,以適當的材料、器械以及演算法進行統合,設置於住宅當中,將能提供我們從未料想過的,更直接、纖細且更順暢地與直覺連結在一起的居住環境,引導建構出具有互動關係的「家」。在此呈現的,就是初步描繪建築的「觸覺層」將會帶給我們什麼樣的未來。
提案標題:日常五感 Daily Sensory
設計者:邵唯晏 Wei-Yen Shao
合作企業:O Plus Design
在未來的家,每天起床時,你可以透過一些介面掃瞄今天的身體狀態,大數據會回應你今天的健康指數是多少,應該吃什麼食物攝取什麼營養,然後透過智能雲端配送系統,會把今天的早餐直接運送上來。或者主動給你一個起床時該有的好心情,落地窗前會是一幅在日式庭園民宿清晨甦醒的景象。邵唯晏建築師運用O Plus Design的智能家居整合系統,透過物理環境,與個人的生理指數,將空間擬化成更具生活品質的未來住家提案。藉大數據調整室內溫度、光線、濕度以符合使用者習性之外,利用未來多媒體的虛實,與輕透薄的材料特性去作圍塑場域的元素。
提案標題:空間紀錄-變形蟲之家 Scenario Tracing – Amoeba House
設計者:李啟誠+蔡東和 Chi-Cheng Lee+Tung-Ho Tsai
合作企業:O Plus Design
未來的家,不再是一個永久不變的方盒子,而是一個可以依照居住者的生活習性與真實需求變大或縮小的居家空間。李啟誠+蔡東和建築師運用O PlusDesign研發的居家智能科技,記錄居住者對音、光、熱、氣、水等物理環境,以及日常的作息與偏好的氛圍所累積的數據,去計算出你所需的居住架構與空間尺度。設想一個住宅的外層是一層可塑性的外膜,透過數據的反饋控制機械手臂調整出隨著內部單元的數量擴張或縮減的居住量體。當經濟能力提升可以承租更大空間時,甚至可調整機械手臂的座標參數以擴建自己的房屋。當鄰居的家跟自己的家碰觸在一起時,將可能產生另一種交流與互動的有機生活圈。
提案標題:公共住宅共享進行式 Why Co-Sharing?
設計者:戴嘉惠+林欣蘋 JiaHui Day+HsinPing Lin
合作企業:MyVita 中保無限+
未來的住所,就是「跟鄰居一起做家事」的共居生活;一起種菜,一起烹飪,一起清垃圾,社區就是一個大家庭。戴嘉惠與林欣蘋建築師從長期研究公民住宅的角度,計畫將未來住家的設計擴大為一個社區的設計。從共享生活出發,提出三大建築設計策略;擴大照護活動區域、增加社區共享空間、混和多元活動場所,以期增加民眾的社會參與度。這項計畫將結合中保無限+智慧化的服務工作內容,設計出一個隨身帶著走、訊息不lost的TOGO APP作為公眾活動平台,期望在這個混齡社區,鄰居以上、家人未滿的關係中,共創守望相助的理想可能。
台北市提供的公共住宅(興隆公共住宅2區)為源起,探討並反思目前私有豪宅式物業/保全管理方式所塑造的生活疏離感及單向式的居住身體經驗,是否能藉由公共住宅的社會性,將其重新定義。
我們期望透過中保無限+開發一款命名為「共居社群Nextdoor Social Network」的APP軟體,以3D空間模擬的群組對話方式,將鄰居共居的環境臨場感建構起來並加以視覺化,藉由虛擬網絡資訊的聯結將「一起做家事」的概念從基本的「家戶」居住單元擴大到社區的層面。期許利用智慧物聯網的技術,加速於新居民間建立起傳統左鄰右舍串門子生活模式,共同經營社區裡的大小事;從居家安全防災的基本層面,進而落實多元照護、能源與資源管理。讓智慧化的高密度集居模式,藉由智能設施及lifelog收集與辨識等先進技術,資訊網絡(virtual flux)工具從2D到4D建構新的共同居住的身體經驗,一種虛擬與真實世界互動式的人際關係仍保有傳統社會中聚落群居的互助精神。
智慧系統創造的理想社會,讓人與人之間身體與心意的距離更接近。讓公共住宅的共享生活進行式成為台北市動人的生活風景。
提案標題:編織空間的街屋 Weaving Space in Old Townhouse
設計者:平原英樹 Hideki Hirahara
合作企業:MyVita 中保無限+
在未來,人們可以自由創造出屬於自己的空間,如同編織出一件屬於自己的衣服般。平原英樹建築師長年研究亞洲當代居住空間的觀察,應用到未來居住空間的設計裡。此提案為以獨居者為使用對象的Share House,於台灣現存的老式街屋中,導入中保無限+系統所進行的空間整合計畫。新科技的融入與裝設,同時藉由與手機App的連動操作,可與他人共享自己所創造的空間,也可獨自佔有,以創造出自己理想中的空間。
「隱私」和「公共」被認為是兩個相反的要素。活用至目前為止以阻隔為目的保全設備,藉由其「阻隔」與「開放」的兩個層面,來改變人與人及空間共有的組成方式。
台北的城市文化中經常出現具代表性之一的住宅「街屋」。在此不以拆除重建的方式,而是將新的系統置入並整修代表台北風格的現存建物,藉此對今後獨居人口增加的社會提出新的Share House計畫。將以自然素材製作並埋入感應器的可旋轉板片,散落配置於共享空間中。這些板片的位置以空間的形式同步顯示於智慧型手機上。居住者可以自行創造出當時所需的空間大小或形狀,並可獨自佔有,也可與他人共享此一空間。
於本次展覽,以提案的縮小版3×3×3M的空間裝置進行展出。利用18片埋有感應器的木製旋轉板片散落配置於空間中,每一片板片的位置與智慧型裝置中的App連結。板片位置以真實時間同步顯示目前的空間形態為對外開放的公共空間,或是關閉的私人使用空間。於本次的展覽中尚有無法完成的部分。但若於此App中,可對空間進行放大、縮小、旋轉等自由自在的顯示三維空間,並整合至目前為止難以被理解並隨著時間變化的三維空間,將可幫助我們認知、進而操作空間。此外,當對空間的預約、活動的公告等機制完全被實現時,我們將可以期待,於今後的獨居世代,隱私及公共將以實質上的意義舒適共存,實踐新的創造性的生活方式。
>>相關連結
::《HOME2025:想家計畫》在忠泰美術館展出 2016年10月22日~2017年1月15日::
::《HOME2025:想家計畫》展覽作品簡介 Part 1. 島嶼居,家的在地性::
::《HOME2025:想家計畫》展覽作品簡介 Part 2. 天地棲,家的永續經營::
::《HOME2025:想家計畫》展覽作品簡介 Part 3. 共生寓,家的互動::
::《HOME2025:想家計畫》展覽作品簡介 Part 4. 變形宿,家的新質感::
::《HOME2025:想家計畫》展覽作品簡介 Part 5. 智慧家,家的智能創建::
::《HOME2025:想家計畫》展覽作品簡介 Part 6. 感知域,家的冥想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