變形宿,家的新質感
Adapting to cope:a treasure chest of new living and thinking
策展人:謝宗哲
靈活彈性的居住是未來生活的必要條件,透過材質研究發明,生活充滿了嶄新的創意,突破既有框架。 我認為所謂的家與其說是蓋出建物,豈非更像是逐漸「深入的領域」嗎。有市街、然後從那裡徐徐地進到深處,最後雖然進到相當私密的空間了,但那過程並沒有明確的境界。_藤本壯介Sou Fujimoto
柯比意(Le Corbusier)在20世紀初,那個鍾情於機械美學的年代,宣告了「住宅是為了居住而存在的機器」。然而,約莫100年後的現在,人們對於家的渴望已不再僅止於「容身」的最低限需求,在各種基礎條件都能夠滿足的現代生活環境中,家或可視為編織個人以至於各種特定社群之生活情境的載體與媒介,而在其所扮演的既定建築類型中,孕育出全新的質感。這個質感,可能與材料有關、與空間形式有關、與公共/私密的領域有關、與生活的各種節目(program)有關、與精神向度或信仰有關、與自然環境的狀態。家,於是在新時代中被賦與了全新的使命;它該是能夠因應逐漸邁向多元化生活群像,而得以讓人們參與這個世界,並與其交往的媒體。這或可被詮釋為所謂的「家的新質感」。
提案標題:混雜登錄的棲居方式 Inhabitation of Hybrid Registry
設計者:陸希傑+何炯德 Shi-Chieh Lu+Jeong-Der Ho
合作企業:國產建材實業 Goldsun building materials
未來的住所,可能是一個從來沒看過的建築造型,以及不同物種混居生活的居住空間。經過有機變形的過程而產生的巨型混凝土建築體裡,也許分佈著形狀大小不一的內部空間,有風、光、水等自然天候,有鳥類、植物、人類不同生物體棲居產生的新生態系統,模糊了隔間、裡外等硬體的居住意涵。陸希傑與何炯德建築師,將多年研究「動態灌注」的原型理論與提供混凝土建材的國產建材實業合作,實驗了用混凝土作為材質造出微型空間,並加入蠟、水、石膏、氣球等不同物質為變因,讓澆灌混凝土的過程不再是制式的技術複製,而是在時間的醞釀裡,邊成長、邊創造出空間。
2025年的未來之家透過跨域整合,將分屬不同類別卻有潛在關連的事物進行對話,以整合適應未來趨勢的嶄新脈絡。混凝土是目前普遍使用的建材,雖高耗能但短期內無可取代。因此如何讓混凝土在既有基礎上更加生態環保,成為短期未來的首要目標。透過細菌生命過程嫁接至混凝土灌鑄注技術,其代謝產生之氣體將塑造混凝土之造形與空間,使混凝土從「靜態灌鑄注」轉變為「動態成形」,由複製「已知形」轉變為創造「未知形」,延伸「形」的美學研究。混凝土灌鑄注從「無機物」過渡為「有機聚合體」,其生產不同尺度的虛空間,除提供透氣透水的功能外,在適切尺度下將由人類與其他物種共同棲居,產生不同的共生型態以調節衝突,更生態地銜接地球環境。透過「混雜登錄」的棲居方式,混凝土構材的未來居所將成為一座平台,吸納主要衝突或邊際失落的脈動,重新編織流轉於不同物系的嶄新生態場域。
提案標題:軟水泥牆 Soft Cement Wall
設計者:王喆 Che Wang
合作企業:國產建材實業 Goldsun building materials
未來,住家面積應該要多大,生活品質才能維持得住?!面臨居住面積需求因生活型態的改變而越趨增加,但想一想,當我們在使用臥房時客廳是空的,在使用客廳時客房卻是空著,空間被使用的佔比並不合理。王喆建築師與專營混凝土的國產建材實業為了創造出每個人失去的4.89坪空間,把混凝土變軟了!把牆面當成是可做凹凸、伸縮、切割變換運用的軟牆介面,並利用個人作息的時間點不同去作空間調配。試想隔著一道軟牆,貓可以蜷曲在一個凹槽,另一邊有人可以在凸處坐著看電視,家具櫃子將來亦可以依軟牆而做設計變化,創造出意想不到的魔術空間。
由台灣家戶住宅面積需求之統計資料變化得知,自1976年至2006年,隨著生活型態與家庭組織的改變,平均每戶住宅面積由23.0坪成長至43.2坪,而平均每人生活需求面積亦由4.38坪增加至12.89坪。
