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生寓,家的互動
Leave you never:a new breed of homes for public shares and private musings
策展人:詹偉雄
透過蓬勃社群媒體和通訊網絡發展,催生出人們對「寰宇主義」(Cosmopolitanism)的想像,各種共享與共生的機制讓未來生活無遠弗屆。
這世紀以來,網際網路已經將世界大部分的地域與文化連結在一起,透過無所不在的社群媒體和通訊網絡,自然催生出人們對「寰宇主義」(Cosmopolitanism)的想像:不論你身處哪一個時區或地球角落,我們都是同一個「共同體」的成員,透過網路,我們憂患與共。
上個世紀,人們對生活世界的理解,時間與空間是難以分割的,「事件」必定發生在那個空間的那個時間中,但在「寰宇主義」的新世界裡,時間與空間可以分殊開來,任務可以在同一個時間裡,由在不同地理位置的工作者完成,人們也可以把同一個空間裡的不同時間,「短租」給需要的人;更重要的是,「寰宇主義」蘊含著網路世代對人性的陽光期望:既然是同一個共同體的成員,我們分享共同的信念,我們當然也彼此信任。
除了無所不在的Airbnb與Uber,世界各地正雨後春筍的冒出各種新的「共享經濟」,例如:短租開店(Appear Here)、共食(Eatwith)、庭院出租露營(Campingmygarden)、分享Wi-Fi頻寬(Fon)、我白天的家變成你的辦公室(Vrumi)、Party空間(Splacer)、私家停車位分租(JustPark)、影片拍攝場景(LocationsHub)等等。
「共享」是倫理的(ethical),是聰明的(smart),因為它活用了閒置的空間、時間和器物,讓生活變得更有效率,卻不必多耗費地球的資源;它也是美麗的(beautiful),因為它更新著人們對「理想自我」(Ideal Self)的描繪,讓創造力從宇宙蒼穹間顯現。
提案標題:HOMESCAPE
設計者:林聖峰 Sheng-Feng Lin
合作企業:初鹿牧場Chu Lu Ranch
台灣城市有著豐富的歷史人文背景與特殊的環境氣候,未來的家,仍是多處於老舊的城市紋理中,有著層次非常豐饒的住商混合與商業空間,每棟樓、每條街的接軌裡會有非常多小型的開放空間。建築師林聖峰與初鹿牧場,因應城市裡的公私、新舊空間裡外與街廓的連結,將老公寓改建成一個小型集合住宅作為對2025未來的家的提案,希望透過繁、微妙的構築系統,去活用扭轉間隙空間,去研議生活、環境與構築涵構中的辯證關係,引導出大家對於「家」這個命題的深刻思索。
提案標題:關係住宅的合作之家-「寵物住宅」Pet Apartments-Learn the way home
設計者:翁廷楷 Tig-Kau Weng
合作企業:長虹建設 Chong Hong Development
如果跟你一起居住的夥伴是一群愛貓人士的話……貓散步的走道是通往每個人家門口的路徑,也許相遇時,話題是從貓的飼料,到關心彼此的飲食……用有趣的生活話題作為居住空間的設計軸心,是翁廷楷建築師與長虹建設合作「關係住宅」的初步計畫。他們解構了台灣家庭成員的真實關係,將家庭組合的差異性,與人口停止成長戶數卻持續增加的現象設計進住宅空間裡;空間重心改以嗜好為取向的居所,形成的生活網絡反而取代了血緣關係,但「關係住宅」只是一段學習不被制式關係綑綁的共居體驗,最終得回歸面對自己的原生家庭。
「讓離家的人,想家,然後回家。」讓人想回家,才是未來生活居所的最終導向。
遠離「群體」進入「獨居」的理由不一,卻是個事實。「獨居」中發現「群體」生活也是需要的,也是個事實。如何找適合一起「群體」生活的同伴很難,「人」都很難相處,更是另一個事實。所以透過某種嗜好、興趣或習慣的集結,成為一起「群體」生活的事實。因著對「寵物」的喜愛而集結居住在一起,「寵物」是可以共居的「家人同伴」之要件。「寵物公寓住宅」因而產生,出現在密集的彼此都不認識的都會中。
空間的狀態是以「寵物」的需求而設立,垂直的動線以坡道相連結供「寵物」帶主人散步,同時產生交誼。各層的露陽台是「寵物」的轉換通道,讓鄰居「寵物」輕易到別人家作客,同時也是「寵物」間交誼的場所。創造一個新的生活集結是本案開始發想的起點,起於對「生活/家」的想要或失望,滿足一種可以實現理想生活的家。
在「群體」的生活中發現「共居」還是很難,但想想回到「獨居」生活還是很困難,所以就想到共居的「家人同伴」所養的寵物是很可愛的,相處很難的生活不便性也就算了,所以還是可以「共居」在一起。