然而即將於北中南大批興建之社會住宅,無論是8坪、16坪或是24坪之單元類型,其平均每人生活面積之標準仍僅有8坪,與每人生活所需面積仍缺少了12.89-8=4.89坪。
國產建材實業的混擬土一直為業界所信賴,具優異研發能力。此次與國產共同合作,試圖利用生活時間差以及「軟水泥」作為室內隔間牆材料,在不增加樓地板面積的前提下,創造出那失去的4.89坪,提升生活品質,並將過去僅作為空間隔間用的牆體,提升到成為另外一種生活家具的可能性。
提案標題:紡家計畫 Spinning House
設計者:林建華 Hide Lin
合作企業:新光紡織 Shinkong Textile
未來,能不能就住在一朵軟綿綿的雲朵裡呢?柔軟的布,舒適觸感,被風微微地吹撫著。林建華建築師與研發織布的新光紡織大膽想像都市遊牧族的未來居所,當逐居移動時,可以隨身攜帶著個人式的家庭系統,它可能是一個300×600公分大小的布,經由縫折跟扣合的方式變成一個背包。每個人可以客製背包的大小,利用織布的特性,縫入有結構性的線,保持它的彈性跟柔軟,捏出一個自己想要的空間,並依據不同活動,把自己小小的家帶到一個大空間裡,跟別人分享。
我們設想2025年的居住模式改變:隨著在家工作者、Airbnb、三口之家、頂客族、多元成家等族群增長,他(她、牠)們所需要的空間不再是定性定量的nLDK格局,人們擁有相互交換時間、空間的彈性,並且共生共居……我們關切如何面對都市中大量既存的建築結構,來回應上述的生活模式。
布是一種與身體關係非常密切的材料,當身體被布包裹時,形成自身與外界分隔的空間,並為社交活動帶來溫柔的安全距離。柔軟的布透過厚度、質感與皺褶,能輕易地定義自我與他人,讓我們共享空間同時也保有自我。
與新光紡織的合作中,我們試圖將金屬纖維織入布中,使布擁有自體結構性,因此可隨意圍塑,同時能輕巧地被收納、攜帶,空間的區隔變得更彈性、個性化,身處其中對空間的感受性也更為親密。
提案標題:質地感知的塑性 The Alterability of Textural
設計者:楊秀川+高雅楓 Hsiu-Chuan Yang+Ya-Feng Kao
合作企業:國產建材實業 Goldsun building materials
對未來住宅的想像,混凝土不應該是厚重的而是輕薄的。當牆體柱體變薄之後,便可以節省很多空間。楊秀川與高雅楓建築師與國產建材實業,運用化解混凝土的厚重為概念,灌注時以鋼絲纖維替代,提高塑形的自由度,讓本來就具有手工質感的混凝土得以延展至彎曲線條,甚至是多孔洞的空間樣態,活化了原本硬厚的牆柱結構。例如牆與置放物品櫃體或家具可以互為扣合,賦予了住家空間多元彈性,讓未來的生活空間,需求簡單化,也更具穿透與流動感。
我們預設在住宅的生活空間,討論鋼絲絨混凝土的應用。
使用在住宅空間裡,開口與梁板的改變,使空間的形狀更能因應生活上的需求。鋼筋混凝土裡的鋼筋綁紮,使混凝土原有自由的特質被削弱了。鋼絲絨混凝土可使混凝土的形狀、開口及縫隙更為自由。高強度的混凝土,亦可減少原有牆板及樑柱的厚度,使建築體的形式與結構更緊密結合成一體。即「結構亦為形狀亦是生活上的載體。」
>>相關連結
::《HOME2025:想家計畫》在忠泰美術館展出 2016年10月22日~2017年1月15日::
::《HOME2025:想家計畫》展覽作品簡介 Part 1. 島嶼居,家的在地性::
::《HOME2025:想家計畫》展覽作品簡介 Part 2. 天地棲,家的永續經營::
::《HOME2025:想家計畫》展覽作品簡介 Part 3. 共生寓,家的互動::
::《HOME2025:想家計畫》展覽作品簡介 Part 4. 變形宿,家的新質感::
::《HOME2025:想家計畫》展覽作品簡介 Part 5. 智慧家,家的智能創建::
::《HOME2025:想家計畫》展覽作品簡介 Part 6. 感知域,家的冥想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