生活久了,和共居「家人同伴」建立一種良善的生活關係。發現和人相處其實不難。開始與共居的人建立關係,開始學會彼此為共居的合作關係。漸漸地也開始想起原生家庭的家人。也想起和原生家庭的家人其實也有可以共居的要件,心便開始想回家了。
提案標題:獨居/群居 HOME/PLACE
設計者:彭文苑 Wen-Yuan Peng
合作企業:3M Taiwan
對於剛出社會的獨居群族來說,未來的家是一個驛站,是在城市裡暫留的安居之所,變動與移動彷彿是動態生活的雙軸,在有限的空間內,隨時置換上各式場景。彭文苑建築師思考如何滿足空間如此持續彈性多變與重複分割整合的需求時,把3M對便利生活的簡易Plug-in/黏貼的彈性隔間膜整合入居住空間,依人體工學與活動調整的模矩化空間規劃,更得以活潑延展與配置,用輕軟的量體質感去對應硬性、既定的建築空間;以軟的變動性與模糊性,去反映未來年輕族群在都市生活中「自我與社會」以及「私密與共享」的平衡狀態。
這些特殊獨立個體的「群居性與移動性」,形成社會上一種獨特的「獨居/群居」的動態系統,在不同的工作與城市之間旅居著。
在都市裡的「次環境」裡,規劃一個「空間平台系統」讓他們可以群聚形成一個自由而彈性的「家」。來自世界各地的個體,因為城市/工作/生活的選擇而在這裡「交匯/群居」,經歷不同長度的停留後而又分離。它是一個「生活的驛站」,是「城市的縮影/Mini city」,是「住所/Place」也是個「家/Home」。
獨立的個體在自我實現的追求過程中,「獨居/群居 HOME/PLACE」的界限不再是一成不變的。透過3M的材料科技,我們得以對未來的住家有新的想像與期待。結合設計出輕便、彈性且能「Plug in」的空間元素,得以因應獨居/群居的動態而形成可變動的室內空間架構系統。住宅空間不再是一成不變,而是可以反映內在居住者的互動生活文化與流動性,且能持續改變的一種動態平衡,藉以反映出當代的社會性與價值觀。
提案標題:陪伴之家 Accompany House
設計者:趙元鴻 Dominic Chao
合作企業:台灣大哥大、通用福祉 Taiwan Mobile、UD Care
獨居老者們如何在未來的日子裡得到完善的照料?趙元鴻建築師與從電信業跨智能應用平台的台灣大哥大、研發無障礙輔具的通用福祉,一起思考了增加老年生活的便利性與互相陪伴感;在未來,住宅的基本形式跟外觀也許不會有太大變動,虛擬世界會成為真實世界的延伸,人機互動的層次將大幅增加;也許家裡將出現大量的玻璃顯示器來連結兩地,透過電流讓視頻變化甚至可以隔熱、遮光,透過水平錯層,也讓空間有更大的尺度與彈性使用的想像。此外,從視訊溝通、互動模擬實景、行動商務、影音服務、運動健身,到機器人或自動駕駛發展延伸的創新應用生活內容,無論遠距或近鄰都能生活在一起。
當獨居成為趨勢時,「家」的概念除了原有的需求之外,人與人之間的連結與互動,就是我們認為「HOME:2025」可能的形態。我們這次把對象收斂到需求較為嚴苛的「獨居老人」社群,來思考「家屋」會有什麼樣的不同:
1.人際關係的實質延伸:鄰里真實互動、串門子。
2.人際關係的虛擬延伸:利用網路的動態影像,來連結不同的空間,並讓這個連結有機會延伸到「社區」。
3.家的延伸:家怎麼透過新介面而重新定義公共性與私密性。
4.身體的延伸:家怎麼透過新的工具減輕身體的限制。
提案標題:裡港長傑工共集居 RAMP-UP BUILDING
設計者:劉冠宏+王治國 Hom Liou+Bruce Wang
合作企業:長傑營造 Chang jie Construction
對一個大家庭而言,未來的居住空間該是什麼模樣?劉冠宏、王治國建築設計師結合長傑營造的營造技術,針對一個三代同堂並與工作夥伴共居的多人住辦空間,提出一個有著連續性坡道的多層住宅方案。取其台灣南部的傳統生活作息與四季天候的特色,雨天時可以躲進避雨的遮簷同時是躲太陽的歇涼所在,此具有交誼性質的連續廊道與中間垂直貫穿的內庭空間,是組成此多層建築的元素,四季流動的風自由穿梭,連續性的緩坡走道把陽台動線都串連起來,讓每一層每一戶聯通彼此,彷彿回到雞犬相聞的大宅院時代。
近代建築上,連續坡道串連不同高層的應用有東京表參道之丘、紐約古根漢美術館等例子。行走時,有別於樓梯的斷續體驗,坡道創造不同高層行走的連續經驗,然而這樣的設計卻鮮少出現在住宅類型的建築上。
台灣傳統的亭仔腳,不僅遮陽、避雨,也提供半戶外空間,給予建築室內到戶外的緩衝中介,於此空間中通行、停留,鄰里之間彼此照應、世代之間互相看顧,社區的生活圈更加緊密、安全。
無有以傳統亭仔腳建築形式為發想,提出連續外廊道高層住宅化的概念。結合屏東在地建造技術,並符合區域氣候、文化。平緩的無障礙坡道從建築外部螺旋而上,藉由步行、自行車、高齡者電動車……等,串連小孩遊戲區、高齡者照護區,以及各處公共平台。上層廊道成為下層遮陽、擋雨,廊道主外、中庭主內,共同調節住宅內部的微氣候,提供通風、採光。此種建築型態除了回應炎熱多雨的氣候,並可減少能源耗損,恢復良好的鄰里關係,同時此廊道結構也預留了向上疊加擴充空間、增加居住面積的可能。
無有提出此方案將實際建造,預計於2017年完工,除了對未來極端氣候、資源稀少議題提出建議,也希望從人心根本進行修補,提供一種城市生活方式的想像。
提案標題:移動式核心住宅 Mobile Core House
設計者:陳右昇+邱郁晨 :Frank Chen+Yu-Chen Chiu
合作企業:佳龍科技 Super Dragon Technology
針對經濟上相對弱勢的族群,把可移動性視為一個重要議題;結合佳龍科技的回收資材技術,設計師陳右昇與邱郁晨,計畫將電子廢棄物製作成玻璃纖維樹酯粉末作為住宅的建材使用,並以家具單元構成空間的住宅形式,將尺度縮小到由家具元件構築出的微型建築。可拆解式的家具單元也能將原本不具有住宅功能的空間轉變成住宅使用,延續家具單元的使用年限並有效降低經濟與能源上的耗費。未來,這一群都市遊牧者,可以把各個家具單元組合後,裝上輪子像車廂一樣,適地移置居住或拆解分開使用,哪裡都可以是家。
不斷攀升的不動產價格及停滯的薪資結構,造成弱勢族群無法在都市內以合理的成本獲得居住空間;也因租賃因素,不願意投資太多成本提升生活品質。加上工作型態及生活型態的改變,微型住宅與可移動性是2025年住宅所需要考量及具備的條件。
移動式核心住宅是由獨立的家具空間所構成的住宅形式。住宅中最重要的機能空間分別是睡眠、生活、飲食、衛生及收納,這五個項目是構成住宅的最基本條件。
移動式核心住宅提供了一個具備完整住宅功能的單元,同時具有可移動及經濟負擔小的特性。可容納於一個標準停車空間,並可因應工作或生活需求改變,易於搬遷移動。我們也期望因為是私有財產,讓居住者願意花成本提升自我生活品質。
住宅的尺寸改變,增加的主要是公共空間及通道,與人體尺度相關的機能性空間並不會有太大改變。所以當居住者有能力負擔較大的不動產時,移動式核心住宅可以立即依照個別功能單元拆解,重新配置於新的空間中。甚至可以將原先不具有居住機能或老舊住宅的空間,瞬間轉變成為一個完整的住宅。
提案標題:新光小客廳 Urban living room
設計者:郭旭原+黃惠美 Hsu-Yuan Kuo+Effie Huang
合作企業:新光保全 Shin-Kong Security
將來,如何把社區中心、鄰里小公園及便利商店等大家群聚的場所,變成一個可以讓老年人頻繁走動,並維繫他們生命活動力的城市公共客廳呢?郭旭原與黃惠美建築師,將新光保全原有定點式的服務範圍,拉到了整個城市社區以作為整合服務網絡中心;也許將來在便利商店裡可以提供銀髮族健檢、剪頭髮、健康講座等相關醫療諮詢服務,有人教健康操太極舞,創造讓老年人身心動起來的社群活動。希望散落在城市各個角落的是無微不至的互助與關懷,是建築師對2025生活的想像。
新光保全一直是以單點式住家空間存在,而現有的監控設備始終無法突破小尺度的服務。要如何讓新光企業與其醫療團隊的服務範圍,幫助銀髮族進入社區,是這一次主要深入的議題。
以便利商店為聯繫社區的新節點,創造一個新型態的公共友善空間。希望結合新光保全及相關基金會,並搭配其上的智慧資訊系統,可以讓銀髮族有更多的互動機會以及提供健康諮詢與幫助,利用此空間連結不同社群的生活關係。
想像銀髮族以便利超商為媒介,連結社交活動與資訊傳播,並吸引社區居民從而參加,使保全業不僅為一個安全的保障,更能為生活品質做出更多樣的選擇,而高科技的運用也得以形成一個新型態的生活。
提案標題:2025家的預言:從「家」到「大家」From Lodging to Dwelling-Collective Life in 2025
設計者:田中央工作群+劉崇聖+王士芳 FieldofficeArchitects+Chung-Sheng Liu+Shih-Fang Wang
合作企業:利永環球科技 Uneo
田中央工作群、劉崇聖建築師、王士芳建築師,把利永環球科技研發的超薄型壓力感測器,嘗試運用到住宅內部不同家庭空間的介面上,例如地板、門板、家具上,以作為偵測人們行為與作息的即時傳輸系統,提醒人與人在室內的聯結,並延伸做為人的神經對天氣的感知,變成房子的一部分。屋頂作為垂直社區集體空間的想法受到耕田要靠天吃飯的啟發:透過耕耘的過程將人、社區與環境團聚在一起。在都會垂直密集的居住聚落中,藉由事件得以連結眾住戶的平台,對一個離鄉背井的人來說,「家」也許就是從這樣的平台,發生像是「一起吃頓飯」這樣的日常,滋生連結的情感之地。
多久沒和家人好好地吃一頓飯了?
謝謝在不同產業裡努力的朋友,透過不同領域的知識與進步的技術,為的是讓我們更安心地享受和家人共處的時光。家的面貌有千萬種,家的本質很抽象。建築作為一個家的複雜載體,我們試著提出一種寓言的裝置,延伸出身體的感知,樂觀面對未知的環境變動,提醒著彼此,透過雲端維繫新時代的社區感,也不要忘了與生俱來的細膩觸覺。
從「家」到「大家」,我們在同一個天空下。
提案標題:載體聚落 PLUG-IN VILLAGE
設計者:陳宣誠 Xuan-Cheng Chen
合作企業:秀傳醫療體系 Show Chwan Health Care System
一座移動的社區服務站,同時是健康檢測站、一個種植、買賣蔬果的市集平台、聚會溝通的交誼場所、小孩的遊樂場,因應活動所需可拆解、組合與移動,牆板與屋頂上設計有集水、集熱的設備,亦是能源循環與補給地,其機動性與臨時性的裝置特色,讓「聚集」這件事變得即時有活力。陳宣誠建築師與秀傳醫療體系,以鹿港為基地,在逐漸老化的街道巷弄之間,設置多功能服務站,藉由一個可讓居民共同參與的平台,賦予舊街廓新動力,讓老與幼得以互相連結與關照,積極地介入城市的演化,持續傳遞生命的力量。
根據內政部統計處的資料預估,2025年65歲以上人口將達20%,加上少子化的問題衝擊,家庭結構、社區結構,以至於都市結構都將有很大程度的改變,面對這一結構性的改變,現代醫療搭載科技應可扮演很重要的角色,不是增加醫院的論題,而是更積極地形成深入城市的醫療網絡;另一方面,城市的設施網絡也將在原來的基礎上形成不同的佈局,也因此,2025年關於家的討論,是建立在現代醫療植入城市間的新論題,讓家的概唸成為和網絡緊密連結與身體意識自身存在的中繼端。
在「HOME 2025:想家計畫」中,ArchiBlur Lab和秀傳醫療體系的跨界合作即著力於思考結合城市脈絡的現代醫學植入。在秀傳醫療體系持續進行的發展中,已經有個兩個脈絡建立在城市的文本上,它們分別是
城市型:以嘉義市為Model建立智慧健康典範城市進行
1.健康資料彙整:生理量測數值、醫療照顧紀錄、健康促進紀錄、預防保健紀錄
2.健康量測集合
偏鄉型:健康促進服務,分別進行
1.結合社區活動中心(設施)與志工(人力)
2.健康講座進行公共演說
3.代言人運用:宣導、召集與推廣
4.人際傳播:活動策劃
5.結合雲端與IT資訊科技傳播
並以此延展出超高齡社會的長期照顧論題。創作團隊在這樣的基礎上,分析不同城市間既有的照顧網絡與資源關係,結合團隊創作的開放性架構-城市浮洲,創造連結與製造新的網絡關係。
>>相關連結
::《HOME2025:想家計畫》在忠泰美術館展出 2016年10月22日~2017年1月15日::
::《HOME2025:想家計畫》展覽作品簡介 Part 1. 島嶼居,家的在地性::
::《HOME2025:想家計畫》展覽作品簡介 Part 2. 天地棲,家的永續經營::
::《HOME2025:想家計畫》展覽作品簡介 Part 3. 共生寓,家的互動::
::《HOME2025:想家計畫》展覽作品簡介 Part 4. 變形宿,家的新質感::
::《HOME2025:想家計畫》展覽作品簡介 Part 5. 智慧家,家的智能創建::
::《HOME2025:想家計畫》展覽作品簡介 Part 6. 感知域,家的冥想空間::